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杨庄,曾名杨家庄、杨庄,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城东北20公里处,距核桃园乡政府驻地偏东南2公里。据1984年《广宗地名志》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杜公吕一家从山西洪洞县迁至此,占地立庄,取名杜家庄,随后其外甥杨氏也在此村定居。明正德年间(约1506年),因杜、杨两姓不和,杨氏搬迁至杜家庄村北盖了几间房,逐渐成村,取名杨家庄。后为区别其他杨家庄,改为北杨庄。[10]
据民国二十二年《广宗县志》记载,北杨庄隶属于广宗县第二区第二十三乡,人口169户,计867人。时至今日(2015年8月统计),北杨庄有人口1805人,流动人口225人。村中以邢、王两大姓氏为主,二姓各占约700人,刘姓约300人,还有杨、卞、岳姓等散户。邢、王两大家族早年属于姑舅亲关系,邢家为姑家,王家是舅家,所以北杨庄曾有“邢王不结亲”之说。[11]后来随着人口基数的不断增长,这一传统被打破。人民公社时期,北杨庄共9个生产队,最兴盛时有14个生产队,后被合并至4个生产队。20世纪80年代以后,北杨庄形成了以村两委为核心的村民自治结构。北杨庄多沙丘沙岗,经济以农为主,果林较多。[12]现有土地5000余亩,主要包括人口地、沙荒地、林带地三种类型,可耕种土地约2460亩。
北杨庄所在的广宗县地处古黄河、漳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历史上黄河、漳水的多次泛滥、改道,在县境内部形成了许多缓岗沙丘和封闭洼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广宗经济发展水平长期落后,民众生活艰苦。如明万历二十六年《广宗县志·封域志》有记:“广宗在畿内为弹丸地,又沙卤,无流峙之胜、膏腴之沃也。……宗城环百里内,非直无培之山,畎浍之水,且多沙,不能厚植。又不可以井,旱则干枯,涝则淹没。人复棰,不能经营四方,此其穷困所由也。”清康熙三十二年《广宗县志》序言中亦有提及:“广宗古称沙碛,地贫而民朴。”民国二十二年《广宗县志》记载则更加详细:“广宗居河北南部,距海洋遥远。性近大陆,寒暑俱烈……春季,暴风飙起,沙尘横飞,咫尺莫辨,室中几案积土数分……其苦雨量偏短少,历年多患亢旱。”[13]可见广宗地区的气候环境具有冬夏温差大、多风沙、少雨等特征,水患、干旱、风沙等自然环境的综合影响使得当地民众生计尤为艰苦。
广宗县境内的沙丘地貌呈南北带状分布,俗称“百里沙带”,北杨庄正处在东部沙带上,不仅土地贫瘠,而且多风沙,生产、生活条件更加落后。民国二十二年《广宗县志·民生略》中也记载了沙带情形:“又县之东北,自槐窝北,至杨家庄、核桃园、毕家庄等村,长二十余里,宽数里……统计全县地亩,沙碱约居十之五六,而良田不过十之三四。”[14]北杨庄村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果树等农作物,但由于干旱少雨,农业收成基本靠天吃饭,生产收入很低。村民日常生活简朴,民风淳厚。北杨庄附近的核桃园、杜家庄设有集市,农历每月二、五、七、十逢集,村民多在集市上购买日常生活所需。村中房屋则以土坯平顶房为主,过去村民出行多靠大车、驴或步行,喜用旱烟。
北杨庄民间信仰之风颇盛。村民家内主要供奉全神、财神、菩萨、关公等神灵,多供于家中侧房,每月初一、十五都要祭拜。旧时北杨庄曾建有菩萨庙、关爷庙及土地庙等庙宇,“文革”期间被拆除。现今已复建的庙宇有菩萨庙、关爷庙,村民并增建全神庙、真武庙。一年之中,村民上坟祭祖的时段主要为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和春节。村内每年定期举行菩萨会(农历二月十九)、麦王奶奶会(农历五月二十七)、全神会(农历六月六)、关爷会(农历六月二十四)、地母娘娘会(农历十月十八)等信仰仪式。
北杨庄所在的广宗县地处古黄河、漳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历史上黄河、漳水的多次泛滥、改道,在县境内部形成了许多缓岗沙丘和封闭洼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广宗经济发展水平长期落后,民众生活艰苦。如明万历二十六年《广宗县志·封域志》有记:“广宗在畿内为弹丸地,又沙卤,无流峙之胜、膏腴之沃也。……宗城环百里内,非直无培之山,畎浍之水,且多沙,不能厚植。又不可以井,旱则干枯,涝则淹没。人复棰,不能经营四方,此其穷困所由也。”清康熙三十二年《广宗县志》序言中亦有提及:“广宗古称沙碛,地贫而民朴。”民国二十二年《广宗县志》记载则更加详细:“广宗居河北南部,距海洋遥远。性近大陆,寒暑俱烈……春季,暴风飙起,沙尘横飞,咫尺莫辨,室中几案积土数分……其苦雨量偏短少,历年多患亢旱。”[13]可见广宗地区的气候环境具有冬夏温差大、多风沙、少雨等特征,水患、干旱、风沙等自然环境的综合影响使得当地民众生计尤为艰苦。(www.daowen.com)
广宗县境内的沙丘地貌呈南北带状分布,俗称“百里沙带”,北杨庄正处在东部沙带上,不仅土地贫瘠,而且多风沙,生产、生活条件更加落后。民国二十二年《广宗县志·民生略》中也记载了沙带情形:“又县之东北,自槐窝北,至杨家庄、核桃园、毕家庄等村,长二十余里,宽数里……统计全县地亩,沙碱约居十之五六,而良田不过十之三四。”[14]北杨庄村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果树等农作物,但由于干旱少雨,农业收成基本靠天吃饭,生产收入很低。村民日常生活简朴,民风淳厚。北杨庄附近的核桃园、杜家庄设有集市,农历每月二、五、七、十逢集,村民多在集市上购买日常生活所需。村中房屋则以土坯平顶房为主,过去村民出行多靠大车、驴或步行,喜用旱烟。
北杨庄民间信仰之风颇盛。村民家内主要供奉全神、财神、菩萨、关公等神灵,多供于家中侧房,每月初一、十五都要祭拜。旧时北杨庄曾建有菩萨庙、关爷庙及土地庙等庙宇,“文革”期间被拆除。现今已复建的庙宇有菩萨庙、关爷庙,村民并增建全神庙、真武庙。一年之中,村民上坟祭祖的时段主要为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和春节。村内每年定期举行菩萨会(农历二月十九)、麦王奶奶会(农历五月二十七)、全神会(农历六月六)、关爷会(农历六月二十四)、地母娘娘会(农历十月十八)等信仰仪式。
北杨庄所在的广宗县地处古黄河、漳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历史上黄河、漳水的多次泛滥、改道,在县境内部形成了许多缓岗沙丘和封闭洼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广宗经济发展水平长期落后,民众生活艰苦。如明万历二十六年《广宗县志·封域志》有记:“广宗在畿内为弹丸地,又沙卤,无流峙之胜、膏腴之沃也。……宗城环百里内,非直无培之山,畎浍之水,且多沙,不能厚植。又不可以井,旱则干枯,涝则淹没。人复棰,不能经营四方,此其穷困所由也。”清康熙三十二年《广宗县志》序言中亦有提及:“广宗古称沙碛,地贫而民朴。”民国二十二年《广宗县志》记载则更加详细:“广宗居河北南部,距海洋遥远。性近大陆,寒暑俱烈……春季,暴风飙起,沙尘横飞,咫尺莫辨,室中几案积土数分……其苦雨量偏短少,历年多患亢旱。”[13]可见广宗地区的气候环境具有冬夏温差大、多风沙、少雨等特征,水患、干旱、风沙等自然环境的综合影响使得当地民众生计尤为艰苦。
广宗县境内的沙丘地貌呈南北带状分布,俗称“百里沙带”,北杨庄正处在东部沙带上,不仅土地贫瘠,而且多风沙,生产、生活条件更加落后。民国二十二年《广宗县志·民生略》中也记载了沙带情形:“又县之东北,自槐窝北,至杨家庄、核桃园、毕家庄等村,长二十余里,宽数里……统计全县地亩,沙碱约居十之五六,而良田不过十之三四。”[14]北杨庄村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果树等农作物,但由于干旱少雨,农业收成基本靠天吃饭,生产收入很低。村民日常生活简朴,民风淳厚。北杨庄附近的核桃园、杜家庄设有集市,农历每月二、五、七、十逢集,村民多在集市上购买日常生活所需。村中房屋则以土坯平顶房为主,过去村民出行多靠大车、驴或步行,喜用旱烟。
北杨庄民间信仰之风颇盛。村民家内主要供奉全神、财神、菩萨、关公等神灵,多供于家中侧房,每月初一、十五都要祭拜。旧时北杨庄曾建有菩萨庙、关爷庙及土地庙等庙宇,“文革”期间被拆除。现今已复建的庙宇有菩萨庙、关爷庙,村民并增建全神庙、真武庙。一年之中,村民上坟祭祖的时段主要为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和春节。村内每年定期举行菩萨会(农历二月十九)、麦王奶奶会(农历五月二十七)、全神会(农历六月六)、关爷会(农历六月二十四)、地母娘娘会(农历十月十八)等信仰仪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