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文场修功:梅花拳香火与文化整合

文场修功:梅花拳香火与文化整合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年度为周期,每逢农历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腊月初八,是当地文场师傅“换香”的日子,须重新布置“架”前香火,以示“四季不断”“一年四季动香火”。香在梅花拳文场仪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已进入梅花拳文场者,讲究每日在“架”前祭拜,不间断地参悟“修功”。其一是其家中“架”前香灰的累积体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梅花拳文场其实也是上述广泛流行于华北地区、以“行好”为名义的民间信仰活动之一种。

文场修功:梅花拳香火与文化整合

家中“立架”的梅花拳文场师傅,讲究每天在“架”前祭拜以“修功”。以年度为周期,每逢农历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腊月初八,是当地文场师傅“换香”的日子,须重新布置“架”前香火,以示“四季不断”“一年四季动香火”。“架”前仪式的每日进行,与依照四季时序对“架”前香火的重新整备,构成了年度周期的仪式节奏。香在梅花拳文场仪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已进入梅花拳文场者,讲究每日在“架”前祭拜,不间断地参悟“修功”。这无数次祭拜如仪的重复,往往会产生“日久心诚”的效果。正如日常间某个动作的多次重复会积久成习一样,对于仪式的频繁参与也会产生心理惯性。[6]频繁重复的动作都显示出梅花拳文场修炼必须借助频繁的仪式进行。同一仪式的经常举行,会被赋予“本应如此”的生活秩序感与“不证自明”的绝对价值。所谓“身心修炼”的真正意义,就是生命个体由内在精神(心)统合身体的自我砥砺,在长期执守中反复激发身体层面的“如是”体验并不断地滋养精神,最终在对人生境域的领悟中建构生命意义与信仰认同[7],由此搭建身体的“日常”与心灵的“非常”的链接。这一链接的频繁而持续的发生,会在人心中形成心理定式,进而影响其人生态度与生命历程。

梅花拳文场师傅在乡村社会中的权威从哪里来?其一是其家中“架”前香灰的累积体量。香灰积累的多少,直观地显示出梅花拳弟子进入文场时间的长短及其信仰的虔诚程度的高低。[8]其二是文场师傅每次给人看“香礼”后留下的图文记录。记录越多,所积攒的“功德”就越多。其三是叙说自身经历的口传文本,每个文场师傅都有数量不等的逸事流传。其四是关于文场师傅的能力、德行等方面在当地累积的整体性评价,如品行高低、是否正宗等。(www.daowen.com)

看香,又称“打香”,其实是冀南乡村普遍流行的民间信仰传统。每年正月间,在广宗乡村举办的各种打醮仪式中,看香是一项重要内容。有意思的是,村民将诸多民间信仰活动称作“行好”“花花好”。人们走进醮棚,为自己或家人祭拜,由此展开一系列仪式活动:他们把专门携带的火纸、糕点水果一一献供,在布施几元、几十元或一百元不等的“油钱”后,把几炷香交给看香人,并通报自家住处、姓名和祭拜事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梅花拳文场其实也是上述广泛流行于华北地区、以“行好”为名义的民间信仰活动之一种。

这类以“行好”为名义的信仰活动,总是贯穿着个体、仪式、社会三个层面的“沟通—升华”逻辑,并以所谓“天地君亲师”为基本框架。它们都会借助大自然一年四季的循环特征,将世俗生活与仪式活动巧妙结合起来,在“如往而复”的反复进行中不断强化,因而对民众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其传承因之具有稳定性,乃至形成了区域社会的文化生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