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清代杨家埠家堂画中的多元祭祀:继承与变化

清代杨家埠家堂画中的多元祭祀:继承与变化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明代相比,清代杨家埠家堂画在祭祀对象上仍延续了多元祭祀的内容。画面最顶部有一对慈祥的老者,《杨家埠卷》认为是祖先像。综上,笔者认为杨家埠清代家堂画仍然体现出祭祀土地、祖先和家堂神的内涵,但与明代相比变化颇大。

清代杨家埠家堂画中的多元祭祀:继承与变化

与明代相比,清代杨家埠家堂画在祭祀对象上仍延续了多元祭祀的内容。图14为《杨家埠卷》所收清代杨家埠家堂画。画面最顶部有一对慈祥的老者,《杨家埠卷》认为是祖先像。[53]放大后,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冠帽衣着跟明代普通百姓的相似,但这并不能说他们就是祖先,一个最明显的证据就是两者头部有光环笼罩,这是神像的重要特征(参见图15)。所以笔者认为这对老者实际上代表的仍是土地公、土地婆,而供桌上的牌位则代表了祖先。另外,画中的小格子可以填写逝去祖先的名讳,也代表了祖先。这点与明代是有区别的,体现出家堂画中祭祖内涵逐步增强的发展趋势。

此外,该画下部出现很多人物形象,《杨家埠卷》认为他们是身穿官服前来道贺的子孙后代(参见图16),笔者却不这样认为。通过观察分析,我们可将他们分为四种不同形象:第一种是神。中间往右的第一位,帽子翅角较尖且有云纹和垂须,符合神像造型特点。第二种是明人。最左边的一老一少和最右边的四位,都符合明朝人的打扮。第三种是清人。中间身穿清朝官服、头戴顶子帽的两位符合清人形象。第四种是形象不清的情况。中间往右第二位身穿绿色服装者,所戴非神帽也非明清帽顶,反倒像唱戏时所戴的花帽。由此可见,该画下部人物形象虽然延续了明代家堂画中神和人两大元素,但与明版画相比更为复杂,难以笼统地认为这些形象是前来道贺的子孙后代。(www.daowen.com)

综上,笔者认为杨家埠清代家堂画仍然体现出祭祀土地、祖先和家堂神的内涵,但与明代相比变化颇大。第一,土地公、土地婆的形象在明版杨家埠家堂画中表现突出、特点分明,而两者在清代家堂画中除了头部保留光环外,神的其他特征逐渐弱化,加之形象慈祥,易被人误解为祖先。而且,如果结合其他地区如高密等地清代家堂画来看[54],就连这对老者头上的光环也都消失了。可见,土地公、土地婆这一形象在个别清代家堂画中仍依稀可辨,而有些则难以辨认,逐渐混同于祖先了。第二,随着清代画幅的变大,明代画面下部人神共处的格局依然延续,但人物形象更为丰富,而且随着“家堂神位”这一起关键提示作用的字眼的消失,家堂神这一祭祀信息被严重弱化。这两大变化正反映了后世家堂画祭祀内涵从多元走向单一的趋势。此外,由于清代不再奉行“三代宗亲”的祭祀礼仪(改为祭祀高曾祖祢四代),所以,这一信息也被相应删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