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描述式开讲法:新课程教学艺术,激发学生求知欲

描述式开讲法:新课程教学艺术,激发学生求知欲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开讲时,教师善于开讲,学生就能乐学。一开始就把学生的心抓住,使学生产生一种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这就是最成功、最赋艺术魅力的开讲。听到这里,人们深深地为老师那精湛的开讲艺术所吸引,所感染。有位老师在《药》这课开讲时采用破题引入法,效果很好,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黑暗的现实,使鲁迅先生深感唤起民众、共同奋斗的重要性。《药》这课的题目是文章的中心。

齐白石画的虾,郑板桥画的竹,寥寥数笔,着墨不多而神灵活现。用郑板桥的话说,这就叫做“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艺术。课堂的开讲,又何尝不是这样的艺术?在一堂课上,它只占那么一点时间,可是它的作用却足以产生难以估量的艺术魅力,犹如军事家、艺术家活动的“舞台”,可以演出许多扣人心弦话剧。如果开讲时,老师衣帽整齐,态度端庄,落落大方走进课堂,用炯炯有神的双眼巡视一遍课堂,破首一句声情并茂的朗诵,或激情满怀的描述,一下子便创造了一个艺术性的氛围,把学生带到了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毛主席望着黄河笑》导语);“在苍茫的大海上,黑色的海燕像闪电一样高傲地飞翔”(《海燕之歌》导语)。它可以在一瞥之间,拨动读者的心弦,犹如磁石一般吸引学生注意力。

列宁指出:没有人类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类对真理的追求。人类智慧的火花,在追求真理的激情中闪烁。积极的情感是智慧发展的动力。因此,在开讲时用简炼的语言,饱满的热情,通过绘声绘色的描述,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兴趣。

(一)展开意境引起联想

一开始就渲染课文的意境,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处在课文的诗情画意之中,激起学生兴趣,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上海市一位特级教师在讲朱自清的《春》时,是这样开讲的。

师:“一提到春,你们想一想看:会不会眼前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无限的生机,仿佛有无穷的力量!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同学们想到没有?看到没有?春天就在我们身边。”

古人云:“教亦多术”,善教者得其法。在开讲时,教师善于开讲,学生就能乐学。一开始就把学生的心抓住,使学生产生一种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这就是最成功、最赋艺术魅力的开讲。这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仅使他们“学有所思”,而且“思有所得”。《茶花赋》是一篇文情并茂的散文,作者用饱蘸色彩的笔触,描绘了如火如荼、多彩多姿的茶花,歌颂了我们祖国的青春健美,欣欣向荣。文章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构思巧妙、自然,富有诗情画意。这样的课文,怎样才能讲出它的真意来呢?有一位特级教师是这样开讲的:

“同学们,当我们一提出祖国这神圣的字眼时,崇敬、热爱、自豪的感情,就会充盈我们的心际。几千年的古老文明,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令人神往的名山大川,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都是著称于世的。对这样的一个重大主题,怎样才能表达得具体形象,引人人胜呢?请大家读读《茶花赋》这篇散文。”

说着,教师转过身去,黑板上出现了三个清晰的大字:茶花赋。

炽热的感情,流畅的语言,像悠扬的琴声,激起了同学们强烈的共鸣。

接着,他抽了一名学生朗诵一段之后,满怀深情地对同学们说:“对于祖国,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写诗作文讴歌她,有多少画家泼墨挥彩描绘她,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我们学过的诗词中,有哪些是描绘、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

经老师一问,课堂里顿时活跃开了。一首首传诵千古的名诗,就像一串串珍珠一样在同学们的脑海里闪现。这时,老师因势利导,抓住课文中画家的一番话,领着同学们吟诵开……

同学们一唱三叹,心驰神往,好似进入了一个又一个奇丽壮观的画境,心中充满了对祖国的爱恋之情。

老师通过精心设计,以形象化的教学,时时在吸引同学们。它不仅唤起了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激起学生形象思维的展开,而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听到这里,人们深深地为老师那精湛的开讲艺术所吸引,所感染。

(二)背景介绍破题引入

有些语文课,写作年代较早,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学生难于理解。这样的课文,由背景介绍导入较好。但近年来,在语文开讲时有一种一概不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倾向,无论什么体裁,好像一提到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就要受到指责。

文学作品是社会的反映,时代的镜子,只有把握了时代背景与作者生平,才能知事论事,知人论文鲁迅先生的《药》,如果不讲解时代背景和作者思想,对课文的中心思想的理解、字词的疏通,将会寸步难行。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谈到:“求知欲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

【例】有位老师在《药》这课开讲时采用破题引入法,效果很好,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他是这样设计开讲的。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小说《药》。这篇小说写于1919年4月,“五四”运动前夕,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现实。这个革命失败了,革命果实被篡夺,革命烈士被杀害,社会上依然如故。黑暗的现实,使鲁迅先生深感唤起民众、共同奋斗的重要性。为了启发革命志士,认清黑暗现实,吸取历史教训,更加勇猛地投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彻底捣毁黑暗统治,鲁迅先生便创作了《药》这篇小说。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作者对选取题目都是经过精心考虑、反复斟酌的。《药》这课的题目是文章的中心。先通过背景介绍,将有助于析题、破题,从而达到引入新课自然、深刻,为学生理解课文开路之目的。老师在介绍了这课的时代背景后提出:“这篇小说题目为什么叫《药》?”然后让学生思考,议论,由老师归纳出题意。

师:“药”的寓意是深刻的。华老栓用蘸了战士鲜血的馒头给儿子治病,说明当时的群众处于一种落后、迷信和不觉悟的状态。从康大叔杀害革命者并用烈士的鲜血当“药”卖钱的事实,表现了统治阶级的凶残,表明了当时中国正处在一种黑暗的统治之下,垂危的状态之中,正需要一副良“药”来救治中国,但由于革命者的软弱性、妥协性和脱离群众的弱点,革命失败了。这副“药”无效。因此,救中国就要探寻新的良“药”——新的革命道路和新的革命方法,这就是这篇小说所揭示的中心思想。(www.daowen.com)

通过老师这么概括归纳,学生才真正领会到鲁迅先生选用“药”这一标题确是独具匠心。

又如教《别了,我爱的中国》,可以这样导入:“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现代作家郑振铎。早年他就参加了党所领导的革命运动。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残酷迫害革命志士,他设法开展革命活动,被迫离开祖国去欧洲。本文写的就是他离开祖国时的情形。文中有对亲人的惜别,也有对故土的留恋,有内心的愧疚,也有铮铮誓言,让我们学习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抒发自己这种情怀的吧。”这位老师就是这样通过背景介绍导入新课的。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在分析阅读时指出:“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儿童的思想感情,其余的工作都应当是这些思想感情的自然的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背景介绍开讲法,其目的也就在于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

(三)开篇描述具体生动

一般人认为,文科教学才讲情景的。其实数学科教学,有时恰当地运用情景,也会收到较好的效果的。如“黄金分割”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怎样才能做到一开始就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呢?有一位老师采用描述开讲法,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例】师:“同学们,每当上课钟声一响,老师满面笑容地走上讲台。可是,老师,总是站在讲台上偏左或偏右的三分之一处,而不站在正中,这是为什么?同样,在舞台上,报幕员、独唱演员或剧中的主要人物,他们为什么一般都不站在台中央或台角,而是站在偏左或偏右的约三分之一处?还有,在美术摄影方面,为什么画家和摄影师一般都不把图的主体形象放在正中呢?”老师富有启发性的开讲,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心。接着,又绘声绘色地描述着:“因为,他们选择的这一点,正是黄金分割点。为什么叫‘黄金分割’呢?意思是说,这样分割的一条线段,在科学技术、生产建设以及文化艺术等等方面都有着像黄金一样极其宝贵的应用。在古希腊的艺术中,可以看到许多符合这种美的数的杰作。像美与爱之神的维纳斯塑像,无不表现出最美的人体,是以人的肚脐为中心点,各个部位都符合匀称的‘美的数’的标准。又如二胡勾弦的千斤,如高音置于外弦全长的黄金分割的分点处,低音伴奏也置于黄金分割的分点处,横笛的横孔也是在笛身全长的左黄金分割的地方。这样能使奏出的韵调优美,和谐动听。所以,‘黄金分割’不但成了艺术家们的创作中必须遵守的规律,而且在生活中也常常应用到它。如桌凳、门窗、电视机收音机等,为了协调与悦目,也都用‘黄金分割’的比例来划分尺寸。就连我们的学习用品如书、作业本、杂志等都应用了‘黄金分割律’。

我国国旗上的五角星,就是根据和应用黄金分割,先将圆周分十等分,再每隔三个分点依次连接而成的。

更有趣的是:五角星中间是一个正五边形,再作这个正五边形的各对角线,则又作出一个小五角星。如此继续作下去,可得到一个比一个小的无数个正五角星,还可看到,若连接正五角星的相邻的各顶点,可得到一个正五边形;再延长这个正五边形的各边,又可得一个较大的正五角星。如此继续作下去,可得到一个比一个大的无数个正五边形。在当今社会中,奇妙的0.618,也为现代科学增添了异彩,成为最优化的方法,在冶金采矿机械、轻工、建筑医疗卫生等方面,都广泛地应用这种科学方法。

同学们,黄金分割在四化建设中用处多大啊!今天我们就学习这部分内容。”(老师板书课题——黄金分割。)

这种开讲,采取形象的描述,首先从生活中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起学生思考,然后阐明什么叫“黄金分割”以及“黄金分割”的用途和发展前景。这样引入新课,使比较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学生学起来就“有味”了。

(四)激发兴趣启发智慧

开讲时,针对学生爱听故事、好奇心强的特点,采用编故事的方法,可以激发兴趣,启迪智慧,引发学生学习新课。

列方程解应用题,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学生因学起来枯燥乏味,往往引不起足够的重视。

如何才能改变这种情况呢?

正如艾德勒在《为教育哲学辩护》中告诉我们的那样:要使教育过程成为一种艺术的事业。

一位数学教师在讲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并不急于教给解题方法,而是先给大家讲了一段名人轶事——古代方程的墓碑,就这样,精彩的开讲艺术,激起了学生对解方程的强烈兴趣。

【例】师:“两千年前,古希腊出了一位著名的数学家,他的一个很重要的贡献是用字母来表示未知数和用字母进行一些运算,这是近代符号代数的鼻祖。他写过三部书,其中最著名的是《算术》。这是一部很伟大的著作,它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可以和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相提并论。可惜的是,他的年龄和生平在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惟可供查考的是他那别具一格的墓志铭。全文是这样的:‘过路的人!这儿埋葬着刁潘都,下列数量可以告诉您,他一生度过了多少个寒暑。他一生六分之一是幸福的童年,十二分之一是无忧无虑的少年。又度过了一生的七分之一,才建立了幸福的家庭。五年后儿子出世,但孩子在世的光阴只有他父亲的一半。晚年丧子,老人真可怜,悲痛之中度过了四年,终于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请你算一算,刁潘都活了多少岁,才和死神相见?”

这样利用名人轶事开讲,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待学生思考片刻后,老师转过身去在黑板上写下清晰、工整的课题——列方程解应用题。

这节课的开讲,成功之处,在于重视教育艺术。在教学中不再全盘授予,而在相机指导,不是直接给学生以知识,而是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疑与思,唤起学生自己去求得知识,点燃他们的智慧火花,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