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训
江门市蓬江区杜阮中心初中 尹梓浩
我不得动弹,也难以喘息。每次的尝试都无法挣脱,它逐渐收缩,像一只恶犬,想要把我的肉和骨撕碎,它的尖牙闪着光泽,又透着鲜红……这一切的痛苦,源于“贪婪”。
我那时还在街上,穿行于人群间,但他们拿我没办法。我又找到一个垃圾箱,但里面又只是装满着失望。肚子在抗议,鼻子又传来消息,那是肥美的香油和甜美的酱料对我的呼唤。跟随香味仙子的指引,我来到一户人家。铁门紧锁着,窗户紧闭着,但这算什么?我来到墙边,开始舞动我的牙齿。诱惑的驱使令我血液奔腾,欲望的吸引使我肌肉强劲。
温暖的光透进了我的洞中,入侵计划已经达成。这就是人类所说的餐厅。香味的源头在那!就在那上面!有力的后腿将我送了上去,兜不住口水的舌头开始吮吸,久经折磨的肚子开始歌唱。我吃着佳肴,笑着人类的愚笨与健忘。香油就像美酒,每次从喉咙经过都是一次享受,每次享受都是一次沉醉。肚子有点胀了,但面对透着明亮光泽的香油,又再一次进入沉醉了,如同进入仙境,流连忘返。
动静似乎大了,惊醒了梦中的人。那人偷偷走了过来。突然的遇见是可怕的,不仅是他,连我都吓了一跳。他顺手抓起一根棍子便打过来,我翻滚落地,向唯一的出口跑去。求生欲能激励我,但我的肚子却拖累我。油水翻腾着,此时里面是波涛汹涌,外面却是亡命逃杀。它将平衡拨弄,将重心偏移,将手脚麻痹,将头脑眩晕。好不容易希望来临,它却将我与希望分离。肚子太胀了,洞口容不得它,只好将我拒于洞外。
棍子再一次袭来,我只好退了出来,另寻他处。躲在了柜子后,角落与夹缝卡住了棍子,救了我。我的鼻子又一次传来消息,就在另一头,有一块蛋糕。虽然柜底昏暗,但金光在闪亮,又是一次引诱。“就一口。”我说着。“贪婪”就这样将我断送,我才凑上去,突然就被蛋糕下的铁夹抓住。
我不得动弹,也难以喘息。一次挣脱的尝试,又是一次收缩,更加紧,更加痛。铁牙将肉撕碎,将生命动脉划开。鲜血涌出,溅在地上,那记录着我的悔恨,我的哀鸣,更是血的教训。
点评 此文是听了周华章老师的写作指导课后,从老鼠的视角构思《教训》的佳作。小作者以老鼠为第一人称,绘声绘色地讲述了自己由于贪婪而置自己于万劫不复之境的过程,声泪俱下地总结了自己的失败原因。由于小作者设身处地地再现了老鼠一步步身入险境的情境,真诚地悔恨,在博得同情之余,也给读者诸多警示。
(本作文由杜阮中心初中简秀清老师荐评,发表于《广东教学报》)
恒
广东一考生
在暑气渐退之际,我身边此起彼伏的声音也逐渐衰微。天空依然湛蓝,云朵依然悠闲。微风拂过,带着些许甜蜜滋味,我贪婪地深吸一口:也许,这样的告别,也是罗曼蒂克的吧。
我是一只蝉,夏日的短暂歌者。
我出生在黑暗之中,四周是严实的土石和盘桓交错的树根。阴冷潮湿是我的日常,孤独寂寞是我的伙伴。在我体内流淌着的是祖祖辈辈的血液,也有一个关于盛夏的美丽传说。可是“盛夏”到底什么样?是否一如此刻的寒冷寂寞?对于“盛夏”的憧憬像火一样在我心中愈烧愈旺。
不知沉静了多少日子,一场细雨来临,我身上的土石开始松动,我往上爬去。一个柔软的物体触碰到我的身子,我满是好奇。“你是谁?来自何处?”“我是蚯蚓,和你一样,就生活在泥土中。”“哦……那你一定也不知道‘盛夏’的样子。”我满心失落。“谁说我不知道?我知道的可比你多得多呢!”蚯蚓拔高了声调说,“就说这场春雨吧,润得外面的世界‘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啊,你看到了外面的世界?那你能给我说说‘盛夏’吗?”我心生羡慕,渴望听到更多。“‘盛夏’?哦,盛夏百花竞放,绿树成荫,天空是蓝的,空气是甜的。”我听出了蚯蚓心中有着和我一样的向往。“哇,‘盛夏’那么美好,我们一起去寻找它吧!”我又往上爬了爬。“哎呀,不要去,外面很不安全,还是泥土里最适合我们。”蚯蚓试图阻挡我前行。“不,我不想永远生活在黑暗中,我要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我也要完成祖辈留给我的使命——在‘盛夏’歌唱。”不留恋,不畏惧,我一个劲儿向上爬。“你会被‘盛夏’晒死的!”蚯蚓在我身后叫喊着。我没有回头,也没有停下脚步。
“我要在盛夏歌唱!”这个念头在我心中吹起了冲锋号,我不断向上爬。苦涩的根汁让我难以下咽,不怕;漆黑的世界让我不断迷路,不怕;坚硬的土石让我伤痕累累,不怕。谁也阻挡不了我爬到外面世界的决心!
不知经历了多少头破血流,不知经历了多少春冬轮回,在一个夏日,我终于迎来了一片光明。阳光下,世界万物都闪着耀眼的金光。原来外面的世界果然不一样!一棵高大的树挺立在我面前,投下一片阴凉。我要站在最高处歌唱!我毫不犹豫向那棵大树爬去。外皮束缚了我,不,我要自由!我要歌唱!我忍着剧痛抓紧树干努力甩掉外皮。“噗噗!”什么声音?一回头,我惊喜地发现:我的背上长出了一对晶莹剔透的翅膀,在阳光下也闪着耀眼的金光!“噗噗!”拍动羽翼,我向着最高处飞去。身下是姹紫嫣红的花丛,头顶是湛蓝的天空,几朵云悠闲地飘过。啊,“盛夏”是如此美丽。以往的困惑在此刻寻找到了答案!“知了!”我大声歌唱起来!“知了!”“知了!”我的身边响起了同样的歌声。原来,我一直都不孤单。“知了!”“知了!”“知了!”歌声从四面八方唱响,这歌声汇成一股洪流,越过冷峻的高山,跨过辽阔的原野还有欢快的江河。“知了!”我们纵情歌唱,绝不浪费一分一秒。
时间不经意间悄然流逝,渴慕一生的“盛夏”在我们的歌唱中渐行渐远,我也将在这光明世界的舞台谢幕。但是,我不后悔。毕竟,我曾歌唱于阳光明媚的早晨;毕竟,我曾歌唱于绿意葱茏的午后;毕竟,我曾歌唱于闲适恬静的傍晚;毕竟,我曾歌唱于期待了一生的盛夏。“知了!”最后一声吟唱,我唱给这个世界,唱给美丽的盛夏,也唱给我的后辈。我知道,对于“盛夏”的追寻将永恒传承在我们“蝉”的世界里。(www.daowen.com)
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我再次望向湛蓝的天空,用微笑将生命定格。
点评 此文构思令人拍案称奇。第一奇: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巧妙将“蝉”的成长经历写成一个追梦的故事——追寻盛夏,在盛夏歌唱。多少黑暗中的蛰伏,只为一夏歌唱,这便是对初心的坚守,也突出了“恒”这一主题。第二奇:巧用倒叙手法,从“告别”写起,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第三奇:“四两拨千斤”,即将主题升华——“恒”不但是“我”的精神,更是世代的传承。尤为难得的是本文扎实过硬的言语表达功底,行文流畅脱俗,值得细细品味。开篇“在暑气渐退之际,我身边此起彼伏的声音也逐渐衰微”,就创设了特定的言语氛围;“我是一只蝉,夏日的短暂歌者”更增添了悲剧的色彩;然后详细描述了蝉的奋争过程,令人敬佩。总之,诸多优点使本文显得卓尔不群。
(本作文由五邑碧桂园学校林秋实老师荐评,发表于《广东教学报》)
恒
广东省一考生
我是一株爬山虎,那篱墙下阴暗潮湿的一隅便是我的出生之地。
每天清晨,太阳从高大的篱墙中露出头来,他全身散发着温暖的金光,将整个世界照亮——也包括我脚下这摊淤泥。我常仰望着太阳痴痴地想:太阳啊,你是世间的帝王吗?高高在上俯视众生,将爱均匀播撒。万物皆匍匐于你的身下,尽情享受着你赐予的光明与温暖。我好想爬上那篱墙,在晨风中迎接你的身影。
可是,那高大的篱墙是我触碰不到的距离。看着太阳在篱墙上升起,又在对面的屋顶落下,我的心愈来愈躁动不安,它不停地叫嚣着:去吧,去追逐太阳的脚步吧!当阳光再一次将我唤醒时,我再也按捺不住,决定听从心的呼唤。我伸出柔嫩的手臂攀附上篱墙——啊,好疼!篱墙上尖利的刺划破我的肌肤,我的身体忍不住颤抖。但是,我没有松手。我知道,这,只是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注定一路荆棘。抬头望着遥不可及的墙头,我继续攀爬。
“嗨,你要去哪里?在这个泥坑里翻滚游戏不是很好吗?”
“外面的世界多可怕,哪有这里安全?”甲虫弟弟、蚯蚓妹妹纷纷出来劝阻。“不,我的心告诉我,那高处才是我的世界,我要去追逐太阳。”藏起不舍与恐惧,我不停地攀爬——向上!向上!一个声音始终在我耳边回响,我知道它来自我的心灵深处。
我一刻不停地挪动着身体。牵牛花庞大的躯干压在我的身上,狠狠地蹬踹着我,不行,我不能就此屈服!抓牢篱墙,我寻找着缝隙闯出自己的一方天地;狂风裹挟着暴雨迎面扑来,全身多处骨折的我在痛苦中喘息,不行,我不能就此失败!抓牢篱墙,我迎着刀风剑雨艰难爬行。向上!向上!
又一个清晨,那骄傲的帝王再次出现在篱墙之顶,我感觉自己离他似乎近在咫尺。“嗨,太阳,我在这里,你看到我了吗?”我向着他兴奋地呼喊,可是,回答我的只有一片死寂。恍惚间我有些犹疑,我的努力是否终将一无所获甚至沦为笑谈?
脚下野花正艳,我却无心欣赏。一株狗尾巴草叉着腰尖声对我说:“喂!我说你不累吗?即使爬上去了又怎样?像我们这样不是挺幸福安乐吗?”望着脚下矮小的花丛和那摊淤泥,我再次扬起了头,朝着篱墙的方向继续进发。向上!向上!哪怕所有的努力和付出终将付之东流,我也不要一生匍匐在地上。
向着篱墙最高处,向着阳光耀眼处,我不断攀爬。太阳几许东升西落,我的呼喊从未引起他的半刻停留。蝉鸣几度取代蛙唱,我的手臂从未改变前行的姿态。向上!向上!终于,在一个黎明前的黑暗里,我到达了篱墙的最高处。向着东方,我做好了迎接太阳的准备!当那一轮金黄从地平线缓缓升起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篱墙头并不是距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我的梦,还在前方!我没有失落,我的心还在坚定有力地呐喊:向上!向上!
“哇,好一片爬山虎!好一片阴凉!”一声惊呼在身下响起。我疑惑地望望自己:不知何时,我的手臂已然变得粗壮,我的身体已然布满整个篱墙。
向着太阳的方向,我笑了。我知道,向上的信念将恒久推动我的脚步……
点评 本文视角独特,以一株向上攀爬追逐太阳的爬山虎为主人公,用第一人称展开叙述,细腻的描写极具画面感。“向上!向上!”反复咏叹中,仿佛一声声鼓点敲击着读者的心灵,也使“恒”这一主题鲜明突出。甲虫、蚯蚓、狗尾巴草的侧面描写很好地烘托出“我”的奋进与执着,同时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文章结尾言尽意存,耐人寻味。
(本作文由五邑碧桂园学校林秋实老师荐评,发表于《广东教学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