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曹娥故事,曹娥庙和曹娥庙会:中国社会文化整合

曹娥故事,曹娥庙和曹娥庙会:中国社会文化整合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曹娥故事的基本情节是这样的:东汉汉安二年,为寻找祭祀伍君而溺水的父亲曹盱,14岁的曹娥沿江号哭十余天,投江而亡,5日后,曹娥抱父尸浮出水面。[1]曹娥庙有“江南第一庙”之称,位于浙江上虞曹娥街道孝女庙村,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坐西朝东,面对曹娥江而建,庙前的一段江面甚为宽阔,更衬托了曹娥庙的气势。而从她们讲述曹娥故事的语气中可以感觉到对孝女曹娥的景仰,从她们祭拜祈愿的目的中又可以感觉到对神灵曹娥的期盼。

曹娥故事,曹娥庙和曹娥庙会:中国社会文化整合

曹娥(130—143),据传是上虞人。曹娥故事的基本情节是这样的:东汉汉安二年(143),为寻找祭祀伍君而溺水的父亲曹盱,14岁的曹娥沿江号哭十余天,投江而亡,5日后,曹娥抱父尸浮出水面。东汉元嘉元年(151),上虞知县度尚奏请朝廷表曹娥为孝女,并立庙树碑。[1]曹娥庙有“江南第一庙”之称,位于浙江上虞曹娥街道孝女庙村,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坐西朝东,面对曹娥江而建,庙前的一段江面甚为宽阔,更衬托了曹娥庙的气势。一般认为曹娥庙始建于东汉元嘉元年(151),至今年代久远,其变迁已很难考证,可考的是曾经在1929年因火灾被烧毁并于1936年重建,现在的样子和规模就是基于1936年的重建而来。之后因为时代和政治的原因,曹娥庙多有毁损,一直到1984年、1987年,由政府拨款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先被认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曹娥庙会始于何时已经很难考证,一般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十五到二十二(传为曹娥投江日)举行,最后一次传统庙会是在20世纪50年代举行的,据说当时的庙会盛况在周围地区是屈指可数的,庙会期间每天一般有四五千人,最多达万人以上。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庙会才又恢复,但已经是今非昔比了。《绍兴市志》收录了1930年“曹娥娘娘出巡时迎神赛会队伍序列”图,是根据当时的资料和回忆所再现,其规模之宏大、声势之浩大可见一斑。[2]而《点石斋画报》中的“虔祀曹娥图”则呈现的是村落江边的祭祀场景,但是不是实录,我们不得而知。

关于过去庙会的情形,虽然通过调查、记录、研究也有很多资料可查,但具体细节已经难以说得清楚了。根据对当地人的访谈,其实参与者并不是以当地村民为主,附近的绍兴、余姚宁波上海等外来信仰者反而居多,这与曹娥的水神形象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在沪宁铁路未通的时代,余姚、宁波和上海之间往返必经曹娥江,当时的曹娥江受钱塘江潮汐影响水患频繁。除了靠曹娥江为生的江边人以外,经常出门坐船渡江的商人们也信仰曹娥神,以求保佑水路平安。当地村民(多是妇女)还有在庙内通宵念经的习俗,但有意思的是,她们念的都是佛经,这种习俗什么时候开始不得而知。而从她们讲述曹娥故事的语气中可以感觉到对孝女曹娥的景仰,从她们祭拜祈愿的目的中又可以感觉到对神灵曹娥的期盼。(www.daowen.com)

对于这些信仰者来讲,是否孝女、是否水神、是否道教、是否佛教都显得并不重要,因为信仰产生于民众实际的生存需求,当自然环境发生变化、社会人文发生变革的时候,信仰者的诉求也随之发生变化。如同生活多样化那样,祈愿目的也是多样化的,如:为了健康,为了升学,为了求子,为了发财,为了平安,为了婚姻,等等。现在,因为交通工具发达,曹娥信仰和水路交通的关系就有点断裂了,但习惯成自然,习俗已经形成,庙会期间还是会有很多以前因为水路关系的外地参拜者,只是诉求内涵变得多元化了。

以上所呈现的资料可能不是很充分,但从围绕曹娥故事及其信仰的前世今生的介绍中可以看出,似乎作为孝女的曹娥最早是由官方为之张扬的,而民间在生活需要的时候祭祀的是作为水神的曹娥,随着时代的推进,又反映出模糊的状态,甚至人们希望曹娥是多能的。但是,虽然不能说事实上,仅仅从历史资料进行推测,这两种曹娥可能并不是如此泾渭分明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