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辨析思维的结论
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反复证明:如果能先让学生在精心组织的写作活动中获得必要的直观感受和体验,形成为之付出辛勤汗水和智慧的思维结论,再组织学生评析讨论,进而水到渠成地揭示其中蕴含的某种写作规律,往往能帮助他们更透彻地理解其中蕴含的写作知识要领,从而实现“教一例,知一类”。
如为了帮助学生弄清楚半命题作文补题的要领,笔者曾让学生先就《因为你的________,我记住了你》这个题目“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地补题。当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一一呈现在黑板上之后,我引导学生以评卷老师的视角评判“最满意”和“最不满意”的补题,并陈述原因。在学生们畅所欲言之后,我带领大家归纳“最满意”的补题的成功之处和“最不满意”的补题的失误所在,并以“平等中的首席”的身份阐述了自己的看法。终于,学生明白半命题作文补题的要诀:较低标准是“正确”,即补题不能出现语病;较高标准是“精彩”,内涵包括“熟悉”“生活化”“形象生动”“与众不同”……如果只是教师“独角戏”式地告知这些结论,看似更加高效快捷,殊不知效果远远不及在教师引领下逐渐发现的学习方式。
其实,很多作文教学活动即将结束时,如果往前面“再走一步”,往往就能收到类似的效果,比如对比修改稿与原稿的差异,对照插叙、倒叙与顺叙的不同,剖析同样的素材不同构思方式的区别,挖掘精彩作品的成功之道……总之,针对思维成果的品析推究,确实能抽丝剥茧,让学生逐渐认识并掌握关键的写作知识。
(二)反省思维的过程
很多写作教学活动成效不理想,原因之一就在于没能引导学生及时反思构思的过程,致使很多思维的火花转瞬即逝,煞是可惜。如果合理设计思考的过程,并善于引导学生及时梳理写作技法和内在规则,学生常常能受益匪浅。
比如,为了让学生领悟语言表达的技巧,我让学生就初稿“窗外有几棵树和几台车”进行现场扩展。第一次要求学生看清楚“窗”“树”“车”,很快有了二稿:铝合金窗户外边有柳树、松树、樟树等几棵树和“大众”“长城”和“比亚迪”品牌的几台车。进一步要求观察“窗”“树”“车”的特征,于是有了三稿:透过擦得极为光洁的铝合金窗户,可以清楚地看见外边伫立着万条垂下的柳树、终年常青的松树和葱茏蓊郁的樟树,树下停着通体漆黑的“大众”、墨绿泛青的“长城”和浑身雪白的“比亚迪”。紧接着,我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二稿胜过初稿?三稿胜过二稿?”通过比较和讨论,学生逐渐发现,二稿比初稿更多地使用了具体名词,三稿胜在对主要事物进行了细节式修饰,明显增强了画面感。可见,要取得具体、生动、形象的效果,不仅要使用具体名词,还应当有目的地对其进行修饰。假若只是教师抽象地讲解这类写作要求,效果必然不如基于学生充分实践体验上的逐步感悟。
(三)梳理思维的方法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涵盖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方面。写作教学尤其要注重思维发展与提升,其中离不开思维方法的训练。
1.思维的发散与聚焦
写作教学中常常要运用先“放”后“收”的思维方法。所谓“放”即围绕一定的关键词或要求尽可能打开思路,创造无限的可能性,力求达到如同发光物向思维辐射的效果;所谓“收”,是指在周密权衡比较之后,选取最佳选项而舍弃其他。
比如构思《换位》这道作文题目。在弄清“换位”务必包含换位思考的题旨之后,首先可以引导学生们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三个角度发散。于是,可以得出如下可能涉及“换位”的思路:(1)家庭生活:不理解(厌烦)——偶然有悟——理解;(2)学校生活:不体察(反感)——换座位(悟)—释然;(3)社会生活:没感受(忽视)——体验(悟)——感慨。以家庭生活为例进一步发散,进而可以有更多思路:“不理解(厌烦)”的成因——①家长的唠叨、嘲讽、指责……②家长的干涉、限制……③家长的替代、包办……“偶然有悟”的可能性——①其他家长对孩子的情景;②换了座位后对换位思考的认可;③某个场景使自己产生了启发……“理解”的表现——①积极配合并敞开心扉;②委婉相告并合理建议;③心怀感恩并自觉改进。接着,每个学生可以就上述“叙事模式”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有感触、最有可写之处的一种,根据个人的理解构思写作。
2.思维的顺向与逆向
多数人习惯从正面思考问题,偏重于挖掘正能量的思想内涵。如给《我最需要的是______》补题,多数学生会填写“热情”“鼓励”“信任”“奋斗”等,以突出自己积极向上的“三观”。但这类补题多了,容易陷入千人一面、千文一律的局面,从而造成读者的审美疲劳。如果能训练学生逆向考虑,往往就达到或者思考更加全面、周到,或者得到与众不同的思路。如果反其道而行之,用“批评”之类的词语补题,会因违背人之常情而巧设悬念、吸引读者,突出要善于听取合理化建议,避免被胜利冲昏头脑,构思远胜他人一筹。(www.daowen.com)
再如以“阅读”为话题,一般人会大谈特谈读书的好处,所谓“开卷有益”。如果能反弹琵琶,从“必须选择有益的书籍”“必须采用正确的阅读方法”“必须安排好阅读与学业的关系”等角度,阐述“开卷未必有益”,则令人耳目一新,也使对阅读这个话题的讨论更加全面。
3.思维的横向与纵向
横向思维即由一人或一事联想到其他人或事情在同类情境下的比照。如写作《初中生活回眸》,可以用小标题板块组合成文:“课堂上唇枪舌剑”“运动场你追我赶”“舞台上异彩纷呈”“实验室龙腾虎跃”。从不同地点发生的课内课外的生活情景,全面地展现初中生活的方方面面,共同体现青春少年的美好记忆。
纵向思维即同一事情或人物在不同时期的纵向联系和发展。如一考生在写作《读书真好》 时,以“童年的保姆”“生命的亮色”“腾飞的动力”三个小标题,分段描述了读书让“我”在幼年、童年和少年时期茁壮成长,脱颖而出的生活经历。
如能有意识地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构思,往往能更加全面、周到地把握大局。如构思《双赢》这个题目,就可以横向展示不同场合双赢的现象及其成因,如①“亲子拍档”——写刚学会打字,主动帮忙碌的妈妈输入,受到她的指点表扬,越来越好;②“最佳组合”——“我”不会绘画,同桌不擅写作,取长补短,手抄报最佳;③“互助义工”——看退休邻居孤独,主动找她聊天,换得身为退休教师的她义务帮“我”辅导;④“热心向导”——热心为游客指路,他们让“我”明白了原来忽略的身边的景点。也可以纵向由浅入深地探究“什么是双赢”“为什么要双赢”“什么阻止双赢”“如何得到更多的双赢”等系列问题,写出很有建设性的劝说文。
4.思维的深入与广博
万事万物之间总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内在联系,如果善于由表及里,仿佛剥洋葱那样层层深入的追问式思考和联想,往往能使思维逐步深入;如果善于由此及彼,由某一人、事、景、物联系到与之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其他人、事、景、物,则通常能使文章视野开阔,大气磅礴。
如一名学生兴致勃勃地记述了自己家里的“灭蚁”事件——发现白蚁踪迹之后,父子俩先是见一只碾死一只,继而用开水烫,进而用水泥堵住白蚁洞口……然而白蚁还是源源不断地出现。无计可施之时,发现灭白蚁的小广告,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买了一包灭蚁药,竟然一试就灵。可惜该文就此止步,只是如实地再现了一件生活趣事。如果能往深里想,追问“灭蚁过程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为什么不同的做法效果完全不同?”“这个过程能说明什么道理?”就不难得出“蛮干不如智取”的哲理,使文章瞬间得以升华。如果能由点带面地联系到类似的其他事情,诸如用食醋轻松解决了锅底水垢、用吸铁石巧妙地找到掉落在草丛中的钥匙、用三角铁彻底根除餐桌摇晃的老毛病、用黑木耳浸水成功去除洗手间顽固污渍……往往能使文章充满生活气息,闪烁着生活智慧的火花,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说服性。
5.思维的常式与变式
绝大多数学生习惯于从自身的角度思考,在时时身处其中的现实生活中挖掘素材,寻觅文思。这当然是可以的,如构思《教训》这个题目,可以谈自己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或社会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中获得的知识,紧扣文题。
但面对特别优秀的学生,我们完全可以指引他们采用异乎寻常的思维方式。首先,可以在叙事视角上别出心裁。如果叙述者突破了作者的限制,变成了其他人、其他生物,甚至是无生物,就会产生令人大开眼界的医生、门卫、菜贩、司机等人讲述的教训,或者是老鼠、兔子、乌龟、细菌、木棉树等其他生物特殊的教训,还可能是书包、镜子、汽车、石头等无生物别具一格的教训。这样的异常视角往往会令学生脑洞大开,浮想联翩。
其次,还可以在外在形式上出类拔萃。如2016年广东省一考生在写作《我真想______》时,以《我真想与你白头到老》为题,用书信的方式抒发了对单亲母亲的感恩之情。让阅卷教师们始于震惊,继而诧异,终于欣慰感动,当然得到了理想的评价。一般而言,恰当地运用书信体、日记体、访谈录、板块式、抑扬式等构思,往往能给文章增色不少。综上所述,在写作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在学生获得一定的切实感受的基础上,努力捅破“所以然”那层“纸”,引导学生弄清楚一篇篇作文个案背后的得失成败,有意识地强化思维训练,透彻理解每一项写作技能的内在规律,真正实现“训练一例,学会一类”,从而有效提高写作教学的成效。
(此节内容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年第1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