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策略

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策略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平时教学时间宽裕、周期较长不同,复习备考期间教学任务繁重,教学时间偏紧,学生的精力有限。以广东省近10年中考作文题型为例,半命题作文出现9次,命题作文出现1次。因此,序列应当包含曾出现过的所有题型,而以半命题作文和命题作文的训练为主。

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策略

与平时教学时间宽裕、周期较长不同,复习备考期间教学任务繁重,教学时间偏紧,学生的精力有限。经过16年的摸索尝试,笔者发现以过程化训练方式进行作文备考——即在宏观维度设计好复习备考作文训练序列,在中观层面夯实一次作文训练的全过程,从微观角度抓好每个写作环节——通常能取得良好的成效,如蓬江区近三年中考作文一类卷率为1.8%~2.5%,二类卷率为18.64%~23.67%,三类卷率为68.44%~70.26%,四类卷率为2.64%~2.78%,五类卷率为0.24%~0.79%。现将主要备考策略阐述如下:

(一)摸准学情,精确把握学生写作现状

叶圣陶先生在1978年曾强调:“有设计地多练,自然有更好的效果。我想加一层意思,练还是要切合学生当前的实际。”[1]正如医生开药方之前一定要先诊断清楚病者的症状、教练训练运动员之前一定要先摸清其特长与潜能一样,语文教师要想帮助学生取得理想的备考效果,也务必先弄清所任教班级学生在写作方面的学情。其内涵有三:一是全班学生各自大致归入哪个档次?二是全班多数学生总的优势与不足各有哪些?三是每个学生在素材积累、审题立意、构思成文、修改评议、语言表达和写作技能等诸方面的优势与不足怎样?类似情况了解得越细致,复习备考期间的指导就越有针对性,训练效果也就会越好。可以通过作品的横向比较与纵向分析、课堂观察、个别访谈、面批面改和侧面了解等方式,尽可能准确地把握上述情况,而且,应随着训练的推进不断调整。

(二)统筹规划,构建作文复习训练序列

中考复习备考通常会有短则几周、长则数月的复习周期,只要训练到位,完全可以在前几个学期学习基础上实现写作水平的明显提升。中考作文复习备考应本着“近为考试,远谋发展”的理念,综合考虑课标要求、考情趋势、学情需要、考场作文特点等因素,在复习之前就精心构建好作文复习训练总体序列。一般至少应包含如下五个方面的要素:

1.作文题型。在纵向分析近十年本地中考作文题型的基础上,根据可能出现的所有题型设计全面覆盖各种可能性的训练题型,近三年高频率出现的题型应相应增加训练次数。以广东省近10年中考作文题型为例,半命题作文出现9次,命题作文出现1次。但之前也曾出现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和选题作文。因此,序列应当包含曾出现过的所有题型,而以半命题作文和命题作文的训练为主。

2.作文题目。为了保证训练效果,复习期间宜采用全文写作、片段写作与编写提纲有机结合的方式,至少保持每周一题的训练频率。因此,应采用原创与选用相结合的方法,设计好一定数量的优秀作文题目。基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初中学段写作的要求是“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2]因此,作文题目在“文体不限”的基础上,应着重向记叙文倾斜。

3.写作主题。虽然“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但初中生的生活阅历、认知水平和知识视野毕竟有限,再加上试题命制者务必考虑试题实用地域所涵盖的城乡的差异性,因而,可以让学生在全面训练的基础上,着重涵盖如下写作主题:(1)成长历程,(2)人间真情,(3)生活感悟,(4)真我风采,(5)人物美德,(6)社会写真,(7)理想立志,(8)创新想象。

4.写作技法。恰当地运用写作技法能有效增强表达效果,展现作者的写作水平。因此,宜采用“一题多法”和“一法多题”两种训练策略。前者是指针对一道作文题采用多种写作技法,如分别以“点面结合”“抑扬结合”“虚实相生”“一波三折”“板块组合”等方法写《心中的天使》一文,再比较其表达效果的差异,逐渐形成最拿手的“看家本领”;后者指多道作文题目用一种写作技法来写,如《双赢》一题,可以用书信倾诉法、双线交错法、日记连缀法、倒叙波澜法、异常视角法等构思,不同的思路有不同的特点。通过经常性的写作技法训练,学生能学会从多角度构思的方法,到考场中就有可能根据命题随机应变地选用最擅长的写作技法了。

5.参考范文。类似于书法练习中的入格、升格和出格,选用恰当的范文充当写作指导过程中的教学支架,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和灵活运用写作知识。如以朱自清的《背影》为示例,学习层层铺垫、点面结合、一线贯穿等写作技法;以鲁迅的《藤野先生》为典范,学习双线交错、多事一人、人物描写等写作技能;以蒲松龄的《狼》为经典,学习叙议结合、详略有致、细节描写等艺术手法;以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为经典,学习叙议结合、详略有致、细节描写等艺术手法……当然,除了经典课文,还可以借用时尚美文、往届佳作、失败习作等为例文,但应当以语言表达和写法借鉴为主。

(三)坚持积累,筹备考场所需丰富素材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历届学生考场作文得失的事实反复证明:丰富的素材积累是考场作文成功的前提,考场作文的失利原因之一就在于“没什么可写”。笔者认为积累素材尤其要注重如下三点:

1.勤于积累。考场上能运用的写作素材其实是考生的人生经验,经验越丰富的考生越有可能写出精彩的作文。经验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前者需要学生留心地运用各种感官,如观察、聆听、品尝、触摸和体验;后者主要依靠学生广泛地阅读、观摩和感受。笔者曾坚持多年让学生“每周一练”——笔录“过去一周的阅历”,包含“我与妈妈”“我与爸爸”“我与老师”“我与同学”“我与亲戚”“我与邻居”“我与其他人”“我的新见闻”“我的新感悟”“我的新想法”等十个方面,每方面限20字。持之以恒,学生的生活积累越来越丰富,作文几乎没有“撞车”的。[3]

2.敏于发现。其实,很多学生并不缺乏生活阅历,缺的是敏锐的感受力。比如笔者曾辅导过一位自认为“没有什么好写”的学生,其实他已经跟着家长足迹遍及欧亚非三大洲。经过点拨,他终于感受到:妈妈因为找不到自己而披头散发的“搞笑”形象背后浓烈的亲情,同桌在考前不由分说地将唯一的三角板一分为二的举动所蕴含的友情,爸爸灭白蚁由开水烫、水泥堵、用脚碾到最后撒蚁药过程所折射的“蛮干不如智取”的道理……应逐渐训练学生学会发现平凡日子里琐碎小事中所蕴含的“情(亲情、友情、人情)”“理(哲理、道理)”“美(自然美、艺术美、人情美、心灵美)”“趣(志趣、情趣、谐趣)”。(www.daowen.com)

3.善于活用。为了激发学生们积累素材的热情,应经常指导学生进行“一材多用”——即同一个素材用于不同的作文之中。比如笔者遇到这样一则真实的日常小事:空调需要清洗,但熟悉的维修工一直很忙,不能前来。周末傍晚他打电话说可以来了。到了之后,他绑好安全带跨过窗台费力地清洗外挂式空调,足足干了1个多小时,还一边快乐地和我聊天。主动免费换排水胶管,把空调外壳擦得一尘不染;坚持等空调制冷制热功能无恙后才肯收钱;听说空调噪音大,又花半个小时想办法解决;洗空调后顺便帮忙冲洗阳台,还随手粘贴翘起来的春联

稍作调整之后,完全可以活用于近几年的广东省中考作文之中:《原来,态度这么重要》(2017年)强调服务和工作态度;《我真想为他点赞》(2016年),突出其人品;《特别的一课》(2015年),强调不要应付了事,要尽力做到最好;《善于换位是我制胜的魔杖》(2014年),突出其能为业主考虑;《那儿,我懂得了敬业》(2013年),歌颂其服务精神;《这样的服务最美》(2012年)……

(四)注重修改,依托一题多写稳步提升

常言道:“好文不厌百回改。”即便是文学大家,都需要对初稿进行反复修改。复习备考期间对作文的反复修改,主要目的在于积累写作经验,使学生在修改中“经一事长一智”,在后续写作中扬长避短,少走弯路。尤其要牢记,好作文是学生亲自改出来的,不是教师改出来的。为此,要注意两点:一是在教师示范修改例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小组评议、互评互改最终实现内行地自我修改;二是通过全文、片段或写作提纲的一题多写,让学生在比较权衡中取长舍短。

(五)多维发表,努力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是人的天性。我们坚持以如下多维发表的形式有效调动学生们参与写作训练的热情[4]

一是书面发表。即将学生辛勤劳动的作品以非正式发表和正式发表两种途径公之于众。前者包括班内张贴、全级印发、板报展出、班刊印刷、校报登载等,后者则是推荐到正规报纸、刊物上公开发表。形式有作品片段、全文或数篇作品等。

二是口头发表。即以教师口头宣读、作者亲自朗诵、他人朗读、广播室播音、家长会朗读等方式,将学生佳作全文或片段广为传播。

三是网络发表。即借助QQ群、微信群、班级主页、班级博客、校园网等网络平台,及时发布学生佳作,组织同学、家长等人广泛评议。

事实证明,每当见到自己或身边同学的作品发表,作者当然越战越勇,观者往往也会因羡慕、好胜、互动等心理渴望发表,不再视写作为畏途了。

此外,由于班级授课制和复习时间的局限,应辨明写作缺憾类型分别矫治——“共性的问题课堂解决,个性的不足面批改正”。前者指针对多数学生的普遍性问题,列入训练序列用专门的课时当堂针对性训练;后者指分批次面批面改,对症下药式的解决存在于个别学生身上的个性化问题。

总而言之,尽管在中考作文复习备考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憾,但若能在综合考量学情视角、考情趋势、课标要求、复习周期和教情特点等因素的基础上,精心构建并落实科学的训练序列,坚持以过程化训练优化中考作文复习备考活动,通常能取得较好的成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