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8个问题及解决方案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8个问题及解决方案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认为“淡化”段落的训练,也就是不要进行写作方法的训练,致使学生作文能力有所下降。又比如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由于教师认识不到位,常常使“合作学习”成为课堂教学进行改革的一种标志。

1.课堂教学目标定位模糊、盲目

课程标准提出课堂教学要关注三维目标,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实现知识、能力目标,而且要实现方法、过程目标,还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标的实现。不少老师在上课时只重视知识忽视能力,重视过程忽视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么过度强调,偏离语文课程教学之核心,要么完全忽略,毫无渗透,要么硬贴标签,牵强附会。能够科学整合三维目标教学的教师不到20%。

数学学科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学科模模糊糊一大片”。造成教师教学目标不全面、不准确的原因主要是:《课标》虽然明确提出了语文学习的总目标和各年段的学习目标,但具体到每一册教材,每一组课文,每一篇文章,教学目标就不明确了,全靠教师个人理解认定。每一篇课文教什么,不教什么;练什么,不练什么;教多教少,教深教浅都由教师自己掌握。而教师却因懒于思考,懒于研读教材而照搬教参说明;有的教师自身理解能力有限,理解不到位,目标定不准;有的教师仅从教的角度出发考虑教学,不考虑学生知识水平和整体能力;更多的教师不会对三维目标进行整合。

2.阅读教学耗时低效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课堂上师生所投入的精力与期望学生具备的能力还不成正比,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费时多而收效微”的状况。除了语文课程本身内容庞杂、知识体系复杂外,主要原因:一是老师对教材编排体系吃不透,自身驾驭能力有限,加之受应试教育影响,怕漏教了偏偏又考到了,于是,“西瓜芝麻一起抓”“眉毛胡子一把抓”,“课文是例子”但不完全等同于教学内容,面面俱到,只会蜻蜓点水,劳而少功;二是教学过程繁琐复杂,过于雷同。内容多、重点多、环节多,又往往千课一面、千篇一律,老师累、学生烦、效率低;三是方法、策略不科学,表现为“三多三少”,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师生对话多,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少;分析内容,挖掘人文多,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少。教师讲得多,把课文都讲“肿”,讲“烂”了,忽略了语言文字对学生的感染力,削弱了语文的魅力,导致了语文应用能力不强,人文熏陶大打折扣。

3.教学方式转变了,但双基落实不到位

(1)识字教学存在着“高耗低效”现象,生字回生率和错误率居高不下。学生书写不够规范、整洁,中高年级学生习作中,错字别字现象严重,教师对识字、写字的强化训练不够。

(2)在阅读教学中有一种倾向,好像一提到“淡化”段落的训练就理解为“不要进行段落的训练”。这种认识是欠妥的。因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其中就应该包括理解段落的能力。我们知道如果不理解每段的内容、层次,就难以理解全篇文章。而且,概括段落大意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力,这也是一种阅读能力。只是在分段和概括大意时要注意两点:①不是每篇课文都要求学生分段,概括大意,有的课文成人拿来分段概括大意都有困难,教师就可以不安排这方面的训练;有的课文很好分段(特别是总起——分述——总结的写法),小学中、高年级必须掌握,还是应安排分段训练的;②概括段意,学生只要大体概括出意思即可,不要苛求,更不要求答案统一;③概括主要内容三、四年级重点训练,中心思想五、六年级进行训练,只需有基本格式,也不要统一答案。

(3)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不能有机结合。有些老师在阅读教学中不注意渗透写作方法,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得不到写作训练,即使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都不让学生去感悟。认为“淡化”段落的训练,也就是不要进行写作方法的训练,致使学生作文能力有所下降。

(4)在阅读教学中,要达到什么目的好多教师很茫然。相当一部分教师还停留在依据教材、教参把课文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这一层面上,却不能从课文中提炼出重点字、词、段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

4.教学观念虽有所转变,但教师还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

目前,在众多的教师课堂上,依然存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师上课的第一任务是执行教案,并且按一个个预先设计好的情节不停地问。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逐一说出教师预设中的满意回答,实际上是让学生用一个字、一个词“猜”教师手中的底牌。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学生实在说不出,最后还是由教师一锤定音,教师问完了,教案设计的“板书提纲”,便一字不落地搬到黑板上。偌大一块黑板一节课就写那么几个字,而且还是教师的预设。学生在课堂上思维不活、语言不活、缺乏创新意识,老师宁愿去上一堂平平堂堂的错漏不多的课,也不愿上一堂有创意的耳目一新的但有可能失败的课。教师如此,学生亦然,不敢回答问题,宁肯重复别人的发言,也不敢冒一下“危险”,更不敢力排众议,独树一帜。

5.追求课堂教学的形式,忽视教学的实效性(www.daowen.com)

听课中发现,有的课堂教学形式多样,一味追求“创新”,追求热闹,一节课下来,学生甚至连基本的识字任务都完不成,连短短的一篇课文都读不通;有的课堂,学生生字还没有掌握,课文还没有读熟,教师就让学生漫无边际地想象;还有的课不以教材为依据、不以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为基础,任学生高谈阔论,不着边际……凡此种种,看似创新其实不然,这种没有语文基础的创新,正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会长久的,这样既不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又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又比如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由于教师认识不到位,常常使“合作学习”成为课堂教学进行改革的一种标志。教师无目的地安排小组交流讨论,虽表面热闹,但在小组活动中有的不具备参与合作学习的心理状态,有的开小差,有的单独思考,有的分工不明确,好多学生根本不积极参与,特别是学习较差的同学更多是成了陪衬和观众,何况小学低年级学生不懂得如何倾听、如何分工,所以会各说各的,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

6.朗读指导训练不到位,不利于学生朗读水平提高

(1)朗读时间不足,教师往往怕课堂上完不成任务,以讲代读。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不足5分钟,许多教师要求快速阅读课文,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某一段课文,好多学生还未彻底读完、读通、就匆匆结束。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

(2)朗读目的不明确。在课堂中往往会看到读课文一遍又一遍,看似热热闹闹,其实朗读缺乏层次,每次缺乏具体要求,读中缺乏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朗读心不在焉,甚至产生朗读的厌倦症。

(3)朗读的对象不广。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生,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地坐着当听众。一部分成绩不理想的同学,由于怕耽误上课时间老师连这样朗读的机会都没有,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训练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质量?怎能做到学生会读?又怎能使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感悟情感呢?

(4)朗读的指导方式单调。相当一部分老师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导致朗读不能熔“导”“练”于一炉,不能融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老师自身素质不过关,不能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教学,还有部分教师带学生唱读,甚至用方言上课;有的教师对教材理解不透,对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把握不准,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环境中的内涵,常常听到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个字(词)读得重(轻)些,把某个句子读得快(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这些教师虽有指导,学生朗读的愿望却力不从心,效果同样不佳。

7.口语交际,习作教学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由于考试评价的原因,大多数老师把语文教学的重心放在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课文上,而口语交际、习作教学受到了忽视。不少老师认为读写是“硬”任务,课标有要求,课本有任务,学校有考核,完成任务,考不出好成绩向谁都不好交代,至于“口语交际”是“软”任务,反正考试考不到,练不练无关紧要。在教学中,往往以点带面。“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这种形式主义影响了小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与课标的要求相差甚远。因而,大部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仍然是低水平,存在问题不敢说、不会说、不爱说和不善说。而习作教学有不少教师这样认为,在考核时只是亏好不亏赖,考试中只要写出一些内容就会得一定分数,因此,部分教师对习作缺乏有效地指导和讲评,语文教学的内容只集中在识字、阅读上,使语文教学的内容大大缩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全面的发展。新教材编排中,二、三年级之间跨度太大。二年级对阅读、作文教学要求不明显,但三年级要求会写250字左右的文章,且近几年习作考试题目要求与五、六年级相差不明显,只是字数不同,使学生倍感吃力,也使教师教的吃苦,而且万一脱节,很难弥补,值得老师注意。

8.大量时间应试训练,课外阅读没有得到很好的拓展

去年,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公布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有阅读习惯者仅占5%,从这一点来说,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算不上成功。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课外阅读量为145万字。课外阅读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每个人的要求,更是一种生活,关系到每个人一生的幸福,但是我们的学生课外阅读量远远没有达到这个要求。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做练习、做试卷,做各种资料上大同小异的习题,就是有的学生自己进行课外阅读,由于缺乏老师方法的指导,也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