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慈善之矛盾:道德与形而上思考

慈善之矛盾:道德与形而上思考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道德基础”与“实践能力”一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它们作为“慈善”内部的矛盾双方,共同构成“慈善”内部的矛盾运动,从而为之提供发展动力。过度地强调“道德”对于“慈善”的基础作用而忽视“实践能力”的要求,人为地造成“道德”和“实践”这一对概念的畸形发展,则必然使得“慈善”失去发展动力,在道德的基础上“窒息”。

慈善之矛盾:道德与形而上思考

为了进一步探求“道德”与“慈善”之间的矛盾根源,从而为调整双方关系提供理论指导,我们结合对儒家之“圣”的概念内涵与目标中所蕴含的“道德”与“能力”因素的统一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不应仅仅将道德视为慈善事业发展的唯一条件,还应该关注慈善对实践能力的要求,只有同时具备了将道德现实化的实践倾向,慈善才能真正从道德的土壤里滋生。

慈善是对人类的热爱,为增加人类的福利所做的努力。通过救济、援助或者捐赠等等这些手段来达到对人类的热爱或增加人类的福利。通过对慈善定义的观察我们发现,慈善和前文中的“圣”的定义在逻辑结构上有着惊人的相似,即两个概念都是从道德基础和实践能力这两个方面的共同标准中得到的(“圣”既要求有主观上的道德境界,即“立足于仁”,又要求在现实的层面上达到“才识之极”以经世致用;而“慈善”的定义同样具备道德基础与实践能力这两个层次,即既要求慈善是在主观道德的层面上形成和发展,又要求慈善具有“通过救济、援助或者捐赠等等”来实现的应用性和现实性)。“道德基础”与“实践能力”一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它们作为“慈善”内部的矛盾双方,共同构成“慈善”内部的矛盾运动,从而为之提供发展动力。过度地强调“道德”对于“慈善”的基础作用而忽视“实践能力”的要求,人为地造成“道德”和“实践”这一对概念的畸形发展,则必然使得“慈善”失去发展动力,在道德的基础上“窒息”。(www.daowen.com)

由此可见,道德基础之于慈善固然重要,但终究只是必要不充分条件,而道德的现实化的方式和手段同样也不可偏废(甚至更为重要)——失去了道德的慈善固然只是空有其表,但失去了现实化方式(实践能力)的慈善更是只能退回到纯粹的道德的领域。发展慈善事业,必须要在契合道德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实践能力和才干的重要性,单纯地在道德层面思考慈善,纵然去“仁”不多,却也离“圣”远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