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圣概念对慈善与道德关系的启示

圣概念对慈善与道德关系的启示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而必须根据国家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发展来调整“道德”和“慈善”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兼顾“慈善”的“道德基础”和“实践能力”,保持内涵二者的矛盾运动的合理发展,从而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圣概念对慈善与道德关系的启示

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借助类比对儒家的“圣”的概念,以及“圣”和“仁”的关系进行分析,进一步梳理了当代社会中的“道德”和“慈善”二者的关系,以较为浅显的论证得出以下两个方面的结论:

一方面,根据“道德”与“慈善”的关系中出现的矛盾表象在社会历史不同阶段和时期的发展现象,我们可以发现:该矛盾的运行发展是受到国家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影响的。因而必须根据国家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发展来调整“道德”和“慈善”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通过对“道德”和“慈善”关系的内在矛盾的探寻,类比对儒家之“圣”的概念内涵与目标中所蕴含的“道德基础”与“实践能力”因素的统一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慈善事业的内在动力是由“道德基础”和“实践能力”构成的矛盾运动不断产生的。因此必须兼顾“慈善”的“道德基础”和“实践能力”,保持内涵二者的矛盾运动的合理发展,从而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儒家传统思想更是其中最为耀眼的星辰之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我们应不断探寻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积极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的养分,并运用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去指导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

【注释】

[1]论语·雍也[M].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1:101.

[3]张岱年.中国哲学史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263.

[4]春秋繁露·深察名号[M].

[5]张岱年.中国哲学史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263.

[6]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1:101.

[7]论语·述而[M].

[8]论语·雍也[M].

[9]张岱年.中国哲学史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263.(www.daowen.com)

[10]韩昌黎集·卷十一·原道[M].

[11]论语·述而[M].

[12]论语·雍也[M].

[13]《荀子·非十二子》责罪子思、孟轲“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杨倞注:“五行,五常,仁义礼智信也。”近人多相信杨说。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的第一篇专讲儒家的五行说,所谓五行是指“仁义礼智圣”。帛书整理小组指出:《孟子·尽心下》“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由帛书可知此即孟轲之五行说。

[14]任国杰.童子问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17.

[15]李运富.论语里的“必也,P”句式[J].中国语文,1987(3):230-231.

[16]杨洲,张素凤.孔子“仁”“圣”思想内涵及其关系探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4(5):23-27.

[17]老子·五章[M].

[18]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1:101.

[19]论语·雍也[M].

[20]钱穆.论语集解[M].成都:巴蜀书社,1985:155.

[21]揅经室集·论仁篇[M].

[22]玉苗,慈勤英.论道德与慈善及公益的关系[J].桂海论丛,2012,28(6):99-1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