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岩别祭”这一祭祀活动源于韩国庆尚南道西南部的中心城市晋州。在壬辰卫国战争爆发后,晋州是连接全罗和庆尚两道陆路交通的要塞,有着极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朝鲜为了阻止日军侵入朝鲜粮食产地全罗道,在晋州与日军展开了两次激烈的攻防战。“义岩别祭”的祭祀主体论介的故事,发生在第二次(1593年6月)的晋州城攻防战中。
论介在日本和中国未被更多地认知。但在韩国论介作为民族英雄,她的故事被民众广泛熟知并且不断传颂。在韩国民族文化大百科事典中,有论介的事迹和生平及民众对其死后祭典活动的简略介绍。关于论介的生平有如下记载:论介为朝鲜王朝晋州牧的官妓,1593年(宣祖二十六年)壬辰倭乱时,晋州城被日军攻陷,论介诱敌同尽南江,是殉国的“义妓”。[6]从这一记录中可以看出论介的身份。朝鲜王朝身份制度等级森严,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四个阶层,即两班、中人、常民、贱民。两班是指通过科举制选拔出的官僚士大夫,这些人具有儒学的知识和思想,是朝鲜社会的统治阶层;中人是居于两班和常民之间的胥吏和具有专门技术的官员;常人主要是从事农、工、商的生产阶级,其绝大多数是农民;贱民位于朝鲜社会的最下层,在贱民群体中典型的身份是奴婢,奴婢又分为官奴与私奴两种,奴婢以外还有妓生、白丁(屠户)、僧侣、巫女等。[7]从当时朝鲜社会的等级身份制度可以看出,论介属于身份低下的贱民阶层。论介的这一身份地位,是决定其主体经验被主流社会压抑,未能成为历史叙述对象的主要原因。
晋州被日军攻陷时,虽然身份卑微的论介诱敌同尽南江而亡的事迹在当地民众之间广为颂扬,但在官方的记录中并未出现。关于论介的最早的文字记录,是出现在朝鲜的著名汉文学家柳梦寅(1559—1623)的《於于野谈》中。《於于野谈》是最初广泛记录朝鲜王朝民间流传的传承故事、街头巷尾及社会底层的奇闻逸话的书。论介的故事具体如下:
论介者,晋州官妓也。当万历癸巳(1593)之岁,金千镒倡义之师,入据晋州以抗倭,及城陷军人民俱死。论介凝妆服,立于矗石楼下峭岩之巅,其下万丈直入波心。群倭见而悦之,皆莫敢近,独一将挺然直进,论介笑而迎之倭将,诱而引之。论介遂抱持其倭,投于潭俱死。壬辰之乱,官妓之遇倭不见辱而死者,不可胜记,非止一论介,而多失其名。彼官妓淫娼也,不可以贞烈称,而视死如归不污于贼,亦圣化中一物。不忍背国从贼,无他忠而已矣。欹欤哀哉。[8]
我们推测,在晋州城被攻陷的第二年,柳梦寅作为三道巡按使去晋州体察民情,在整理壬辰卫国战争牺牲者人员名册时,收集并记录了论介殉国的美谈。[9]柳梦寅被论介身份卑微却能以死守节不屈殉国的故事感动,把论介的事迹收录到《於于野谈》的《人伦篇》《孝烈条》,并没有把其编入《娼妓条》。
壬辰卫国战争从开始到结束,持续7年有余。长期的战争,使朝鲜社会遭到很大的打击和破坏。更重要的是,战争也扰乱了儒家治国理念和规范。战后,朝鲜为了重建儒家规范教化民众,抚慰长期战争给民众带来的伤害,1617年朝鲜国王光海君(1575—1641)决定仅以朝鲜王朝的人物为对象,下令地方收集朝鲜社会的忠、孝、烈事例,编撰了《东国新续三纲行实图》。被朝鲜官方认同、选择和被收录于《东国新续三纲行实图》的烈女篇的事例共717件,其中朝鲜王朝的事例占691件,在691件中有63%的事例发生于壬辰卫国战争期间。[10]例如,在《东国新续三纲行实图》烈女图卷之六中,有如下事例:(www.daowen.com)
郑氏投渊:
郑氏骊州人士人尹光禄妻也,率二子避倭贼,贼执欲污之,投渊而死,儿子一人同溺死。[11]
朴氏不污:
朴氏永同县人幼学姜景贤妻也,与其夫奉祖母避倭贼,贼至,朴氏及景贤恐害祖母,挺身出走,贼杀景贤,逼朴氏欲污之,不从贼害之。[12]
如上所示,壬辰卫国战争时期,作为烈女被记录于《东国新续三纲行实图》的女性身份,都是经过朝鲜官员的审核,符合当时朝鲜王朝儒家道德规范的条件。如柳梦寅在上述记录中所述,像论介那样不屈服于入侵者的暴力以死来抗衡的官妓也为数不少,但国家在构建历史的叙述过程中,她们作为官妓的社会地位与身份受制于朝鲜保守士大夫官员的“彼官妓淫娼也,不可以贞烈称”这一儒家思想观念的束缚,个体的经历与记忆被边缘化、排斥于主流社会之外。这里不难看出,历史在构建过程中,隐含着对记忆的压抑与排斥,即“礼”对“俗”的选择与排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