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拳,在北杨庄又被村民称为“梅拳”“庄稼拳”“架子拳”。实际上“庄稼拳”既是一种习武身份的象征,也凸显了梅花拳在乡土村落中的朴素特征,表明它已经融入当地民众日常生活之中,并成为农村闲暇生活的一种娱乐、消遣方式。“架子拳”则意味着梅花拳架子基本功的重要性,有“三年架子两年锤”的说法。北杨庄梅花拳具有较为齐全的拳法和套路,尤为擅长腿功,俗称“三分拳,七分腿”,又叫“地趟拳”。[21]
北杨庄普通村民学习梅花拳大致要经历三个阶段,即摔打关、婚姻关、家庭关。[22]经过这三关的历练,北杨庄梅花拳基本上处于“年年练,年年新”的状态。过去村民练拳的时间为冬春两季,主要在农闲时段进行。村民从冬天十月开始练拳,一直练到第二年四月,因为大多数都在晚上练习,所以梅花拳武场又叫“开场”“点灯”[23]。过去村内练拳人数众多,北杨庄梅花拳分成两个武场进行训练,后来也曾挪到生产队牲口棚、村委办公室习练。1977—1979年,是北杨庄梅花拳的第二个兴盛期,村中百姓几乎人人能拉架子。[24]目前北杨庄仍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村民在农闲时练习梅花拳。虽然现今很多年轻人要外出打工挣钱,但到年底回家时,北杨庄仍会组织梅花拳弟子共同练习。
一般认为,梅花拳入门弟子应先在武场练习拳术,学习拳理,接受传统武德教育。经过数年锤炼,再经祖师批准重新拜入师门,学习深奥的文理和经典,修身养性,此为练习文功。[25]梅花拳文场师傅除了自我进行“性命双修”的静功练习,还要负责本村梅花拳弟子的文教点化及其内部日常事务的协调处理等。新入门的梅花拳练习者,如果只参加武场,只能算作梅花拳的门外弟子,也就是所谓的“一脚门里,一脚门外”。而他本人若想继续练习,还需经过“三师调教”的特殊程序。在北杨庄,只有武场习练到了一定程度,经文场的相关程序后,才有资格拜师入门,并被认定为梅花拳门内子弟。[26]此外,北杨庄梅花拳拜师讲究不能拜父为师,即“师徒可以称父子,父子不可称师徒”。这就是梅花拳所谓的“父子道”。(www.daowen.com)
梅花拳由文场和武场共同组成,文场领导整个拳派的活动。[27]在北杨庄,梅花拳弟子之间流传着“文不离武,武不离文”的说法。除了日常拉架子练武强身健体外,以敬拜祖师爷为主要特征的文场修习也是北杨庄梅花拳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叫供养“架桌子”“佛桌子”。[28]梅花拳文场向来有内闭性传统,不会向社会主动展示其完整形象,这可能是当地人形成“梅花拳烧香”的“刻板印象”的重要原因。[29]在经历战乱、“文革”的多重洗礼后,北杨庄梅花拳大致延续了这种传统。北杨庄现今仍立有30多个“架桌子”,发挥着“文场领导武场”的重要作用。面对小问题,梅花拳弟子自身可以通过文场解决,而面临重要问题时,则需梅花拳弟子间的共同磋商,最终解决问题。[30]北杨庄长期保存着较完备的梅花拳文场信仰系统,其中的文教理念和严明的管理法则也使得这一乡村梅花拳组织能够在村落日常生活中发挥更多效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