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东非石油经济占比增长,科威特和巴林引入新战略

中东非石油经济占比增长,科威特和巴林引入新战略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此同时,科威特政府不断扩大经济领域的干预范围,包括石油在内的主要经济部门处于政府的控制之下。非石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私人经济的广阔空间。[430]巴林的石油资源相对有限,非石油领域的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高的比例。自60年代开始,巴林政府推行石油替代的经济战略,吸引国外投资,大力发展面向国际市场的制造业、轻工业、农业、金融业和航运业,进而形成在海湾地区独具特色的经济结构。

中东非石油经济占比增长,科威特和巴林引入新战略

1961年科威特独立以后,其国家职能逐渐强化,政府机构逐渐扩大。与此同时,科威特政府不断扩大经济领域的干预范围,包括石油在内的主要经济部门处于政府的控制之下。科威特国家石油公司始建于1960年,1965年政府持60%的股份,1975年政府持100%的股份。石油化学工业公司始建于1963年,1965年政府持80%的股份,1975年政府持100%的股份。科威特油轮公司始建于1957年,1975年政府持49%的股份,1980年政府持100%的股份。科威特与沙特阿拉伯于1958年共同成立阿拉伯石油公司,1975年科威特政府持有该公司60%的股份。1979年,科威特政府成立科威特石油集团,拥有科威特国家石油公司、石油化学工业公司、科威特油轮公司。另一方面,科威特政府在诸多股份制公司所持有的股份亦呈上升的趋势。1986年,政府持有科威特投资公司64%的股份,持有科威特国外承包公司95%的股份,持有海湾保险公司74%的股份,持有瓦拉卜保险公司58%的股份,持有五家工业公司超过50%的股份,持有商业银行35%的股份,持有海湾银行32%的股份,持有科威特与中东银行20%的股份。1986年,政府持有科威特运输公司100%的股份,持有阿拉伯联合航运公司93%的股份。[425]国家资本主义构成科威特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是为萨巴赫家族政权的经济基础。国家资本主义与君主制的结合,构成科威特现代化进程的基本模式。

科威特的私人经济尽管处于国民经济的边缘地带,亦长期保持活跃的态势,构成国有经济的重要补充形式。科威特宪法在规定公共资源和自然资源属于国家的基础上,强调私人经济与国有经济之间的公平合作,保护私人财产不受侵犯。与此同时,科威特政府对私人经济实行自由放任的政策,保护私人经济和商人利益,加速私人资本的积累过程。非石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私人经济的广阔空间。

科威特的私人经济分布于制造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建筑业和商业诸多领域。私人制造业企业兴起于60年代初,包括食品加工厂、建材厂和家具厂,规模较小。市场的有限、原材料的短缺和劳动力的匮乏,限制着私人制造业的发展。舒艾巴工业区始建于1964年,舒韦赫工业区始建于70年代初,是科威特私人制造业企业的主要分布区域。1964—1973年,国家信贷银行向私人制造业企业提供59笔贷款,总额200万第纳尔。1974—1986年,科威特工业银行向私人制造业企业提供贷款371笔,总额3亿第纳尔。私人金融业包括银行、保险公司、投资公司股票市场。1961年独立前,科威特只有两家金融机构,即始建于1947年的英国中东银行和始建于1952年的科威特国家银行。80年代初,科威特的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股票市场、8家商业银行、3家专业银行、5家保险公司、18家投资公司,其中股票市场、5家商业银行、1家专业银行、3家保险公司和16家投资公司属于私人金融机构。自50年代开始,随着石油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膨胀,房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呈明显上升的趋势,进而成为私人投资的重要领域。[426]

石油时代,海外投资构成科威特经济生活的重要内容。英国和美国是科威特海外投资的主要对象,西班牙、德国日本亦是科威特海外投资的重要目标。[427]70年代,萨巴赫家族成为伦敦股票市场最大的股票持有者。[428]自80年代起,海湾投资的收益构成科威特的主要财源之一。1987年,科威特石油收入54亿美元,海外投资收入63亿美元。另据估计,科威特的海外投资总额超过1 000亿美元。[429]

自20世纪30年代起,随着石油的开采和石油收入的增长,巴林的经济市场化程度逐渐提高,农产品的消费日益依赖于从印度进口的谷物、从东非进口的食糖以及从伊拉克和沙特阿拉伯进口的椰枣。“二战”期间,哈利法家族加强对于经济领域的控制和干预,尤其在进出口贸易领域排斥地方商人。1938—1945年,政府岁入从370万卢比(约合150万美元)增至560万卢比(约合226万美元)。“二战”结束后,西方商人开始进入海湾市场,与巴林商人建立广泛的贸易联系,西方商品充斥着巴林的市场。与此同时,哈利法家族推行关税改革,提高进口税征纳标准。1950年1月,政府颁布新的关税标准,普通商品的进口税从2%提高为5%,奢侈品的进口税从2%提高为10%,而哈利法家族和石油公司进口的商品免征关税。[430]

巴林的石油资源相对有限,非石油领域的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高的比例。自60年代开始,巴林政府推行石油替代的经济战略,吸引国外投资,大力发展面向国际市场的制造业、轻工业农业、金融业和航运业,进而形成在海湾地区独具特色的经济结构。50年代,巴林的制造业仅有船舶修造厂和造纸厂以及其他轻工业企业数家。1962年,政府在米纳·苏勒曼开辟自由贸易区。1964年,政府在米纳·苏勒曼自由贸易区建立出口加工品免税区,旨在发展面向国际市场的外向型工业。1966—1968年,巴林经历非石油工业的长足发展,建成大规模和资金密集型工业企业多家,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雇佣外籍劳动力,是为巴林工业化的重要阶段。英国与巴林商人合股的渔业公司始建于1966年,拥有8艘现代渔船,在海湾北部水域作业,产品销往欧洲、日本和美国。巴林政府与英国铝业公司合资的铝厂始建于1969年,从澳大利亚进口铝矿石,设计能力为年加工9万吨铝,出口国际市场。1972年,巴林建成油漆厂和大型船坞。进入80年代,巴林经历新的工业化浪潮,合资建成阿拉伯钢铁公司、海湾铝业公司和海湾石油工业公司;其中,阿拉伯钢铁公司年生产能力400万吨,海湾铝业公司年生产能力4万吨,海湾石油工业公司日产甲醇和氨达到千吨。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1970年0.9%,1975年10.5%,1983年12.7%。制造业劳动力所占的比例,1965年0.8%,1982年11.7%。1975年,巴林政府实行金融业开放政策,引进国外金融机构。至1983年,境外金融机构的资金总额达到627亿美元。与此同时,巴林传统经济部门农业呈下降趋势,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农产品进口逐年增长。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1970年为0.9%,1983年为1.2%。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例,1965年为8.7%,1982年为2.6%。[431]

迪拜(www.daowen.com)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迪拜是海湾地区最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拥有海湾地区最大的国际空港和完善的现代金融体系

苏丹赛义德·塔伊穆尔当政期间,阿曼经济拮据,政治保守,社会封闭,传统秩序根深蒂固。自1970年苏丹卡布斯即位后,阿曼的现代化进程逐渐启动。70年代,“发展的独裁模式”是阿曼现代化进程的推动力。卡布斯政府致力于推行开放政策,鼓励私人的经济参与和国外投资,与国际社会建立广泛的联系,阿曼逐渐走出传统的封闭状态。石油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构成阿曼政府推行现代化举措的物质基础。1975年以后,阿曼的政治局势趋于稳定,经济社会领域出现长足的进步。90年代,阿曼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石油日产量达到90万桶。[432]尽管如此,阿曼仍然是海湾地区最落后的国家,多数人口生活在乡村,从事传统的农业和畜牧业。直至1970年赛义德·塔伊穆尔退位时,阿曼几乎无现代工业可言。1975年,阿曼仅有10家现代工业企业。80—90年代,阿曼政府开辟工业园区,鼓励私人投资工业企业。1975年,政府与私人共同投资兴建马特拉面粉厂,政府拥有60%的股份。阿曼水泥公司自1977年开始兴建,1984年建成投产,政府拥有100%的股份。莱苏特水泥公司位于佐法尔,政府拥有20%的股份。1975年,政府在奈兹瓦和鲁斯塔格投资兴建椰枣加工厂。1996年,阿曼共有工业企业1 400家,其中雇佣劳动力不足10人的企业1 100家;工业企业雇佣劳动力2.6万人,其中阿曼人4 000人,仅占16%,低于阿曼政府雇员中阿曼人所占的35%的比例。1996年,工业产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阿曼的主要农作物是椰枣,主要的畜牧业产品是羊和骆驼。苏丹卡布斯即位后,阿曼的农业生产呈持续的上升趋势。1970—1990年,农作物年产量从18万吨增至70万吨。1976—1993年,农作物年产值从1 230万里亚尔增至超过1亿里亚尔。1970—1993年,出口农作物总值从32万里亚尔增至1 000万里亚尔。然而,水源的匮乏严重制约着阿曼的农业发展;农业区域主要分布于巴提奈沿海和佐法尔的萨拉拉平原,耕地仅占国土面积的0.1%。[433]

迪拜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迪拜是海湾地区最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拥有海湾地区最大的国际空港和完善的现代金融体系。

苏丹赛义德·塔伊穆尔当政期间,阿曼经济拮据,政治保守,社会封闭,传统秩序根深蒂固。自1970年苏丹卡布斯即位后,阿曼的现代化进程逐渐启动。70年代,“发展的独裁模式”是阿曼现代化进程的推动力。卡布斯政府致力于推行开放政策,鼓励私人的经济参与和国外投资,与国际社会建立广泛的联系,阿曼逐渐走出传统的封闭状态。石油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构成阿曼政府推行现代化举措的物质基础。1975年以后,阿曼的政治局势趋于稳定,经济社会领域出现长足的进步。90年代,阿曼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石油日产量达到90万桶。[432]尽管如此,阿曼仍然是海湾地区最落后的国家,多数人口生活在乡村,从事传统的农业和畜牧业。直至1970年赛义德·塔伊穆尔退位时,阿曼几乎无现代工业可言。1975年,阿曼仅有10家现代工业企业。80—90年代,阿曼政府开辟工业园区,鼓励私人投资工业企业。1975年,政府与私人共同投资兴建马特拉面粉厂,政府拥有60%的股份。阿曼水泥公司自1977年开始兴建,1984年建成投产,政府拥有100%的股份。莱苏特水泥公司位于佐法尔,政府拥有20%的股份。1975年,政府在奈兹瓦和鲁斯塔格投资兴建椰枣加工厂。1996年,阿曼共有工业企业1 400家,其中雇佣劳动力不足10人的企业1 100家;工业企业雇佣劳动力2.6万人,其中阿曼人4 000人,仅占16%,低于阿曼政府雇员中阿曼人所占的35%的比例。1996年,工业产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阿曼的主要农作物是椰枣,主要的畜牧业产品是羊和骆驼。苏丹卡布斯即位后,阿曼的农业生产呈持续的上升趋势。1970—1990年,农作物年产量从18万吨增至70万吨。1976—1993年,农作物年产值从1 230万里亚尔增至超过1亿里亚尔。1970—1993年,出口农作物总值从32万里亚尔增至1 000万里亚尔。然而,水源的匮乏严重制约着阿曼的农业发展;农业区域主要分布于巴提奈沿海和佐法尔的萨拉拉平原,耕地仅占国土面积的0.1%。[43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