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含义
生产力就是人们进行生产活动的能力,它是人们进行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基本物质基础条件。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具有一定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它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基础,人类运用各类专业科学工程技术,制造和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品,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和生活的能力。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又称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关系概念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标志历史唯物主义形式的基本概念。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第一次使用生产关系概念。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最根本的规律。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二者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对立统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两者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指的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性质与发展变化的方向。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其物质内容,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生产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生产力相比,较为稳定,因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生产力的状况,包括生产力的性质、水平与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是生产关系产生的物质基础。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迟早会有与之相应的生产关系产生的,并且不同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着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1]总之,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对应。其次是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当一种生产关系在一定的生产力的基础上形成以后,会在一定时间内与生产力相适应,并且还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但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原有的生产关系就不能容纳下生产力的发展,便会成为生产力的绊脚石,变革生产关系,用新的一种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成为了一种必然。虽然生产关系的变革会遭到重大阻挠,但它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大势所趋,是不可阻挡的。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应到基本不相适应,再到基本相适应;与此相对,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关系是生产力赖以存在的社会形式,它体现着人们的经济利益,影响人们在生产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影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反作用取决于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具体表现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时,对生产力的发展则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当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继续发展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得尤为突出。但是,不管怎样,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到底还是由生产力决定的。因此,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标准,在于这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是适合还是不适合,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对此,我们绝不能离开生产力的状况,用孤立的、抽象的眼光看待生产关系,同时还应当做到牢固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绝不能将二者的作用模糊混淆,更不能夸大生产关系的反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自始至终地存在着矛盾,不适合时有矛盾,基本适合时也有矛盾,只是矛盾的性质和特点不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过程,就是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川流不息,万古长青。正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人类社会五种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更替,也就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推动的结果。
(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构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历史唯物主义将二者之间的作用与矛盾作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其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www.daowen.com)
其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
其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由基本适合到不适合,又从不适合发展到基本适合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主要表现,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变化发展过程,并且这一规律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这一原理表明,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始终是决定性的因素;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化发展、生产关系是否需要变革,以及变革的方向和形式,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状况和要求。如果不顾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墨守成规,或者脱离当时生产力的状况,主观任意地改变生产关系,都是违背这一客观规律的,其结果都将必定受到惩罚。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正确把握这一规律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这一规律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为正确认识社会和历史提供了基本观点和方法。
其次,这一规律为我们对一切重大的社会现象的认识以及深度地理解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
再次,这一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它是我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科学依据。生产的社会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科学论断的立论根据。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把生产社会化推进到更高阶段,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更趋深化,为社会主义的最终实现准备了更深厚的基础。
最后,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保持自己先进性质和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最根本的客观依据。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基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根本目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其实践,在人民中作用的好坏及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什么作用和起多大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