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像一旦被生产出来,便在乡土生活中发挥作用,村落之中大大小小的信仰仪式都离不开神像的在场,因为神像是神灵的化身——像在神便在,也是人神沟通的媒介——民众祭拜神灵大多要在神像前进行。在日常生活和仪式活动中,人们求助什么样的神灵,便供奉什么样的神像,这种供奉就是神像的使用。神像的使用形式有固态和动态之分,前者多在家院和村庙内呈现,表现为空间上的固定性和时间上的持久性;后者常与仪式相关联,表现为空间上的临时性和时间上的短暂性。
洗马几乎家家供奉神灵,家院中的布局一般为:影壁墙正面中间部位留有长方形小洞,内供关帝爷塑像;侧面亦有洞,供奉南海大士塑像。堂屋或东西耳房内供奉财神塑像、观音菩萨塑像,厨房供奉灶君像。这些神灵一旦被供奉便常年伴随家户生活,不断享受香火,除非重建房舍或恭请新的神像,否则不会轻易更改。村中四座庙宇内供奉的神像也是如此,如村西的玉皇庙和龙王庙虽然庙顶长满了茅草,显得破旧不堪,但庙内的神像始终供奉如初,不曾更换。
村落信仰仪式需要神灵在场,也就需要神像在场,这便是神像的动态使用。以年度为周期,洗马村的信仰仪式大致可分为:(1)以家户为单元举行的日常信仰活动,如虔诚的人家会每天祭拜家中神灵。(2)以会为单元举行的月中信仰活动,如佛爷会每月初八日举行的摆会,菩萨会每个月的初一、十五都要到观音庙敬神。(3)以村落为单元举行的年中信仰活动,如每年一次的二月十九敬菩萨、隔年一次的打醮。当地仪式一般遵照如下程序进行:先挂神像、摆供品,再请神,然后进供、求神、娱神,最后送神。可见,神像的展示贯穿仪式的始终。下面我们将以打醮和演驾为例说明神像在乡土仪式中的动态使用。(www.daowen.com)
洗马村的打醮从农历二月十六日持续到十九日。十六日上午,醮会要派人到十多里外的金塔寨村“请神箱”,即把装有神轴的箱子“请”到洗马醮棚,让众神到此安位。下午两点开始安神,道士指挥众人把神箱中的神轴一一取出,按照道家谱系中的尊卑等级悬挂于醮棚之内。[14]事先扎裹的老母塑像也会被“请”到棚内安坐。十六日晚上道士举行“请神”仪式,包括“开经借地”和“武乐”两个科仪,俗称“轰坛”。开经就是众道友一同祈求诸神降临,造福一方水土,也就是请神下凡。借地,即向土地爷借用醮棚所占土地以举行这几天的法事。之后,全体道众演奏美曲,谓之“武乐”。只有请神降临醮棚并安好位,以后几天的仪式才能顺利举行,民众才能祭拜。十七日至十九日为正醮,在此期间道士每天在醮棚内外借助神像举行各种科仪,祭祀神灵,消灾祈福。表功师傅[15]们则守在不同的神像前[16],为香客表功、还愿等。十九日下午,当人们完成全部的既定程序,便意味着神灵这一次在下界已享用完香火供奉,送神(俗称“抛驾”)的时刻到了。届时,先由道士念经送众神归位,然后再送别老母,这是整个仪式的最高潮。全村老少一起出动,前面锣鼓开道,后面文艺队表演,有人抬着老母的轿子,众人手拿五颜六色的功活紧随其后,一人高呼“南无——”,其他人应和“阿弥陀佛”。整个队伍浩浩荡荡,甚为壮观。醮棚内的神像则被小心摘下,仔细放回神箱,不可随意碰触。神箱的盖子要常年用两个馒头塞住,留出一条缝隙,此举是为了方便里面的神灵进出自如,以便更好地监察、护佑人间。待到第二日,再安排人把神箱恭恭敬敬地送回金塔寨村。
在二月十九菩萨会期间,最能体现神像动态展演性质的要数“演驾”了。在过去,二月初六就扎裹好老母,之后便由一行人等用轿抬着到周边村落巡演,敲锣打鼓,走街串巷,很是热闹,俗称“演驾”“演菩萨”。每至一村前,通常会有一人先进村通告,边敲锣边喊:“摆香桌咯。”村民听到锣声,便知演菩萨的来了,纷纷走出家门,在街道口摆上供桌,迎接老母的大驾。演驾的队伍前面由男士敲着大鼓,女士抬着轿子,威风地进了村子,在有供桌的地方停下来,跟随而来的表功师傅为进供的人念诵表功经文,进供者输上油钱[17],一毛两毛,五角一元,数额不等。没有钱的人多用粮食替代,如玉米、谷子、小麦等。外出演驾会“化”到很多的粮食,在那个时候,倘若看到有人骑着车子驮着一布袋一布袋的粮食急匆匆行在路上,多半是把演驾得来的粮食往村里送呢。演驾是很辛苦的差事,抬着老母,敲锣打鼓,一走便是几十里的路,十分劳累。而且,外出都是自带干粮和咸菜,吃得也比较差,还要照看好家什,以防丢东西。对老母更要细心照料,“老母身边不能离人,就是吃饭的时候也要找一个人跟老母对着脸吃”[18]。到了后来,条件有所改善,有了拖拉机以后,就用它拉着鼓和老母像外出演驾。到了21世纪初,演驾活动基本停止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