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礼俗互动:探索中国社会与文化的整合

礼俗互动:探索中国社会与文化的整合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一过程中,论介的精神存在达成了社会的共鸣,逐渐形成了抵抗外来侵略、殖民地统治的集体记忆。这种“记忆之场”的形成,对现今东亚中日韩三国对战争历史认识问题上存在的差异,即加害方对于历史记忆的忘却和被害方对历史记忆的想起的相互关系上,隐含着各自对历史记忆想起与忘却的政治性。

礼俗互动:探索中国社会与文化的整合

祭奠论介的活动“义岩别祭”从17世纪开始持续到朝鲜王朝末期。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1910年,朝鲜沦为日本殖民地,日本畏惧“义岩别祭”这样的祭礼活动成为鼓舞民族独立精神高涨的契机,由此“义岩别祭”被迫废止。这里,论介的记忆不仅仅是朝鲜王朝忠烈形象的代表,近代以后更凸显出超越国家成为抵抗殖民地侵略的象征。在朝鲜社会被殖民统治的时期,日本为了巩固自身的权力基础,对朝鲜社会中危及其殖民统治的历史记忆进行了肃清,论介的历史记忆成为殖民地统治者压抑和忘却的对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论介的记忆在韩国摆脱殖民地化后,现代国民国家的历史形成过程中,由殖民地时期的被压抑、被遗忘而转向重构与苏生。1954年,在论介的家乡长水成立了“义岩朱论介事迹保存基成会”,通过当地各界人士的捐助,在南山建立“义岩祠(论介祠堂)”,祠堂上的牌匾由当时韩国的副总统咸台永题字;同年同地又修建了“论介画像阁”与“义岩朱论介娘生长地事迹不忘碑”;此外长水郡在修建“义岩祠”后,又把论介殉节的这一天7月7日作为纪念日,在每年的7月7日举行祭礼活动;1968年,长水郡又把7月7日这一天定为“长水郡民之日”,论介的祭礼活动是“郡民之日”的主要内容;1986年,长水郡又在论介的出生地长溪面大谷里修建了论介父母之墓,复原了论介的故居,并且定在每年9月9日举行“论介祭典”。[20]

1973年,韩国导演李亨杓以论介的事迹为素材,启用了当时韩国的著名演员申星一和金芝美二人,拍摄了电影《艺妓论介》。除电影外,论介的故事还以其他的形式在韩国民众中广为传播。例如,深受民众喜爱的歌手李美子等人创作了歌曲《论介》,她们的歌声一时遍布街头巷尾;2011年,在艺术殿堂举行的韩国歌剧节上,演员们用歌剧的形式表演了论介的故事;2012年,韩国国立舞蹈团在国立剧场公演了以“论介”为题名的舞剧。[21]如上所述,论介的记忆通过媒体、音乐与舞蹈等形式的传播,不断地在韩国社会中扩散、渗透和流通。在这一过程中,论介的精神存在达成了社会的共鸣,逐渐形成了抵抗外来侵略、殖民地统治的集体记忆。

在论介的义举之地晋州,“义岩别祭”经历了很长一段时期才得以重建。战后,仅是一些在朝鲜王朝末期有过妓生经历的人们定期来到义祭祠举行简单的祭礼活动,她们的活动并未得到当地社会的广泛关注。19世纪90年代后,“义岩别祭”能得以恢复源于传统艺人对地方文化的传承。在朝鲜王朝末期做过官妓的崔顺伊曾经亲身参与过“义岩别祭”的祭礼活动,她把“义岩别祭”完整的祭祀过程传授给了传统文化表演艺术者成桂玉。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成桂玉为了恢复“义岩别祭”进行了反复的研究,她在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查找到了郑显奭的《教坊歌谣》(参看图1)。为了解读这部古籍,她还到高丽大学学习了古汉文。1992年,“义岩别祭”从日本殖民地时期被废止以来,经过了82年终于重见天日。[22]2002年,晋州的文化艺术者们,以地方传统艺术为基础,把壬辰卫国战争时期的民、官、军的忠义精神作为地方的主要标志性特征,设立了以“义岩别祭”为中心、全体市民共同参与的“晋州论介祭”。“晋州论介祭”在每年5月的第四周的周五至周日三天举行,参加人数达十万人。(www.daowen.com)

图1

如上所述,论介的记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韩国的社会化过程中,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构建了市民社会共同体的“记忆之场”[23],“义岩祠”、“义妓祠”、纪念碑及相关设施的建造是韩国社会想起外来侵略、殖民地强权统治记忆的“物质的场所”,同时也是颂扬论介精神成为韩国民众共同抵御外来侵略的“象征的场所”,地方社会、市民共同参与的祭礼活动则是产生社会共鸣、促进相互间的认同,向下一代传承历史记忆的“机能的场所”。这种“记忆之场”的形成,对现今东亚中日韩三国对战争历史认识问题上存在的差异,即加害方对于历史记忆的忘却和被害方对历史记忆的想起的相互关系上,隐含着各自对历史记忆想起与忘却的政治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