情境式开讲法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幻灯、实验、图画、故事、游戏、语言等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出趣味横溢的情境,在情境中巧设机关,引起悬念,制造冲突,激疑引思,诱发思维,启迪智慧,使学生的心理处在兴奋状态。
教师开讲时,创设情境,激疑引思的着力点,应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心理需要,暗布屏障,巧设圈套,激其情,奋其志,启其疑,引其思,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或趣味横生,或悬念于怀,或处于新旧认识的冲突之中,或徘徊在知与不知的矛盾圈内,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一)创设情境诱发情趣
要使学生发现问题、抓住问题和思考问题,首先应当引导学生进入问题、了解问题。在开讲时,如果能根据学生好奇好问的特点,设置一些问题,造成一种气氛,使学生被新问题所吸引,让他们一开始就带着急需解决的问题来听课,并诱发他们产生一种想亲自去试一试,以求从中发现问题的心理状态,例如在讲“垂线”时,有一位老师是这样开讲的:
“有一天,小华家的厨房里安装自来水管,爸爸对他说:‘小华你现在已经是四年级的小学生了。你能不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帮助爸爸设计一下,怎样安装才能使自来水管最节省呢?’小华跑出去观察了一下自来水管道,略微思考了一会。接着,用绳子量着,算着,不一会儿,就将数据告诉了爸爸。爸爸点点头,夸他数学知识学得好,用得活。小华测算自来水管的数学知识,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垂线。”这时,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什么是‘垂线’,怎么画‘垂线’,就在这种渴求知识的气氛中,导入了‘垂线’的教学。
在开讲时注意创设问题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一些概念、定理、法则,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例】有一位老师在教“比例尺”时,用启发式谈话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上课,便按学习小组把全班同学分成6个红领巾旅游小分队,指定某小分队到杭州旅游等。
师:要旅游祖国的名城胜地,出发前要算出从重庆到各旅游胜地的行程。谁算得正确、迅速,谁最先到达,也就是这次旅游的获胜者。
生:如何计算?
师:今天讲的新课就要介绍计算方法。(板书课题——比例尺)
这样诱导性谈话后,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情绪高涨,兴趣浓厚。
注意是学习的门户,兴趣是知识的先导。开讲时如能创设一个适宜于儿童探索知识的意境,做到一上课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情趣,这样,就能够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其旺盛的求知欲。
【例】教“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有位老师用问题导入新课,教学效果很好。
师:今天大扫除想把教室四周的墙壁用规格一样的白棒纸裱糊一遍,但不知要买多少张纸,请大家先算算教室四壁的总面积,再算算每张纸的面积,最后算出纸的张数。
一张长方形纸的面积同学们都会计算了,长方体的表面积你们能计算吗?(教室鸦雀无声,同学们认真思考。)
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板书课题),希望大家认真听讲,课后看谁最先算出来。
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了。课后,不少学生借卷尺,搬梯子,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用于实际测量与计算,做到了学用结合。
(二)富有趣味激发思维
愉快的情绪是有效学习的基础。开讲的导语要富有趣味,能激发思维,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心情愉快地学习。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课题。
【例】有一位老师在讲圆的面积时,为了引导学生的求知欲,他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教学气氛,引入新课。
师:“一块草地”每平方米平均长3公斤青草。草地中央有一木桩,一只羊系在木桩上,羊绳长1.5米,这只羊最多能吃到多少公斤青草?此题富有趣味性和思考性,这比单纯出一道“圆的半径长1.5米,求它的面积是多少?”要生动、有趣,并且容易激发学生思维。因为解答这道题,学生必须理解木桩即圆心,羊绳长为半径,知道半径就能求出面积,知道面积,就能求出这只羊最多能吃多少公斤青草。这样开讲,对理解圆的意义,又很有帮助。
【例】一位数学教师在讲“行程问题”时,他善于抓住学生认识过程中新旧知识间的矛盾冲突,来设计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师:当两个人在这一段距离中行走时,在运动的“方向”上会碰到哪些情况?
生:这两个人可能是面对面,背对背,或者向同一个方向前进。
师:对!这两个人可能是面对面,我们称它为“相向”;也可能是背对背,我们称它为“背相”;也可以是同方向,我们称它为“同向”。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有关“相向而行的行程问题”(揭示课题)。这两个人相向而行的出发点会不会在同一地点?
生:因为是相向而行,一定是在不同地点出发的。
师:在这类行程问题上,我们还要研究他们的出发时间。在出发时间方面可能会有什么情况?
生:在出发时间上,可能同时,也可能有先后。
师:两个人在这段距离中相向而行时,在一定时间内通过运动,会得到怎样的结果?(用教具演示)
生:这两个人相向而行时,会在某一点相遇;或没有相遇,中间还相隔一段距离;也有可能相遇后交叉而过,(教师边提问边板书——运动方向:相同。出发地点:两地。出发时间:同时;不同时。运动结果:相遇;没相遇;交叉而过。)
在导入新课时,老师考虑到教学内容的复杂性,需要造成一种情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去体验并理解有关知识。
通过讨论,学生对于相向运动的各种可能的情况,已有所感受。引导学生集中在上述几个要点上展开思维,正是解相向运动问题的基础,也是这一节课的关键所在。这些问题弄清楚了,解这类问题的条件就具备了,其他如列式计算等,都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无须多讲。
大竹县实验小学特级教师黄光彩开讲富有趣味,她在阅读课上是这样开讲的。
【例】迎着钟声,黄老师带着两支钢笔和两张纸,愉快地走进教室。然后叫两位同学上讲台写句话。一位同学握着笔滔滔不绝地写个不停,可是另一个握着笔左画右画总是写不出来,着急地说:黄老师,钢笔没有墨水怎么写?
“是啊!是啊!”黄老师微笑着点点头,连声赞同,便因势利导地讲开了。
师:“同学们,你们不是常说作文是憋文,提起笔写不出来吗?与小勇那只没有墨水的笔写不出来有什么不同?”
教室里立刻静下来,学生们个个皱着眉沉思。忽然,一个同学像发现什么新奇的东西一样,高兴地说:“钢笔写不出,那是管子里没墨水,我们作文写不出是脑子里没‘墨水’。”
师:“同学们答得真对,作文写起来困难,是因为平时书读得少,记得少,就像笔管没吸墨水一样,怎么写得出来呢?只要我们多读多写,作文就一定写得好。”黄老师说完,亲切地问大家:“同学们,你们说是不是?”
“是!”同学们有力的回答,充满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读和写的关系经黄老师这么开讲,抽象的变成了具体的,不易理解的变成了一看就懂,生动形象,在孩子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以景召人以情感人
中国人欣赏美的观点,我们只要稍加探索就不难发现,无论我们的文学、戏剧、电影,都重情感的抒发,突出一个“情”字。中国人讲道义,讲感情,讲义气,这都同“情”有关系。
教学艺术如果脱离了感情的话,就不称其为艺术了。很多有经验的老师开讲时,常采用情境式开讲法,做到以景召人,以情感人。有的课文,有诗一般的激情加上老师精炼、娴熟的讲述,配合色彩鲜明的幻灯片,以情感人,引起联想,把学生带人情境之中,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
有一位语文老师在讲《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达到使同学们爱“兴安岭”,爱祖国的目的,就采用情境式开讲法,运用幻灯片,配合诗歌、录音解说,效果很好。
【例】师:(板书题目后)同学们,小兴安岭是我国重要的林区,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现在,让我们一同来欣赏小兴安岭的美丽风光吧。
1.打开幻灯片。(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季的图片)
2.配合幻灯放录音。(每个季节配上一首短诗)
春天来到兴安岭,万物复苏气象新。
树木抽枝叶又嫩,积雪溶化浪滚滚。
小鹿欣赏河中影,木排个个河中行。
夏季来到兴安岭,木欣叶茂密层层。
艳阳穿树草绿茵,野花芬芳染山岭。(www.daowen.com)
工人宿舍展新颜,兴安岭夏季更迷人。
秋天来到兴安岭,青松作衫桦为裙。
柞黄枫红松柏挺,蘑菇木耳和人参。
看不完来数不尽,真是天生聚宝盆。
冬季来到兴安岭,千树万树白为银。
千树万树梨花严-漫山遍野好风景。
北国风光景更美,伫立远望入了神。
(那抑扬顿挫的声调,流利动听的话语,轻重缓急的节奏,表达了对小兴安岭赞美之情,对祖国大自然赞美之情,很快就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感染,全身心地陶醉于情境之中。)
放完幻灯片之后,老师说:“同学们看了幻灯片,对小兴安岭的美丽有了较深的印象,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共同来学习课文。”全班同学眼光中流露出“小兴安岭真美呀!咱们祖国真美啊!”的感人激情。
这样,声音配合图像,培养同学们的观察力,唤起了丰富的想象。用形、声、色的直接形象,使学生头脑中产生出美的景象,达到了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又如上海市第一师范附小的一位老师在讲《一夜的工作》这课时,也是利用情景教学法进行开讲的。一上课,老师先组织学生听《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的录音,对周总理伟大而崇高的革命精神和忘我无私的工作态度产生了敬仰之情。学生有了这种感情,再来学习课文,就会倍感亲切,加深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例】师:今天先请大家听一段怀念周总理的录音(教师放录音,内容是石详同志写的《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一诗)。刚才,我们听到的诗朗诵《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这是总理逝世后,一位著名诗人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下的一首诗。这首诗表达了对总理的深切悼念,也是对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精神的赞颂。今天,我们要从一个片断来了解一下,总理是怎样通宵不眠,辛苦操劳的,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一夜的工作》这篇文章的目的之一。(板书课题)
接着,老师提出自学要求,叫大家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并提供材料,以帮助同学自学,从而达到丰富学生想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开阔视野,启迪思维的目的。
老师选择《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的录音,不是信手拈来,也不是画蛇添足,而是精心设计的。她紧扣课题选放录音,以激起学生对周总理热爱的感情,为学习本文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教师先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思维,逐渐接近问题的实质,最后在关键的地方点拨一下,使学生顿悟。有个教师担任公开教学,教的是小学语文第四册《我们的老师》一文,在总结课文的时候,教师问学生:“我们的老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学生说:“我们的老师是一位关心学生的老师。”教师继续发问,学生又答出了“我们的老师是一位工作负责的老师”“我们的老师是位热爱学生的老师”等等,就是没说“我们的老师是一位好老师”这一概括全课的话。老师并不着急,学生回答一句,他肯定一句,板书一句,最后他用粉笔把所有这些板书圈起来,然后大声问道:“总的来说,我们的老师到底是怎样的一位老师?”学生齐声回答:“我们的老师是一位好老师。”最后一句,就像画龙点睛,恰到好处。
(四)情意交融激发兴趣
人们一提起政治课,常常就同“枯燥乏味”、“干瘪说教”等词语联系起来。好像“政治课:说教课”。凡听过天津市第十六中学靳云琪政治课的人,都觉得听他的政治课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艺术享受。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他在《识别美丑》这课的开讲艺术吧!
【例】师:上课。
生:起立!
师:请坐下。(环顾学生都做好了学习准备,开始教学。)
(老师首先贴出一张色彩鲜艳、黑白分明的熊猫图,教师指着图指导学生观察,一边描述。)
师:这是上海杂剧团的大熊猫伟伟。它会玩球、骑车,还会吃西餐……同学们见了会有什么感觉?
生:啊!真美,真可爱!
(接着老师又贴出一张图,一个小笼子,里面装着一个小灰耗,绿豆眼,尖尖嘴,吱吱乱叫……)
师:你说它好看吗?
生:不好看,它太丑了。耗子不只长得不好看,它还偷吃我们的粮食,咬我们的衣服,它是一个坏蛋。所以人们常说:“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师:同学们,熊猫、耗子是两种不同的动物,给我们感受是什么?
生(齐):一个是美、一个是丑。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种种不同的事物,都会给我们不同的感受。那么,如何看待这些动物呢?这就是本节课要讲的内容。(板书:十课第三节识别美丑》)
(从学生熟悉的事物用两张彩色挂图作对比引出课题,使抽象的课题,变得具体了。)
师:如何看待美和丑。(板书)
生:好的,好看的,就是美的。
生:坏的,难看的,就是丑的!
师:我们先说对美的看法。我们在上学期讲过《热爱祖国》一课,讲到祖国的锦绣河山千姿百态,景色动人。哪位同学把这那景色描绘一下?
生:飞流直下的庐山瀑布,白云环绕的黄山奇景,壮观的泰山日出,都是祖国山河优美的自然景色。
师:还有呢?
师:对,“桂林山水甲天下”么,还有呢?
生:杭州的西湖,苏州的园林,都是很美的。
师:对,不是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么。这些地方同学们都去过吗?
生(齐):没有!
师:将来有机会,咱们一块儿去旅游,饱览祖国的山水之美。这些美景,我们称作大自然的美。
(板书:自然美)
(这里靳老师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启发诱导,进而使其获得新的知识。)
师:大自然的美,我国古代的诗人们有很多描述,留给我们很多脍炙人口的佳句。比如李白就曾描写过庐山瀑布的美,同学们知道吗?
生(齐诵):“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我们读了这诗,就好像置身庐山美景之中了。眼望飞瀑,会使我们油然而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励我们去建设可爱的祖国。
(这里靳老师提出学生朗读脍炙人口的诗歌,也是进行美的教育。)
靳老师就这样,从自然美引导学生认识文学美、仪表美、行为美,逐步引导到心灵美,由浅人深,由表及里,井然有序。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教师如何去触动他们的心,点燃他们心中之火,唤起他们对美的热爱,对美的追求呢?这就是教育艺术。正如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所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靳老师开讲的艺术之可贵,大概就在于此。
对于抒情极浓的课文,特别是诗歌、散文、杂文,通过读或意境的描述或配音乐的朗诵,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熏陶感染力量,引起情感的共鸣。如一位教师教李清照的词三首时,先给学生描述一幅女词人沉醉在夕阳下的荷花中的画境。听着老师柔和的描述,学生说:“我们眼前似乎出现了那幅《藕鸥鹭图》——红红的夕阳,碧绿绿的荷叶,展翅天空的洁白的沙鸥。这一切,激发了我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我们的心情也变得美好了。”这样的开讲,感情真挚,启发性强,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使学生张开求知的眼睛,恨不得马上闯入荷花的景色之中去浏览一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