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初中写作教学实践:主要观点

初中写作教学实践:主要观点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具体编制过程中,我们在综合分析初中学生应当掌握的一般写作技能和四大文体主要写作技能点的基础上,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将其分散到40余次作文训练任务之中。

初中写作教学实践:主要观点

多年来,随着相关研究活动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形成以下主要观点:

(一)始终坚持“基于学情”是写作教学成功的必要基础

“基于学情”指的是根据课堂教学之前学生的现实状态和学科本质,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经验能力、思维特征、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等,通过观察、预测,确定学生学习需要和能力水平,从而制定教学起点、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和恰当的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教学设计:立足于学情需求,能有效优化作文教学

一直以来,传统作文课堂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使学生失去了写作的兴趣。本项目重视学生的认知和接受能力,借助任务分析法、最近发展区等理论,精准把握学生写作的起点水平以进行针对性训练,训练前后学生的作文水平有所提升,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写作热情,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因为教学活动本质上是教师的“助学”,务必针对学情实际。恰似给孩子挠痒痒之前,先得精准把握“哪几处痒”“痒的程度如何”一样。否则很有可能出现“痒的地方没有挠到,挠的地方根本不痒”的遗憾局面。为此,务必在学段任务和学情实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着重从学生需要的角度设计训练点、教学内容和教学支架,力求“挠到最痒处”。譬如,要训练学生人物描写的技能,难点不在于相关陈述性知识,而是“如何描写”的程序性知识和“最好如何写”的策略性知识,应当以此为着力点而不是前者。

2.教学实施:教学活动务必贴紧学情,才可能有所成效

教学活动是一种有序的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双向互动活动,越是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学效果越好。因此,应当坚持“以文体定终点,以学情定起点,二三环节为主体”的训练原则。明确了教学活动“要带学生去哪里”和“学生现在在哪里” 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带学生拾级而上”。比如训练学生“运用异常视角构思”,先得让学生明白“常规视角”的所指,进而弄清楚“异常视角”的类型,然后在范文的指引下仿照构思,最后修改完善,总结归纳。教学过程大致有预设,但实际操作要完全根据班级大多数学生的反应灵活调整。注重学习过程的渐进,不应过分偏重于学习结果的记忆。

3.教学评价:要合理设置评价机制,以评促学,以评优教

恰当的学习评价不仅能检测教师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获悉学生的学习完成情况,为下阶段教学目标的设立提供依据;而且能激励学生学习,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行,教学评价已经从终结性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从甄别式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因此,本项目注重以如影随形的积极而灵活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参与写作训练活动的激情,保护学生写作交流活动的积极性。如对积累素材习惯和质量的积极评价、对构思过程参与态度与品质的热情肯定、对学生作品的中肯点评等,都是及时、到位的评价和点拨,从而有效提升写作教学的质量。同时,应积极运用“赞赏—建议”型的评价,突显“优点本位”的理念,使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已经掌握了什么,还能做什么,能够继续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在作文评价中,如果教师单方评价,学生处于被动的位置,学习兴趣和自我改进意识会被抑制,学习成效也会减弱。因此强调学生的参与,创设充满情感而非惩罚的氛围来促进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评价,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英国著名的评价专家Sadler认为:学生参与评价对他们学习成绩的影响至关重要,“可以发展自我评价的能力,监控及改善自己的活动素质,成为有效的终身学习者”。

写作活动结束后的口头发表、书面发表和网络发表等广义发表活动,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获得写作成就感,促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身于后续写作教学活动之中。此外,多维度评价学生习作(评价指标、评价方式、评价过程),多方位关注学生心理(不同年龄阶段心理特点、不同学生学习态度、兴趣偏好的差异),是提高训练效果的有效方法。

总之,只有立足于“教”的教学偏重于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服务于“学”的教学,才能因应学情,对症下药,给学生最需要的帮助和点拨,进而教学效果才能最佳。当然,我们还主张课堂教学应面对大多数学生,解决共性的问题,毕竟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少数学生的个别问题,应留待个别辅导时通过面批面谈时因人而异地解决。

(二)过程化写作训练确实是作文教学行之有效的良策

一线教师在常规作文教学中遇到的低效、无序、随意、无法等状况,通过本项目所倡导的过程化作文训练,都能取得不同程度的优化。本项目所谓的“全程”包含宏观的初中阶段、中观的一次训练过程和微观的一节作文课三个层面。当教师能持之以恒地从宏观上落实作文训练序列,从中观上坚持一次作文训练从写前指导、写中关注到写后分享发表的规范过程,从微观上设计好每一堂课的教学步骤和环节,作文教学的效果就会逐渐显现。

1.宏观上,构建科学合理的作文训练序列

构建科学合理的作文训练序列,务必综合考虑如下因素:一是学段任务,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第四学段(7—9年级)的写作教学的文体写作要求、写作技能要求、训练指标要求和阶段目标要求。二是配套教材,即现行统编本教材的单元写作主题和课文特点。三是学情特点,包括初中生认知的一般特点和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四是考情需要,即本着“近为考试,远谋发展”的教学思想,从文体、写作内容和评价标准几方面通盘考虑。

在具体编制过程中,我们在综合分析初中学生应当掌握的一般写作技能和四大文体主要写作技能点的基础上,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将其分散到40余次作文训练任务之中。本序列在写作技能训练方面有两条有机交错的主线,一是一般写作能力的线索,包括审题立意、选材布局、列提纲、修改等技能点;二是文体写作的线索,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的写作技能点。我们编制的训练序列与现行统编本教材无缝结合,以人文主题内容为纬,较好地实现了编者意图。

2.中观上,规范一次作文训练的完整过程

鉴于常规作文教学“少慢差费”的教训,我们注重夯实每次作文训练的全过程,每次作文训练大致包含“写前指导—限时成文—多向评议—修改重写—发表归档”等环节,在训练细节上着力优化。

(1)写前指导。基于多年的作文实践,我们认为写前指导应从如下几方面着力:一是通过“头脑风暴”、情景导入、步步紧逼、比较鉴别、真实任务等方法点燃热情;二是在学生疑惑不解处、旁逸斜出处、学用脱节处想方设法地对症下药;三是完成了审准题意、打开思路、初步构思等任务应当适可而止,不必就“写什么”“怎么写”等问题指点得过细,以免替代或束缚了部分学生的思维。

(2)限时写作。我们认为“作业像考试一样,考试才会像作业一样”。如果平时写作文就能像考场写作那样,注重效率,独自完成,那么以上这些不利因素应当能有效避免。为此,我们坚持如下两种做法:一是当堂完成,二是限时写作。

(3)互动交流。我们致力于使学生“在习作后反思,在交流中领悟,在重写中提升”,即在常规作文训练流程基础上,强化对习作的评议、诊断与重写,充分调动学生、教师与其他人员的参与热情,卓有成效地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过程化作文训练中多向交流的方式主要有自评互评交流、师生双向交流、师生多向交流、生生互动交流、与其他人员的辅助交流等形式多样的方式。

(4)修改升格。在综合考虑伙伴意见、教师和他人建议之后,初中生的作文修改升格一般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一方面是内容上的雕琢打磨,包括立意的另起炉灶、素材的重新遴选、组材的通盘优化、细节的具体完善;另一方面是形式上的精益求精,包括词语的锤炼、句式的优选、格式的包装。

(5)发表归档。我们认为发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发表即在报纸杂志上的正式刊发。广义的发表则包括如下丰富多彩的方式:一是口头发表,包括教师朗读点评、作者朗读他评、他人朗读点评等形式。二是书面发表,包括校内张贴、校内印发、报刊发表。三是网络发表,可以通过班级博客、班级QQ群、班级作文主页、班级作文公共邮箱、班级微信公众号、个人主页、微博等平台,经常性地上传和展示本班学生的作文;也可以借助校园网、家校互动平台、校园作文网页等平台,及时上传校内各种优秀作文;还可以向正规的语文专业网站、作文专题网站等投稿推荐,使高水平的佳作为更多人所共享。我们通常用整理与编辑个人作品集、校内佳作集、典型案例集等方式收集学生们以前的习作,从使用效果看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基于学情,构建了一次完整作文训练的规范模式,如下图所示。

3.微观上,设计不同作文课型的教学环节

在写作教学过程中,通常有以下课型:

(1)写前指导课。就一堂写前指导课而言,一般都包括审题立意、领悟技法、编写提纲等基本环节,但随着写作任务和训练重点的差别,通常可以呈现如下三种思路和相应教学环节。一是家常快捷式,其教学流程可简述为:任务导入—理解题意—范文引路—编写提纲—借鉴范例—完善提纲—片段试写。二是技法主线式,其教学流程可简述为:激趣导入—范例悟法—变式训练—出示任务—编写提纲。三是情境导写式,其主要教学环节可描述为:情境导入—畅所欲言—出示任务—借鉴范例—编写提纲—试写展示。

(2)写后评改课。我们的写后评改课一般有如下三种主要的课型:一是专项升格课,其基本流程是:回顾要求,总体评价—范例指导,专题修改—自行升格,展示点评。二是评议升格课,其基本教学环节为:文题重审—问题查摆—多向评议—修改重写。三是定稿赏评课,其具体教学环节可能丰富多样,但其主要内容有两点:其一是全程回顾,即情况综述和训练点归纳;其二是典型作品赏评,赏析的侧重点或着眼于纵向的提升,或着眼于横向的鉴别,或着眼于片段的欣赏,或着眼于技法的得失,或着眼于全面的评价。

总之,本项目所倡导的过程化训练关注的是写作训练的日积月累的过程,不追求数量,而关注每次训练的质量;不苛求“毕其功于一役”,而着眼于从初稿与修改升格稿的对照中看到进步和改变。

(三)只有注重写作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习得,作文教学才能走上高效之路

写作心理学认为,学生写作能力是由写作内容知识、写作技能知识和写作策略性知识构成,而写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就是这三类知识的习得转化迁移的结果,教师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后两种知识的习得转化和迁移上。本着“一练一得,得得相连”的训练理念,每次训练都应专注于一两个技能训练点,借助典型课文、学生佳作和其他例文,通过“读写结合,以读带写”的方式,将技能点细化为层递性的程序,全面要求与个别辅导相结合,逐步让学生弄懂并学会。因为学生学用写作技能的难点不在于理解和记忆写作知识的概念及其所指,而在于“如何使用”具体的写作技能。比如,指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难点不在于“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这只是观念和认识,而在于“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可能需要“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程序性知识的介入。

针对传统作文教学中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以教为中心的模式,切实开展学法指导,依托阅读教学,从写作例文中领悟写作技能点,并将其细化为具体可操作的程序和步骤,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循序渐进的帮助和训练。在掌握了一定的陈述性写作知识之后,还得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获得感性体验基础上,归纳出可以灵活运用的程序性知识,才能真正实现“课内得法,课外得益”。转化路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例→规”归纳法,即先充分接触足够多的例句和范文,再进行求同存异地比较,从中发现某种写作技法的内在规律;另一种是“规→例”演绎法,思路刚好相反,先介绍某种写作技法的一般应用规律,后以典型的范例加以印证。两种路径各有所长,宜综合运用。

(四)写作成就感是学生参与写作活动的主要内驱力和后续动力源

应试压力和教师的指令等外在动机当然能促使学生不得不投入地学习写作,但能更大程度地发挥持久深沉动力的是写作成就感。

1.激活学生的写作前状态对提高写作能力颇为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激活学生的写作前状态常用的方法包括:鼓励自由阅读,常处“不写”时的“写作状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回归生活世界;诱发情感,先情动后辞发;自由写作,积累素材;灵活命题,激发欲望等。

2.优化学生的写作中状态需要教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操作性写作兴趣。从认识上激发兴趣,学生只是内心有所触动,即为认知性写作兴趣。学生一下笔,还是无从写起。操作性写作兴趣是在写作实践中培养出来的。其策略和方法有:将写作与课本阅读相结合;将写作与生活相结合;将写作与写作技能相结合。

3.维持学生的写作后状态能让学生进入写作的良性循环,可采用及时点赞、个别问诊、重写升格、多向交流等方式。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参赛和发表习作,更好地滋养学生写作的兴致。教师要为学生树立榜样,多写下水文,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写作锻炼。这样才能更清楚写作中的难处,利于共情指导和深刻交流。

4.男女生作文出现的差异,源于生理、心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原生差异。这些差异直接作用于各自的生活状态、写作状态。教师通过写前丰富命题激发欲望、写中灵活指导启发思维、写后多样评价巩固成果等方式关注性别差异,能够激发男女生各自的写作状态,提高其写作质量。

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地给学生成功的写作体验——通过口头发表、书面发表、网络发表等展示平台,让学生在小组交流、班内互动、校内展示、家校互动等多渠道的展示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写作的进步,从而在“积小胜为大胜”的过程中热爱写作,进而主动要求提高写作能力。在我们所倡导的学情视角的过程化作文训练过程中,写作成就感不仅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关键的教学内容和手段。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地帮助学生取得成功感。

(五)多向交流确能有效提升学生参与写作活动的兴趣和能力

学习金字塔理论启示我们:学习效率在30%以下的学习方式都是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在50%以上的则都是主动的、参与式的学习。渴望获得周围人尤其是同伴们的认可是青少年学生的天性。两年多的实践反复证明:生生交流能让学生敞开心扉,倾听同龄人的意见;师生互动能让学生明白问题所在,进而迎头赶上。在本项目实验过程中,我们坚决杜绝过去教师一言堂式的做法,处处想办法让学生参与作文训练的全程之中。如积累素材阶段,重视让学生通过“限题回忆”“头脑风暴”等方式,尽可能多地挖掘和积累写作素材,并用心发现其中蕴含的丰富主题;在构思阶段,尽可能引导学生见仁见智地审清题意、选材组材和初步构思;在初稿后的修改升格阶段,也尽可能组织学生掌握评价标准,内行地打分评价,并在交流合作的基础上提出合理化建议;在分享鉴赏阶段,也尽可能结合评价标准畅所欲言,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评价水平。

(六)以课文、佳作、时文、病文等例文为支架,是过程化作文训练的便捷渠道

模仿是人类学习活动中的重要途径之一。初中阶段作文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一般文体的写作规范,正如练习书法的“入格”过程,范文则是最好的模仿对象。例文的行文思路、结构方式、构思技巧、语言表达、组材策略等,无不值得品鉴。当然,不仅可以从正面模仿写作技法、文章结构、语言表达,还可以从不成功的例文中汲取教训。尤其要注意的是,写作教学中的阅读着眼于写,不应在“写什么”“为什么写”等方面过分纠缠,更不应误将其上成了阅读鉴赏课,而要将注意力聚焦于“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之上。

(七)持之以恒地多维度积累写作素材,是过程化作文训练的基础(www.daowen.com)

初中生的作文在选材方面常常存在种种缺憾,如陈旧化、模式化、抽象化、虚假化、平庸化、低幼化等。为尽可能多地挖掘和积累初中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我们通过专题观察、限题回顾、头脑风暴和去粗取精等方法帮助学生发现、关注、品味和积累生活中“有意思”的见闻经历,通过广泛涉猎、专题摘记、分类剪辑、归档录入、有意视听等方式增长见识。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之后,还需要通过认真思考,用慧眼发现素材中蕴含的“情”(含亲情、友情、人情)、“理”(含哲理、规律)、“美”(含生命之美、人性之美)和“趣”(含情趣、志趣、雅趣、谐趣)。到面临具体的写作任务时,学生就可以根据需要,运用实录、精炼、提升、组合等策略灵活取舍,巧妙裁剪和运用了。

3.微观上,设计不同作文课型的教学环节

在写作教学过程中,通常有以下课型:

(1)写前指导课。就一堂写前指导课而言,一般都包括审题立意、领悟技法、编写提纲等基本环节,但随着写作任务和训练重点的差别,通常可以呈现如下三种思路和相应教学环节。一是家常快捷式,其教学流程可简述为:任务导入—理解题意—范文引路—编写提纲—借鉴范例—完善提纲—片段试写。二是技法主线式,其教学流程可简述为:激趣导入—范例悟法—变式训练—出示任务—编写提纲。三是情境导写式,其主要教学环节可描述为:情境导入—畅所欲言—出示任务—借鉴范例—编写提纲—试写展示。

(2)写后评改课。我们的写后评改课一般有如下三种主要的课型:一是专项升格课,其基本流程是:回顾要求,总体评价—范例指导,专题修改—自行升格,展示点评。二是评议升格课,其基本教学环节为:文题重审—问题查摆—多向评议—修改重写。三是定稿赏评课,其具体教学环节可能丰富多样,但其主要内容有两点:其一是全程回顾,即情况综述和训练点归纳;其二是典型作品赏评,赏析的侧重点或着眼于纵向的提升,或着眼于横向的鉴别,或着眼于片段的欣赏,或着眼于技法的得失,或着眼于全面的评价。

总之,本项目所倡导的过程化训练关注的是写作训练的日积月累的过程,不追求数量,而关注每次训练的质量;不苛求“毕其功于一役”,而着眼于从初稿与修改升格稿的对照中看到进步和改变。

(三)只有注重写作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习得,作文教学才能走上高效之路

写作心理学认为,学生写作能力是由写作内容知识、写作技能知识和写作策略性知识构成,而写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就是这三类知识的习得转化迁移的结果,教师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后两种知识的习得转化和迁移上。本着“一练一得,得得相连”的训练理念,每次训练都应专注于一两个技能训练点,借助典型课文、学生佳作和其他例文,通过“读写结合,以读带写”的方式,将技能点细化为层递性的程序,全面要求与个别辅导相结合,逐步让学生弄懂并学会。因为学生学用写作技能的难点不在于理解和记忆写作知识的概念及其所指,而在于“如何使用”具体的写作技能。比如,指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难点不在于“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这只是观念和认识,而在于“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可能需要“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程序性知识的介入。

针对传统作文教学中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以教为中心的模式,切实开展学法指导,依托阅读教学,从写作例文中领悟写作技能点,并将其细化为具体可操作的程序和步骤,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循序渐进的帮助和训练。在掌握了一定的陈述性写作知识之后,还得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获得感性体验基础上,归纳出可以灵活运用的程序性知识,才能真正实现“课内得法,课外得益”。转化路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例→规”归纳法,即先充分接触足够多的例句和范文,再进行求同存异地比较,从中发现某种写作技法的内在规律;另一种是“规→例”演绎法,思路刚好相反,先介绍某种写作技法的一般应用规律,后以典型的范例加以印证。两种路径各有所长,宜综合运用。

(四)写作成就感是学生参与写作活动的主要内驱力和后续动力源

应试压力和教师的指令等外在动机当然能促使学生不得不投入地学习写作,但能更大程度地发挥持久深沉动力的是写作成就感。

1.激活学生的写作前状态对提高写作能力颇为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激活学生的写作前状态常用的方法包括:鼓励自由阅读,常处“不写”时的“写作状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回归生活世界;诱发情感,先情动后辞发;自由写作,积累素材;灵活命题,激发欲望等。

2.优化学生的写作中状态需要教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操作性写作兴趣。从认识上激发兴趣,学生只是内心有所触动,即为认知性写作兴趣。学生一下笔,还是无从写起。操作性写作兴趣是在写作实践中培养出来的。其策略和方法有:将写作与课本阅读相结合;将写作与生活相结合;将写作与写作技能相结合。

3.维持学生的写作后状态能让学生进入写作的良性循环,可采用及时点赞、个别问诊、重写升格、多向交流等方式。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参赛和发表习作,更好地滋养学生写作的兴致。教师要为学生树立榜样,多写下水文,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写作锻炼。这样才能更清楚写作中的难处,利于共情指导和深刻交流。

4.男女生作文出现的差异,源于生理、心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原生差异。这些差异直接作用于各自的生活状态、写作状态。教师通过写前丰富命题激发欲望、写中灵活指导启发思维、写后多样评价巩固成果等方式关注性别差异,能够激发男女生各自的写作状态,提高其写作质量。

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地给学生成功的写作体验——通过口头发表、书面发表、网络发表等展示平台,让学生在小组交流、班内互动、校内展示、家校互动等多渠道的展示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写作的进步,从而在“积小胜为大胜”的过程中热爱写作,进而主动要求提高写作能力。在我们所倡导的学情视角的过程化作文训练过程中,写作成就感不仅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关键的教学内容和手段。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地帮助学生取得成功感。

(五)多向交流确能有效提升学生参与写作活动的兴趣和能力

学习金字塔理论启示我们:学习效率在30%以下的学习方式都是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在50%以上的则都是主动的、参与式的学习。渴望获得周围人尤其是同伴们的认可是青少年学生的天性。两年多的实践反复证明:生生交流能让学生敞开心扉,倾听同龄人的意见;师生互动能让学生明白问题所在,进而迎头赶上。在本项目实验过程中,我们坚决杜绝过去教师一言堂式的做法,处处想办法让学生参与作文训练的全程之中。如积累素材阶段,重视让学生通过“限题回忆”“头脑风暴”等方式,尽可能多地挖掘和积累写作素材,并用心发现其中蕴含的丰富主题;在构思阶段,尽可能引导学生见仁见智地审清题意、选材组材和初步构思;在初稿后的修改升格阶段,也尽可能组织学生掌握评价标准,内行地打分评价,并在交流合作的基础上提出合理化建议;在分享鉴赏阶段,也尽可能结合评价标准畅所欲言,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评价水平。

(六)以课文、佳作、时文、病文等例文为支架,是过程化作文训练的便捷渠道

模仿是人类学习活动中的重要途径之一。初中阶段作文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一般文体的写作规范,正如练习书法的“入格”过程,范文则是最好的模仿对象。例文的行文思路、结构方式、构思技巧、语言表达、组材策略等,无不值得品鉴。当然,不仅可以从正面模仿写作技法、文章结构、语言表达,还可以从不成功的例文中汲取教训。尤其要注意的是,写作教学中的阅读着眼于写,不应在“写什么”“为什么写”等方面过分纠缠,更不应误将其上成了阅读鉴赏课,而要将注意力聚焦于“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之上。

(七)持之以恒地多维度积累写作素材,是过程化作文训练的基础

初中生的作文在选材方面常常存在种种缺憾,如陈旧化、模式化、抽象化、虚假化、平庸化、低幼化等。为尽可能多地挖掘和积累初中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我们通过专题观察、限题回顾、头脑风暴和去粗取精等方法帮助学生发现、关注、品味和积累生活中“有意思”的见闻经历,通过广泛涉猎、专题摘记、分类剪辑、归档录入、有意视听等方式增长见识。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之后,还需要通过认真思考,用慧眼发现素材中蕴含的“情”(含亲情、友情、人情)、“理”(含哲理、规律)、“美”(含生命之美、人性之美)和“趣”(含情趣、志趣、雅趣、谐趣)。到面临具体的写作任务时,学生就可以根据需要,运用实录、精炼、提升、组合等策略灵活取舍,巧妙裁剪和运用了。

3.微观上,设计不同作文课型的教学环节

在写作教学过程中,通常有以下课型:

(1)写前指导课。就一堂写前指导课而言,一般都包括审题立意、领悟技法、编写提纲等基本环节,但随着写作任务和训练重点的差别,通常可以呈现如下三种思路和相应教学环节。一是家常快捷式,其教学流程可简述为:任务导入—理解题意—范文引路—编写提纲—借鉴范例—完善提纲—片段试写。二是技法主线式,其教学流程可简述为:激趣导入—范例悟法—变式训练—出示任务—编写提纲。三是情境导写式,其主要教学环节可描述为:情境导入—畅所欲言—出示任务—借鉴范例—编写提纲—试写展示。

(2)写后评改课。我们的写后评改课一般有如下三种主要的课型:一是专项升格课,其基本流程是:回顾要求,总体评价—范例指导,专题修改—自行升格,展示点评。二是评议升格课,其基本教学环节为:文题重审—问题查摆—多向评议—修改重写。三是定稿赏评课,其具体教学环节可能丰富多样,但其主要内容有两点:其一是全程回顾,即情况综述和训练点归纳;其二是典型作品赏评,赏析的侧重点或着眼于纵向的提升,或着眼于横向的鉴别,或着眼于片段的欣赏,或着眼于技法的得失,或着眼于全面的评价。

总之,本项目所倡导的过程化训练关注的是写作训练的日积月累的过程,不追求数量,而关注每次训练的质量;不苛求“毕其功于一役”,而着眼于从初稿与修改升格稿的对照中看到进步和改变。

(三)只有注重写作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习得,作文教学才能走上高效之路

写作心理学认为,学生写作能力是由写作内容知识、写作技能知识和写作策略性知识构成,而写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就是这三类知识的习得转化迁移的结果,教师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后两种知识的习得转化和迁移上。本着“一练一得,得得相连”的训练理念,每次训练都应专注于一两个技能训练点,借助典型课文、学生佳作和其他例文,通过“读写结合,以读带写”的方式,将技能点细化为层递性的程序,全面要求与个别辅导相结合,逐步让学生弄懂并学会。因为学生学用写作技能的难点不在于理解和记忆写作知识的概念及其所指,而在于“如何使用”具体的写作技能。比如,指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难点不在于“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这只是观念和认识,而在于“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可能需要“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程序性知识的介入。

针对传统作文教学中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以教为中心的模式,切实开展学法指导,依托阅读教学,从写作例文中领悟写作技能点,并将其细化为具体可操作的程序和步骤,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循序渐进的帮助和训练。在掌握了一定的陈述性写作知识之后,还得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获得感性体验基础上,归纳出可以灵活运用的程序性知识,才能真正实现“课内得法,课外得益”。转化路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例→规”归纳法,即先充分接触足够多的例句和范文,再进行求同存异地比较,从中发现某种写作技法的内在规律;另一种是“规→例”演绎法,思路刚好相反,先介绍某种写作技法的一般应用规律,后以典型的范例加以印证。两种路径各有所长,宜综合运用。

(四)写作成就感是学生参与写作活动的主要内驱力和后续动力源

应试压力和教师的指令等外在动机当然能促使学生不得不投入地学习写作,但能更大程度地发挥持久深沉动力的是写作成就感。

1.激活学生的写作前状态对提高写作能力颇为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激活学生的写作前状态常用的方法包括:鼓励自由阅读,常处“不写”时的“写作状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回归生活世界;诱发情感,先情动后辞发;自由写作,积累素材;灵活命题,激发欲望等。

2.优化学生的写作中状态需要教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操作性写作兴趣。从认识上激发兴趣,学生只是内心有所触动,即为认知性写作兴趣。学生一下笔,还是无从写起。操作性写作兴趣是在写作实践中培养出来的。其策略和方法有:将写作与课本阅读相结合;将写作与生活相结合;将写作与写作技能相结合。

3.维持学生的写作后状态能让学生进入写作的良性循环,可采用及时点赞、个别问诊、重写升格、多向交流等方式。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参赛和发表习作,更好地滋养学生写作的兴致。教师要为学生树立榜样,多写下水文,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写作锻炼。这样才能更清楚写作中的难处,利于共情指导和深刻交流。

4.男女生作文出现的差异,源于生理、心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原生差异。这些差异直接作用于各自的生活状态、写作状态。教师通过写前丰富命题激发欲望、写中灵活指导启发思维、写后多样评价巩固成果等方式关注性别差异,能够激发男女生各自的写作状态,提高其写作质量。

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地给学生成功的写作体验——通过口头发表、书面发表、网络发表等展示平台,让学生在小组交流、班内互动、校内展示、家校互动等多渠道的展示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写作的进步,从而在“积小胜为大胜”的过程中热爱写作,进而主动要求提高写作能力。在我们所倡导的学情视角的过程化作文训练过程中,写作成就感不仅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关键的教学内容和手段。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地帮助学生取得成功感。

(五)多向交流确能有效提升学生参与写作活动的兴趣和能力

学习金字塔理论启示我们:学习效率在30%以下的学习方式都是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在50%以上的则都是主动的、参与式的学习。渴望获得周围人尤其是同伴们的认可是青少年学生的天性。两年多的实践反复证明:生生交流能让学生敞开心扉,倾听同龄人的意见;师生互动能让学生明白问题所在,进而迎头赶上。在本项目实验过程中,我们坚决杜绝过去教师一言堂式的做法,处处想办法让学生参与作文训练的全程之中。如积累素材阶段,重视让学生通过“限题回忆”“头脑风暴”等方式,尽可能多地挖掘和积累写作素材,并用心发现其中蕴含的丰富主题;在构思阶段,尽可能引导学生见仁见智地审清题意、选材组材和初步构思;在初稿后的修改升格阶段,也尽可能组织学生掌握评价标准,内行地打分评价,并在交流合作的基础上提出合理化建议;在分享鉴赏阶段,也尽可能结合评价标准畅所欲言,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评价水平。

(六)以课文、佳作、时文、病文等例文为支架,是过程化作文训练的便捷渠道

模仿是人类学习活动中的重要途径之一。初中阶段作文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一般文体的写作规范,正如练习书法的“入格”过程,范文则是最好的模仿对象。例文的行文思路、结构方式、构思技巧、语言表达、组材策略等,无不值得品鉴。当然,不仅可以从正面模仿写作技法、文章结构、语言表达,还可以从不成功的例文中汲取教训。尤其要注意的是,写作教学中的阅读着眼于写,不应在“写什么”“为什么写”等方面过分纠缠,更不应误将其上成了阅读鉴赏课,而要将注意力聚焦于“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之上。

(七)持之以恒地多维度积累写作素材,是过程化作文训练的基础

初中生的作文在选材方面常常存在种种缺憾,如陈旧化、模式化、抽象化、虚假化、平庸化、低幼化等。为尽可能多地挖掘和积累初中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我们通过专题观察、限题回顾、头脑风暴和去粗取精等方法帮助学生发现、关注、品味和积累生活中“有意思”的见闻经历,通过广泛涉猎、专题摘记、分类剪辑、归档录入、有意视听等方式增长见识。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之后,还需要通过认真思考,用慧眼发现素材中蕴含的“情”(含亲情、友情、人情)、“理”(含哲理、规律)、“美”(含生命之美、人性之美)和“趣”(含情趣、志趣、雅趣、谐趣)。到面临具体的写作任务时,学生就可以根据需要,运用实录、精炼、提升、组合等策略灵活取舍,巧妙裁剪和运用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