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初中写作教学案例展示

初中写作教学案例展示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面这则课例是我在台城镇育英中学上的一堂作文评改课,教学目的是借助评改例文《难忘的那一刻》,来指导学生如何将内容写得具体充实,并归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操作方法。生5:看到橙红色的奖状和黄色的气球的那一刻。生6:拆下纱布的那一刻。

初中写作教学案例展示

将内容写得具体生动

——《______的那一刻》作文修改升格课

江门市培英初级中学 郭云霞

设计说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写作的要求是——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充实。但在实际写作中,学生详略不当、内容空洞的“流水账”式作文却比比皆是。尽管很多教师在平时作文训练中,对写作的结构、语言技法等都进行了细致而清晰的讲解,可却总是收效甚微。学生即便当时听懂了、明白了,可一到正式写作时,却又打回原形,不知所措了。归根结底,其实还是因为学生空有理论,却没有掌握具体简便且具操作性的方法。所以,作文教学不能单为概念、技巧而教,要把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转移,只有切实践行作文教学的“过程化”,才能真正把写作知识内化为学生习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下面这则课例是我在台城镇育英中学上的一堂作文评改课,教学目的是借助评改例文《难忘的那一刻》,来指导学生如何将内容写得具体充实,并归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操作方法。下面是这节课的简案。

教学目标

1.能确定文章的重点,合理安排详略。

2.能围绕重点内容,运用细节描写。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回顾作文题目和要求,简评学生作文情况,引入本课内容。

二、评习作,定方向

1.学生阅读例文《难忘的那一刻》,思考:文章写得怎么样,简单说说原因。

2.学生回看自己作文,反思:有没有出现类似问题?

三、看经典,学方法

1.还原、分解重点内容。

2.看课文范例,学习用细节描写充实内容的方法。

四、试牛刀,改例文

1.学生动笔修改例文。

2.学生展示交流修改升格成果,教师点评。

3.布置作业:用本课学到的方法修改升格自己的作文。

课例解析

一、导入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一步。巧妙的导入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本节课笔者以小诗点评学生作文引入,既帮助了学生了解作文的优缺点,也有效调动了课堂气氛,为下面环节的展开打下良好基础。

二、评习作,定方向

师:其实我们的作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那到底突破口在哪里呢?我们先看看手中的例文。请同学们阅读例文《难忘的那一刻》,思考一下:你觉得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简单说说你的理由。

师:我们以开火车的方式,请一个组的同学按顺序起来说说。

生1:这篇文章写得很好,作者用了很多修辞手法,语言很优美。

生2:我也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很好,作者的描写很生动细腻。

生3:这篇文章首尾呼应,而且点了题。

生4:作者在文中还提到了海伦·凯勒,用她来和自己对比,让人印象深刻,所以我也认为这篇文章写得不错。

师: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看法吗?

(生摇头)

师:我也赞同大家的意见,这篇文章从文笔上看,流畅优美,而且感情很真挚。但是,大家再深入想一想,这篇文章的内容、结构安排合理吗?请同学们再看看题目,题目是什么?

生(齐):难忘的那一刻。

师:那从文章中看,作者难忘的到底是哪一刻呢?

生5:看到橙红色的奖状和黄色的气球的那一刻。

师:作者是什么时候看到奖状和气球的?

生6:拆下纱布的那一刻。

师:说得好。同学们,拆下纱布的那一刻是不是最能突出文章中心的重点内容?(略停顿,生思考)那是不是应该聚焦重点写呢?

生(点头,齐答):是。

师: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家看看,文章的详略安排恰当吗?

生(摇头):不恰当。

师:是啊,作者用了四分之三的笔墨在介绍前因,在做情感铺垫,但只用了一段来写最能突出文章中心的“那一刻”,这样就有些主次不分,结构失当了。现在大家再回看一下自己的作文,你有没有聚焦那一刻来重点写?

(生看作文,反思)

师:认为自己没有聚焦的同学请举手。

(全班大部分学生陆续举手)

师:我们在举手的同学中请两位来简单说说你的作文情况。

生7:我的作文题目是《难忘的那一刻》,主要是写比赛时冲过终点线。我前面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在写比赛之前的事情,只用了大概四行文字来写冲过终点线时的那一刻,重点不够突出。

生8:我写的也是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我大部分文字都是在写自己如何训练,直到最后两行才写冲过终点线。

师:看来大家已经发现自己作文的问题所在了——重点不突出,重点内容没有具体生动描写,其实就是我们这次作文最大的问题,也是我们这节课要提升突破的地方。

从学情出发,通过作文情况认真分析学生写作的起点水平,明确提升的突破口,再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逐点突破,是学情视角的过程化作文训练实施的关键。只有对症下药,步步夯实,逐步推进,作文训练才能真正提升学生水平。

三、看经典,学方法

师:找到了问题,我们就想办法来解决它。怎么样让文章的重点内容变得具体生动呢?——我们可以先“分解”。

屏显:分解——画面内容(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了什么)

师:其实“那一刻”的场景就像是一个画面,这个画面由很多幅小画面组成,它包括你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我们可以先把它分解。具体到这篇文章,我们看看,当作者拆下纱布的那一刻,她会看到、想到、听到、做了什么呢?大家先思考一下。

(生思考)

师:需要小组讨论一下吗?

生(点头,齐答):需要。

师:那给大家一点时间,我们前后左右的同学讨论一下。

(生热烈讨论)

师: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说说你的意见。

生9:看到奖状和一个飘悠悠的红色气球。

师:不用描述得很细致,直接简单告诉我看到什么就可以了,有奖状、气球。

生10:医生、护士。

生11:还能听到医生、护士对她的鼓励。

师:很好,不仅有看到的,还有听到的。

生12:还看到病房里面很多白色的东西,比如白色的天花板、白色的床单。

师:和第一段相呼应,眼前出现了一片白色的世界

生13:重见光明,内心觉得很开心。

师:好,这是心理活动。

生14:还会看到湛蓝的天空。

师:妙,环境描写。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15:还会用手去周围试探触摸一下。

师:这个细节好啊,很真实。

师:下面我们来总结梳理一下大家的意见。

边总结边板书:

师:“这一刻”画面的内容有了,怎么样充实它,让它变得具体生动呢?(稍停顿,学生思考)我们可以像照相一样,把一幅幅小画面定格,然后放大,抓住细节,用描写来充实它。

屏显:放大——抓住细节,运用描写

师:我们来看一个经典的课文范例。

屏显(课文选段,学生阅读):

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不过,树林中闪烁着一道手电筒发出的光,然后我听到杰里和爸爸的喊声。爸爸!但是他能做什么?他是个粗壮的中年人,他爬不上来。即使他爬上来了,又能怎样?

爸爸远远地站在悬崖脚下,这样才能看见我。他用手电筒照着我,然后喊道:“现在,下来。”他用非常正常的、安慰的口吻说道:“要吃晚饭了。”

“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我大哭着说。

“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我会给你照亮。”

“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困难了!我做不到!”我怒吼着。

“听我说,”爸爸继续说,“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看着手电光指的地方。看到那块石头没有?”光柱游走,指着岩脊下面的一块突出的石头。“看到了吗?”他大声问道。

我慢慢地挪动了一下。“看到了。”我回答。

“好的,现在转过身去,然后用左脚踩住那块石头。这就是你要做的。它就在你下面一点儿。你能做到。不要担心接下来的事情,也不要往下看,先走好第一步。相信我。”

这看起来我能做到。我往后移动了一下,用左脚小心翼翼地感觉着岩石,然后找到了。“很好。”爸爸喊道,“现在,往右边下面一点儿,那儿有另外一个落脚点,就几英寸远。移动你的右脚,慢慢地往下。这就是你要做的。只要想着接下来的这步,不要想别的。”我照做了。“好了,现在松开左手,然后抓住后面的小树干,就在边上,看我手电照的地方,这就是你要做的。”再一次,我做到了。

……

突然,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抽噎了一下,然后令人惊讶的是,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师:还记得这篇课文吗?

生(齐):《走一步,再走一步》。

师:老师截取的是哪一段?

生(七嘴八舌):走下悬崖。

师:这段文字我们是不是还可以给它改个题目?

屏显:《________的那一刻》?(www.daowen.com)

生16:走下悬崖的那一刻。

师:改得好。在这篇文章中,“走下悬崖”就是那一刻要聚焦的画面,分解这个画面,作者是怎样抓住细节,用描写来刻画文中的我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和做了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生齐看屏幕、分析)

师:开头作者用了什么描写?

生(齐):环境描写。

师:我们齐读一下。

生(齐读):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

师:环境描写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烘托了什么?

生(七嘴八舌):恐惧、紧张、害怕的心情

师:作者还用了哪些描写?

生(七嘴八舌):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师:这里老师要特别提到的是文中的几处细节:“大哭”“怒吼”“挪”“迈”,它们细腻地展现了“我”的紧张和小心翼翼。而且“我”的心理也是不断变化的,从最初的恐惧到后来走下悬崖时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我们看,作者就是这样抓住细节,运用描写,一步步地将画面充实起来,让它变得具体、生动。当然,我们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比如,加入修辞手法、运用修饰语等。例如朱自清的《春》中,作者怎么写春草的——小草偷偷地?

生(齐背):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师:作者不仅用了拟人,而且形容词“嫩嫩的”“绿绿的”用得多贴切生动啊。

此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主要是以经典课文为引,引导学生学习围绕重点内容,用细节描写充实内容的方法。教学过程中,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情变化,适时点拨引导,为了将知识落实到位,教学节奏不妨缓一点,推进深入不妨慢一点,只有学生真正明白、掌握了方法,我们的教学才是有意义的。

四、试牛刀,改例文

师:同学们,我们画面的内容有了,方法也教给大家了,下面我们就来改一下手中的这篇文章。给大家八分钟左右的时间,把我们刚刚分解的画面内容充实起来,你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两个画面来写。

(生改写例文,师巡视指导)

师:下面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你改写的作品。

生17:我改写了原文章中第四段的最后一句:此刻,我以为出现了幻觉,但它是那么的温暖,那么的真实。这种温暖如血液般慢慢蔓延到全身各处,我不禁鼻子一酸,流下了重见光明后的第一滴眼泪,也是第一次如此感动,发自肺腑地感动。

师:大家发现了吗?这位同学把自己的感受用修辞手法表现出来,一下子就让它变得立体了,更形象了。

生18:我改写的是:终于到了拆纱布的这一天了,我的内心变得恐惧、忐忑起来,因为我不知道手术是否成功,如果没有成功,我将永远活在黑暗里,看不见任何东西。当纱布一层一层地被揭开,我的内心就越来越恐惧,当光明一点一点地重回我的世界,由模糊到清晰,直至看见一个橙红色的奖状和一个飘悠悠的黄色气球时,才由恐惧变得激动、喜悦。

师:这位同学的改写着重展示了心理的变化。老师有个小建议,这里如果我们不用描述性的语言,而是直接写心理活动,例如:我的心里变得恐惧起来,我心想:到底手术会不会成功呢?假如手术失败了,我是不是一辈子要生活在黑暗中?想到这儿,我的心顿时像坠入了无底深渊,变得忐忑起来。这样改的话,可能会更真实、生动一些。下面,我们请例文的作者晓仪来给大家读一读她改过后的文段吧。

生19:我改的是奖状、气球重新回到我视线的那一段:光明一点点回到我的世界时,我的视线中模糊的色彩、轮廓,一点点清晰起来,一抹如阳光般明亮的黄色、如日出般温暖的橙色闯入我的世界中。我努力伸手去抓住它们,放到手中一看,原来是一个奖状和一个飘悠悠的黄色气球。病房里一派热闹,我的主治医生、护士、亲人、病友都站在我身边,一句句鼓励的话语飘入我的耳中,我心里顿时一阵阵惊喜。“大家都认为你表现得很好,很勇敢,这是特别奖励给你的”,“是啊,从来没见过这么镇定的女孩”,“小姑娘,不错嘛”,病房里一阵鼓励的声音。窗外的蓝天依旧湛蓝,微风拂过树梢的声音依然清脆,那飘悠悠的气球中挂满了正能量,那鼓励的话语就如阳光般明亮可人。

师:改完之后的文段大家觉得怎么样?

生(七嘴八舌):生动多了,内容更充实了。

师:是啊,晓仪同学改过后的文段有几个亮点,老师要特别提出来,首先她抓住了一个细节,特写了气球和奖状,另外还善于用景物描写来烘托心情和病房的气氛。这也是值得我们大家借鉴和学习的。最后老师再补充一下,在这次作文中,大家除了重点不突出,描写不生动的问题之外,还存在一些其他的问题。

屏显:

本次作文其他问题:

1.拟题雷同。

2.标点使用不规范。

3.结尾就事论事,没有升华主题。

师:一篇好的文章讲究的是情、理、美、趣,但是这次作文中很多同学的结尾还是停留在写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如果我们能够再走一步,上升到“理”,这篇文章的主题就会更深刻一些。包括我们晓仪同学的这篇文章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所以老师把结尾也修改了一下,大家看看是不是更好一些。

屏显修改后的结尾,教师朗读:

拆下纱布的那一刻,光明重新回到了我的世界。那橙红色的奖状和黄色的气球就如一股暖流注入了我的心田。我蓦然发现,原来生命可以如此多姿多彩!

师:大家看看,经过我们刚才的修改,这篇文章能不能提升一个档次了?

生(纷纷点头):能。

师:希望课后同学们能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聚焦、分解、放大,修改一下自己的作文,下课!

师:“这一刻”画面的内容有了,怎么样充实它,让它变得具体生动呢?(稍停顿,学生思考)我们可以像照相一样,把一幅幅小画面定格,然后放大,抓住细节,用描写来充实它。

屏显:放大——抓住细节,运用描写

师:我们来看一个经典的课文范例。

屏显(课文选段,学生阅读):

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不过,树林中闪烁着一道手电筒发出的光,然后我听到杰里和爸爸的喊声。爸爸!但是他能做什么?他是个粗壮的中年人,他爬不上来。即使他爬上来了,又能怎样?

爸爸远远地站在悬崖脚下,这样才能看见我。他用手电筒照着我,然后喊道:“现在,下来。”他用非常正常的、安慰的口吻说道:“要吃晚饭了。”

“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我大哭着说。

“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我会给你照亮。”

“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困难了!我做不到!”我怒吼着。

“听我说,”爸爸继续说,“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看着手电光指的地方。看到那块石头没有?”光柱游走,指着岩脊下面的一块突出的石头。“看到了吗?”他大声问道。

我慢慢地挪动了一下。“看到了。”我回答。

“好的,现在转过身去,然后用左脚踩住那块石头。这就是你要做的。它就在你下面一点儿。你能做到。不要担心接下来的事情,也不要往下看,先走好第一步。相信我。”

这看起来我能做到。我往后移动了一下,用左脚小心翼翼地感觉着岩石,然后找到了。“很好。”爸爸喊道,“现在,往右边下面一点儿,那儿有另外一个落脚点,就几英寸远。移动你的右脚,慢慢地往下。这就是你要做的。只要想着接下来的这步,不要想别的。”我照做了。“好了,现在松开左手,然后抓住后面的小树干,就在边上,看我手电照的地方,这就是你要做的。”再一次,我做到了。

……

突然,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抽噎了一下,然后令人惊讶的是,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师:还记得这篇课文吗?

生(齐):《走一步,再走一步》。

师:老师截取的是哪一段?

生(七嘴八舌):走下悬崖。

师:这段文字我们是不是还可以给它改个题目?

屏显:《________的那一刻》?

生16:走下悬崖的那一刻。

师:改得好。在这篇文章中,“走下悬崖”就是那一刻要聚焦的画面,分解这个画面,作者是怎样抓住细节,用描写来刻画文中的我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和做了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生齐看屏幕、分析)

师:开头作者用了什么描写?

生(齐):环境描写。

师:我们齐读一下。

生(齐读):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

师:环境描写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烘托了什么?

生(七嘴八舌):恐惧、紧张、害怕的心情。

师:作者还用了哪些描写?

生(七嘴八舌):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师:这里老师要特别提到的是文中的几处细节:“大哭”“怒吼”“挪”“迈”,它们细腻地展现了“我”的紧张和小心翼翼。而且“我”的心理也是不断变化的,从最初的恐惧到后来走下悬崖时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我们看,作者就是这样抓住细节,运用描写,一步步地将画面充实起来,让它变得具体、生动。当然,我们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比如,加入修辞手法、运用修饰语等。例如朱自清的《春》中,作者怎么写春草的——小草偷偷地?

生(齐背):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师:作者不仅用了拟人,而且形容词“嫩嫩的”“绿绿的”用得多贴切生动啊。

此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主要是以经典课文为引,引导学生学习围绕重点内容,用细节描写充实内容的方法。教学过程中,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情变化,适时点拨引导,为了将知识落实到位,教学节奏不妨缓一点,推进深入不妨慢一点,只有学生真正明白、掌握了方法,我们的教学才是有意义的。

四、试牛刀,改例文

师:同学们,我们画面的内容有了,方法也教给大家了,下面我们就来改一下手中的这篇文章。给大家八分钟左右的时间,把我们刚刚分解的画面内容充实起来,你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两个画面来写。

(生改写例文,师巡视指导)

师:下面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你改写的作品。

生17:我改写了原文章中第四段的最后一句:此刻,我以为出现了幻觉,但它是那么的温暖,那么的真实。这种温暖如血液般慢慢蔓延到全身各处,我不禁鼻子一酸,流下了重见光明后的第一滴眼泪,也是第一次如此感动,发自肺腑地感动。

师:大家发现了吗?这位同学把自己的感受用修辞手法表现出来,一下子就让它变得立体了,更形象了。

生18:我改写的是:终于到了拆纱布的这一天了,我的内心变得恐惧、忐忑起来,因为我不知道手术是否成功,如果没有成功,我将永远活在黑暗里,看不见任何东西。当纱布一层一层地被揭开,我的内心就越来越恐惧,当光明一点一点地重回我的世界,由模糊到清晰,直至看见一个橙红色的奖状和一个飘悠悠的黄色气球时,才由恐惧变得激动、喜悦。

师:这位同学的改写着重展示了心理的变化。老师有个小建议,这里如果我们不用描述性的语言,而是直接写心理活动,例如:我的心里变得恐惧起来,我心想:到底手术会不会成功呢?假如手术失败了,我是不是一辈子要生活在黑暗中?想到这儿,我的心顿时像坠入了无底深渊,变得忐忑起来。这样改的话,可能会更真实、生动一些。下面,我们请例文的作者晓仪来给大家读一读她改过后的文段吧。

生19:我改的是奖状、气球重新回到我视线的那一段:光明一点点回到我的世界时,我的视线中模糊的色彩、轮廓,一点点清晰起来,一抹如阳光般明亮的黄色、如日出般温暖的橙色闯入我的世界中。我努力伸手去抓住它们,放到手中一看,原来是一个奖状和一个飘悠悠的黄色气球。病房里一派热闹,我的主治医生、护士、亲人、病友都站在我身边,一句句鼓励的话语飘入我的耳中,我心里顿时一阵阵惊喜。“大家都认为你表现得很好,很勇敢,这是特别奖励给你的”,“是啊,从来没见过这么镇定的女孩”,“小姑娘,不错嘛”,病房里一阵鼓励的声音。窗外的蓝天依旧湛蓝,微风拂过树梢的声音依然清脆,那飘悠悠的气球中挂满了正能量,那鼓励的话语就如阳光般明亮可人。

师:改完之后的文段大家觉得怎么样?

生(七嘴八舌):生动多了,内容更充实了。

师:是啊,晓仪同学改过后的文段有几个亮点,老师要特别提出来,首先她抓住了一个细节,特写了气球和奖状,另外还善于用景物描写来烘托心情和病房的气氛。这也是值得我们大家借鉴和学习的。最后老师再补充一下,在这次作文中,大家除了重点不突出,描写不生动的问题之外,还存在一些其他的问题。

屏显:

本次作文其他问题:

1.拟题雷同。

2.标点使用不规范。

3.结尾就事论事,没有升华主题。

师:一篇好的文章讲究的是情、理、美、趣,但是这次作文中很多同学的结尾还是停留在写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如果我们能够再走一步,上升到“理”,这篇文章的主题就会更深刻一些。包括我们晓仪同学的这篇文章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所以老师把结尾也修改了一下,大家看看是不是更好一些。

屏显修改后的结尾,教师朗读:

拆下纱布的那一刻,光明重新回到了我的世界。那橙红色的奖状和黄色的气球就如一股暖流注入了我的心田。我蓦然发现,原来生命可以如此多姿多彩!

师:大家看看,经过我们刚才的修改,这篇文章能不能提升一个档次了?

生(纷纷点头):能。

师:希望课后同学们能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聚焦、分解、放大,修改一下自己的作文,下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