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礼俗:复古礼仪与革旧丧俗整合

中国礼俗:复古礼仪与革旧丧俗整合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报庙的寓意是表明死者已经在阴间登记。他称这种恶俗大不可解,不符合古礼。到赵氏中年丧妻时,他承父亲之命,直接把丧礼中报庙和送盘缠两项仪式革除。三是居丧期间死者所着衣物的材质,惟用绢绵,戒用绸缎。由此可见赵执信对待礼、俗的态度,对于以往符合“礼”的习俗,不在他改革的范围之内。以上为居丧礼仪中需要改革的内容。关于“殡丧”礼仪,他认为最有必要革除的旧习是在堂屋外的庭院中搭建丧棚。

中国礼俗:复古礼仪与革旧丧俗整合

赵执信在《礼俗权衡》下卷中指出了当地丧葬礼中很多不遵循古礼的“陋俗”,并将《礼记》作为礼仪规范加以矫正。其中最令他诟病的是乡间流行的一些居丧和殡丧风俗。他在“居丧”一节开篇指出:“吾乡之俗,于斯时也,极可笑诧。家大人力矫之,犹未能尽变,故详列而深辩之于篇。”[21]在他看来,有哪些不符合礼仪的“恶俗”呢?笔者总结之后发现,他在“居丧”中主要列出四项建议革除的恶俗:首当其冲“至恶最陋之俗”是舍劳。所谓舍劳,即民间所讲的“报庙”和“送盘缠”。“报庙”指当家中有人去世后,家人要持纸钱和浆水到城隍庙或土谷祠中泼浆水、撒纸钱,然后再群哭而归。城居者拜城隍庙,村居者则拜土谷祠,也就是民间常说的土地庙。这样的“报庙”仪式当天要做三次。赵执信认为民间称为“浆水”的东西,是供亡者饮用的水。报庙的寓意是表明死者已经在阴间登记。他称这种恶俗大不可解,不符合古礼。“送盘缠”则在第二天夜晚进行,其仪式过程是:“夜半出,去家以远为期,族党奔赴,里巷杂遝,焚刍灵,喧鼓吹,谓之送盘缠。风雨无阻,至第三日未晓而返。返之夕而殓。”[22]意思是在第二天夜晚去离家很远的地方,由族党奔丧,里巷人员众多杂乱,焚烧刍灵,吹奏鼓乐。赵执信及其父已经对这样的习俗进行了改革,即夜晚出去奔丧的族党也不会再去很远的地方,而且绝不允许妇女出门。到赵氏中年丧妻时,他承父亲之命,直接把丧礼中报庙和送盘缠两项仪式革除。不仅赵执信一家将此习俗革除,当时士人之家亦无此习俗。

自“报庙”“送盘缠”至入殓的时间为三天,这正是赵执信提议要改变的第二点。在颜神镇一带均为三日而殓,但是在夏日时节,高温炎热,又有雷雨天气和苍蝇蚊虫等,因此他认为三天之后再将尸体入棺实则不便,不如缩短入殓时间,早殓为安。三是居丧期间死者所着衣物的材质,惟用绢绵,戒用绸缎。乡人因避讳谐音“绸”同“仇”、“缎”同“断”,反之绢绵有绵绵不断之吉意。赵执信认为这种做法实在可笑:“真是愚img

稚子语,而世家皆守之。夫绢与绸缎,皆出于蚕丝机杼,而顾受命于音。”[23]虽盛夏依旧给死者穿戴厚重的棉衣,加速了亡者的腐烂。四是他强调在居丧期间作佛事必须延请名僧,而不能随便请一些“不习经咒,惟以弹丝吹竹为事”的市井僧徒,甚至更有模仿技戏优伶的表演,这些在他看来都是严重违背礼仪的做法。他称这种恶状“不可殚书,恐污吾笔耳”[24]。以上为居丧礼仪中需要改革的内容。

关于“殡丧”礼仪,他认为最有必要革除的旧习是在堂屋外的庭院中搭建丧棚。在出殡时,为停放棺材、接待前来吊祭的宾客以及作佛事的僧徒等,故要搭建棚子。颜神镇一带的风俗是建三种丧棚:第一种建于门前,称“门彩”;第二种建于墓地前的小棚,供宾客饮食憩息;第三种则是搭建在家户内庭院中的棚子,称“堂祭之棚”。为搭建丧棚,要花费重金,“祭侈者费逾千金,寻常亦以百计”,而且搭建时的劳役由亲族分而任之。[25]可见,搭建丧棚要出不少的财力和人力。关于丧棚一事,其他乡士大夫也进行过讨论。孙廷铨在《颜山杂记》中指出大家治丧邀人作棚场的做法是“太侈不可久也”。赵执信在讨论丧棚一俗时认为门彩和建于墓地的小棚都无须革去,但有必要去除在庭院中的堂祭一棚。建于庭院中的丧棚的做法不仅不符合礼制,而且还会带来“假之亲友,阴相煽助,致其相竞以胜,遂使同室分颜,姻娅成隙”[26]等弊端,无益有损,应当改变。

除强调需要重点革除的丧葬习俗外,赵执信还在文中对吊客前来吊祭的日期进行了规定,拟定吊规:“于一七、二七受本地人吊,三七受百里以内吊,四(七)、五七受远方吊。其远而早至者重拜之;近而后至者,或以疾,或以远归及有不护己,辞于主人,而后主人受之。”[27]而对于本来就比较合理的习俗,他则持遵守的态度。比如对待亡者下葬后的祭祀,他指出葬后三日上坟,忌日、寒食、十月朔日祭墓的习俗,“即礼也”。由此可见赵执信对待礼、俗的态度,对于以往符合“礼”的习俗,不在他改革的范围之内。

自“报庙”“送盘缠”至入殓的时间为三天,这正是赵执信提议要改变的第二点。在颜神镇一带均为三日而殓,但是在夏日时节,高温炎热,又有雷雨天气和苍蝇蚊虫等,因此他认为三天之后再将尸体入棺实则不便,不如缩短入殓时间,早殓为安。三是居丧期间死者所着衣物的材质,惟用绢绵,戒用绸缎。乡人因避讳谐音“绸”同“仇”、“缎”同“断”,反之绢绵有绵绵不断之吉意。赵执信认为这种做法实在可笑:“真是愚img

稚子语,而世家皆守之。夫绢与绸缎,皆出于蚕丝机杼,而顾受命于音。”[23]虽盛夏依旧给死者穿戴厚重的棉衣,加速了亡者的腐烂。四是他强调在居丧期间作佛事必须延请名僧,而不能随便请一些“不习经咒,惟以弹丝吹竹为事”的市井僧徒,甚至更有模仿技戏优伶的表演,这些在他看来都是严重违背礼仪的做法。他称这种恶状“不可殚书,恐污吾笔耳”[24]。以上为居丧礼仪中需要改革的内容。(www.daowen.com)

关于“殡丧”礼仪,他认为最有必要革除的旧习是在堂屋外的庭院中搭建丧棚。在出殡时,为停放棺材、接待前来吊祭的宾客以及作佛事的僧徒等,故要搭建棚子。颜神镇一带的风俗是建三种丧棚:第一种建于门前,称“门彩”;第二种建于墓地前的小棚,供宾客饮食憩息;第三种则是搭建在家户内庭院中的棚子,称“堂祭之棚”。为搭建丧棚,要花费重金,“祭侈者费逾千金,寻常亦以百计”,而且搭建时的劳役由亲族分而任之。[25]可见,搭建丧棚要出不少的财力和人力。关于丧棚一事,其他乡士大夫也进行过讨论。孙廷铨在《颜山杂记》中指出大家治丧邀人作棚场的做法是“太侈不可久也”。赵执信在讨论丧棚一俗时认为门彩和建于墓地的小棚都无须革去,但有必要去除在庭院中的堂祭一棚。建于庭院中的丧棚的做法不仅不符合礼制,而且还会带来“假之亲友,阴相煽助,致其相竞以胜,遂使同室分颜,姻娅成隙”[26]等弊端,无益有损,应当改变。

除强调需要重点革除的丧葬习俗外,赵执信还在文中对吊客前来吊祭的日期进行了规定,拟定吊规:“于一七、二七受本地人吊,三七受百里以内吊,四(七)、五七受远方吊。其远而早至者重拜之;近而后至者,或以疾,或以远归及有不护己,辞于主人,而后主人受之。”[27]而对于本来就比较合理的习俗,他则持遵守的态度。比如对待亡者下葬后的祭祀,他指出葬后三日上坟,忌日、寒食、十月朔日祭墓的习俗,“即礼也”。由此可见赵执信对待礼、俗的态度,对于以往符合“礼”的习俗,不在他改革的范围之内。

自“报庙”“送盘缠”至入殓的时间为三天,这正是赵执信提议要改变的第二点。在颜神镇一带均为三日而殓,但是在夏日时节,高温炎热,又有雷雨天气和苍蝇蚊虫等,因此他认为三天之后再将尸体入棺实则不便,不如缩短入殓时间,早殓为安。三是居丧期间死者所着衣物的材质,惟用绢绵,戒用绸缎。乡人因避讳谐音“绸”同“仇”、“缎”同“断”,反之绢绵有绵绵不断之吉意。赵执信认为这种做法实在可笑:“真是愚img

稚子语,而世家皆守之。夫绢与绸缎,皆出于蚕丝机杼,而顾受命于音。”[23]虽盛夏依旧给死者穿戴厚重的棉衣,加速了亡者的腐烂。四是他强调在居丧期间作佛事必须延请名僧,而不能随便请一些“不习经咒,惟以弹丝吹竹为事”的市井僧徒,甚至更有模仿技戏优伶的表演,这些在他看来都是严重违背礼仪的做法。他称这种恶状“不可殚书,恐污吾笔耳”[24]。以上为居丧礼仪中需要改革的内容。

关于“殡丧”礼仪,他认为最有必要革除的旧习是在堂屋外的庭院中搭建丧棚。在出殡时,为停放棺材、接待前来吊祭的宾客以及作佛事的僧徒等,故要搭建棚子。颜神镇一带的风俗是建三种丧棚:第一种建于门前,称“门彩”;第二种建于墓地前的小棚,供宾客饮食憩息;第三种则是搭建在家户内庭院中的棚子,称“堂祭之棚”。为搭建丧棚,要花费重金,“祭侈者费逾千金,寻常亦以百计”,而且搭建时的劳役由亲族分而任之。[25]可见,搭建丧棚要出不少的财力和人力。关于丧棚一事,其他乡士大夫也进行过讨论。孙廷铨在《颜山杂记》中指出大家治丧邀人作棚场的做法是“太侈不可久也”。赵执信在讨论丧棚一俗时认为门彩和建于墓地的小棚都无须革去,但有必要去除在庭院中的堂祭一棚。建于庭院中的丧棚的做法不仅不符合礼制,而且还会带来“假之亲友,阴相煽助,致其相竞以胜,遂使同室分颜,姻娅成隙”[26]等弊端,无益有损,应当改变。

除强调需要重点革除的丧葬习俗外,赵执信还在文中对吊客前来吊祭的日期进行了规定,拟定吊规:“于一七、二七受本地人吊,三七受百里以内吊,四(七)、五七受远方吊。其远而早至者重拜之;近而后至者,或以疾,或以远归及有不护己,辞于主人,而后主人受之。”[27]而对于本来就比较合理的习俗,他则持遵守的态度。比如对待亡者下葬后的祭祀,他指出葬后三日上坟,忌日、寒食、十月朔日祭墓的习俗,“即礼也”。由此可见赵执信对待礼、俗的态度,对于以往符合“礼”的习俗,不在他改革的范围之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