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梅花拳村落公益观念的推行:礼俗互动,中国社会与文化的整合

梅花拳村落公益观念的推行:礼俗互动,中国社会与文化的整合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梅花拳为代表的具有明显公益性特征的民间组织,它的存在和运行,还能够激活乡土的民间自治传统,并巩固、深化村落社区民众的公益实践。其次,以北杨庄为代表的乡村梅花拳公益观念的运作逻辑有两个明显特征。再次,这种超稳定的乡村梅花拳运作系统和公益观念的推行背后凝结着地方民众的集体智慧。

梅花拳村落公益观念的推行:礼俗互动,中国社会与文化的整合

在我国,一般社会公益包括两类,即公共秩序和公共道德。有学者将公益划分为共同体的生产力发展、公共物品生产、正当权利和自由的保障及合理化的公共制度四个层面。[38]通过北杨庄梅花拳这一民间武术组织的文、武场运作方式,我们可以看出,流布于乡村的梅花拳实际上还承担着村落社区公益推广的角色。这种村落公益观念的形成到社区公益行为的实施,与自成一家的超越传统村落家族、宗族力量的梅花拳内部自组织系统有着紧密关联。

首先,北杨庄梅花拳组织并不只是一个单纯意义上的民间拳班。杜赞奇曾用“权力的文化网络”来阐释华北乡村社会,他认为文化网络强调对组织系统中赖以生存的文化及合法性的分析。它不只是角逐权力的场所,也不只是接近各种资本的工具,它还是正统和权威产生、表现及再生的发源地。[39]一般而言,做公益的行为往往被看作一种苦行历练与自我牺牲的状态。而在广大农村基层社会,民间基层组织的公益运作行为往往不被重视,并出现分化和断层的倾向。如此看来,北杨庄梅花拳组织并不只是一个单纯意义上的民间拳班。它的存在意味着当地村落公益观念与行为实践的隐性运作需要依托于此而展开。以梅花拳为代表的具有明显公益性特征的民间组织,它的存在和运行,还能够激活乡土的民间自治传统,并巩固、深化村落社区民众的公益实践。

其次,以北杨庄为代表的乡村梅花拳公益观念的运作逻辑有两个明显特征。其一,梅花拳的学习是免费的(学武不收费);其二,使用梅花拳文理谱本是无偿的。公共利益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中,而且首先作为彼此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中。[40]村落公益预示着村落中的个人或民间组织自愿通过做善事向地方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其中做善事是对个人或组织行为方式的价值判断。从一般意义上的公共道德来讲,北杨庄梅花拳的习练和传播方式,无论是武场的拜师入门,还是文场的修习,无时不在强调“习武修德”的重要性。对于村落公共秩序维护而言,北杨庄村民口中的“没有派性”“邢王不骂”等说法,体现了当地民众已把“天地君亲师”的梅花拳逻辑链接到村落公共生活秩序中去,反映出礼俗传统下的村落自治能力。这种公益理念和逻辑实际关乎社区内民众的切身福祉和公共利益。(www.daowen.com)

再次,这种超稳定的乡村梅花拳运作系统和公益观念的推行背后凝结着地方民众的集体智慧。以近几十年北杨庄形成的梅花拳“架鼓送殡”习俗为例,以前北杨庄并没有遇丧事时家家“架鼓送殡”的习惯,此俗仅在梅花拳内部适用。[41]1978年以后,梅花拳内部决定北杨庄男女老少不论穷富,只要有白事都会去义务“架鼓送殡”,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实际上,这种超稳定的乡村梅花拳运作系统和公益观念的推行背后凝结着的是地方民众的集体智慧。“架鼓送殡”的传承更像是梅花拳弟子对村落公共资源的灵活支配和活用。总之,置于村落生活中的梅花拳,既代表着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又代表了民间社会的一种超功利追求。可以说,以北杨庄为代表的乡村梅花拳的公益实践,象征着梅花拳弟子日常生活中所追求的“文武大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