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拳作为一个不断扩展的开放系统,在它广泛分布的华北乡村社会中对广大民众具有一种整合、向心、导向的复合功能,在传统文化与小农经济体制之间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同时自身也在缓慢地发展、成熟着。[31]审视北杨庄梅花拳近百年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村落民众主动运用梅花拳这一乡土文化资源来调适村落生活。而“文场领导武场”的传统制度,已经预设了梅花拳这一特殊的组织方式。当地梅花拳文场展现给外部世界的神秘形态,恰恰说明了它还承担着干预并影响村落生活的实际角色。
首先,已入门的梅花拳弟子借助言传身教,净化村落社区道德秩序,营造和谐的村域生态空间。秩序净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孝顺父母,礼敬长辈;兄友弟恭,团结邻里;救弱行善,提倡无私;疗灾去苦,敢于担当。这种德行为先的追求在民众日常生活中得以实践。梅花拳弟子不仅会帮助村民调解邻里关系、化解村落矛盾,还能医人治病,分担民众实际困难。例如,北杨庄梅花拳第十四辈弟子邢玉栋擅长中医,师从邢老中,平时给村中百姓治病去痛,名声在外。[32]又如第十三辈弟子邢戌泰,他珍藏了一本清代杨炳的《习武序》,不轻易示人,但对待梅花拳弟子不论亲疏,一视同仁且传教有方。[33]文场师傅也常用“南北去求神,不如在家管老人”“大架小架是一花,五炉六炉是一家”等类似的劝人格言,提醒梅花拳弟子注重道德修养,不忘以身践行。(www.daowen.com)
其次,梅花拳武场拳师在授习武艺时,特别强调武德的重要性。如拳师王尚信所言:“学武难,学武难,难倒名师受真传。传武难,传武难,传给匪人惹祸端。”德行修养是习武的前提,这也要求梅花拳弟子在日常生活中予以践行,北杨庄村中就流传着大量与德行修养有关的梅花拳逸事。细思之,这既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体验,也是梅花拳内部贡献集体智慧、应对村落突发事件的合理磋商,还是梅花拳凝聚民意的一种方式。毫无疑问,此类逸事的叠加必然为当地民众建构梅花拳的格局提供丰富素材,我们亦可从中体察冀南乡土社会的多元信仰生活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