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初中写作教学:学生改进空间极大

初中写作教学:学生改进空间极大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缺乏兴趣笔者曾组织教师对500名初中各年级学生进行了一次写作情况无记名问卷调查。由此可见,对写作活动持消极情绪的前三项学生接近三成,而对写作文持悦纳态度的仅为21.59%!这一调查与中小学生“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的戏言相吻合。这种不遵循写作构思的基本规律的学生不在少数。比如《不该发生的纠纷》这个题目,有学生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学生们在写作教学的实践中,却常常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下问题,导致写作教学的低效。

(一)缺乏兴趣

笔者曾组织教师对500名初中各年级学生进行了一次写作情况无记名问卷调查。在回答“每次听到要写作文了,你的反应是( )”这个问题时,选“抗拒,抵触”的占8.82%,“焦虑,畏惧”的占12.05%,“厌倦,无奈”的占8.31%;选“无所谓”的占18.63%,“有些压力,但能按要求完成”的占31.25%;选“愉悦”的占14.88%,选“激动,兴奋”的仅为6.71%,还有1.09%的学生弃权。由此可见,对写作活动持消极情绪的前三项学生接近三成,而对写作文持悦纳态度的仅为21.59%!这一调查与中小学生“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的戏言相吻合。在随后的归因分析中,37.5%的学生选择了“辛辛苦苦写出来的作文总得不到理想的分数和评价”。基于上述数据和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我们认为要想改善写作教学事倍功半的现状,增强学生对于写作活动的兴趣和热情是绕不过去的“瓶颈”。对此,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先生曾有妙喻:教师的“教”如同在高处往下倒水,学生的“学”恰似带着水杯装水,如果学生的杯盖子不打开,或者打开不够——即缺乏参与学习活动的意愿——那所装的水就不可能会多了,甚至可能“颗粒无收”。

在写作活动中,学生们常常因此导致种种不良的写作态度:一是应付敷衍,即每次写作文几乎都是在应付教师,不情愿也没办法为之,为了不得不完成的一项学习任务而交作业,没有明确的提升个人写作能力的意识,甚至为了凑足教师们要求的字数而无病呻吟,最严重的竟然会抄袭或套用他人的现成作文;二是缺乏互动,即只将写作文看成是个人的事情,写前不习惯与同学们就审题、立意、选材等方面相互启发,写后也不主动与他人交流关于本次写作活动的心得体会,造成“独学而无友”式的不利局面,缺少必要的读者意识;三是缺少反思,即每次写作活动只是草草地扫一眼教师给分就马上收起作文本,没能深入思考得分原因,也不肯在与同学和教师的交流中总结经验教训。

此外,由于缺乏兴趣,就不会积极按照教师们的要求丰富积累,通过大量阅读提升写作能力,写作水平自然总也不见提高,进而会导致恶性循环,逐渐形成对写作活动的疏离。

(二)积累不足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写一篇作文虽然只是要求几十分钟就完成的事,但为此所做的必要的准备却恰如“场上十分钟,场下十年功”的俗语所言的那样,需要事前充分的准备。正所谓“厚积薄发”。为写作活动而进行的积累一般应该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活积累,即写作者亲身经历的人、事、景、物等最直接的记忆,是写作者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接受到的关于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直接经验;二是阅读积累,即通过阅读各种纸质或电子书籍报刊、观看影视作品、听取他人报告谈话等渠道所获得的间接经验,包括人文主题、思想情感语言表达、修辞手法、篇章结构、中心选材等方方面面;三是思想积累,即在对所获得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反思基础上所获得的思想认识,并逐渐形成了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和“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四是写作积累,即作者在从小学至今的历次写作活动中逐渐习得的关于写作的知识,包括一次写作的程式、不同文体的写作常识和单项写作技法等知识和技能。

以上几方面的积累绝非一日之功,要靠作者有意识地日积月累。如果缺乏这种为写作而积累的意识和习惯,必然导致脑袋空空,缺乏经验。正如人们所言:“书到用时方恨少。”到了写作时,只好东拼西凑,搜肠刮肚般地胡编乱造,或者照着模糊的印象随意拼凑。

(三)审题不准

南辕北辙的故事警示我们,写作活动首先要考虑的是切合题意。“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情况就是由于审题不准所致。

审题不准一般有五种情况:

一是语感不强,抓不住要害。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如果在听说读写活动中缺乏语感的有意训练,就会缺乏快速审准题意的能力。比如《我与_________的较量》这个作文题,关键词是“较量”,意为通过比赛或战斗等方式分出双方高低、上下。要求写出“我”与“谁”竞赛或战斗?经过了几个回合?最终结果如何?较低层次的立意是与人的斗争,如实记录过程而已;较高水平的立意则应该是与自己某方面的弱点的缠斗,并从中悟出道理并迅速成长起来。

二是缺乏策略,审不清题意。审题有很多方法,能帮助写作者快速把握要旨,如比较法,将《我逐渐认识了他/她》与《我心目中的他/她》相比,不难发现前者重在认识写作对象的具体过程,后者则只需静态地展示对写作对象的印象即可。再如咬文嚼字法,如广东省2010年中考作文题《那天我捡到了快乐的钥匙》,“那天”表明回忆性叙事,“捡到”表明是无意中得到,“钥匙”前有“快乐”的定语表明是比喻义,这个题目隐含着先抑后扬的写作思路。当然,诸如此类的审题方法不胜枚举。如果缺乏训练,只能茫然不知所措。

三是态度马虎,摸不准方向。很多学生没能养成仔细审题的习惯和能力,又缺乏敏锐的语感,往往跟着感觉走,跑偏了方向而不自知。如广东省2010年中考作文题《那天我捡到了快乐的钥匙》,很多考生写自己捡到一串钥匙,学了一回雷锋,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失主的故事,令人啼笑皆非。再如写作《这事能全怪我吗》,不少考生写成了推卸自己责任的控诉书,全然没有发现题目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全”字——应当客观地承认自己的部分责任,也要分析其他不该有自己担负的责任。

四是程式错乱,先素材后“点题”。在对很多写作水平欠佳的学生的个别访谈中,我们发现他们每次写作文的思维程式存在问题——看到题目后,马上联想到一件事情,然后即刻动笔,等作文快写完时,才发觉不知道“为什么要写”——要表达怎样的中心,结果只能不明就里地“点题”。这种不遵循写作构思的基本规律的学生不在少数。

五是头绪过多,把不准主旨。一些学生想法太多,看到题目所萌生的想法都想在文中表达出来,结果造成了“一山二虎”式的中心不止一个的乱象。比如《不该发生的纠纷》这个题目,有学生在一篇考场作文中写了三件小事,表达了三种复杂的情感——对小菜贩占道经营的反感,对城管粗暴执法的厌恶,对城市“创文”活动中种种造假现象的抨击。这样因平均用力而导致主题杂乱,结果当然很悲惨。

(四)缺乏统筹

众所周知,建房子在动工之前就务必弄清楚房子的用途,进而设计好建造图纸,然后根据需要运来钢筋水泥、砖石涂料等等建材。写作文与此类似,务必在动笔之前就进行充分构思,最好列好写作提纲,确定好结构布局和详略分布。但很多学生的作文明显呈现出如下种种缺乏统筹的症状:

一是详略失当。明末清初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一篇文章恰似一个圆球,所有的材料都应当指向并围绕球心,否则球就会破损或不圆满。不仅材料的取舍要紧紧围绕表达中心的需要,而且跟中心关系密切的要详写,否则就应当略写或不写。但很多学生的作文却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写起来随心所欲,导致中心不突出,甚至不知写作意图为何。

二是文不对题。很多学生由于构思时考虑不周,匆匆动笔,结果行文过半才发现——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已经偏离题意了。尤其是考场作文,很多考生跟同学和老师交流过之后,才大惊失色地表示自己“跑题”了。如写作《双赢》,却写小组合作学习时应当多宽容;写作《常常见到他/她》,却回忆一位去世多年的邻居;写《最好的礼物》,却费尽周折描述一位转学几年的同桌。

三是缺少照应。俄国小说家契诃夫曾经颇有感触地说:“你如果在第一幕里边,写墙上挂着一把枪的话,那么你在后边一定要放枪,要不你这把枪就不必挂在这儿。”要使读者不至于对所写的细节感到突兀,在前文中必须有所伏笔或铺垫。这样才能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如果契诃夫的《变色龙》开头没有主人公“穿着新的军大衣”出场的交代,后文突然写他脱大衣、穿大衣,就会令人诧异。很多学生的作文就存在这样的漏洞而不自知。

四是内容残缺。该有的情节或内容如果没有,就会给读者留下行文残缺的印象。如板块式作文至少由三个板块组合而成,如果只写了两个板块,就会令人感到奇怪,不如不用;如采用书信体写作,就必须称呼、正文、结束语、署名和日期这五部分齐全,否则会让读者觉得不符合最起码的文体规范;写记叙文,正常情况下应当交代清楚起因、经过和结果;写议论文,一般应阐述“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三个问题。

五是不合事理。学生的写作一般有两种视角,一种是常规视角,即按照写作者的真实身份构思,写自己的见闻感受,这是绝大多数学生都习惯于采用的角度;另一种是异常视角,即以作者之外的人或物为叙述者,包括作者以外的其他人、其他动物、无生物和全知视角。无论哪种视角,都要求符合认知规律,否则会令人费解,甚至感到荒唐。如一考生以第一人称写《生活因磨难而美好》的半命题作文,回忆20年来自己从乡下孩子历经千辛万苦,逐步发家致富,让父母脱离困境,成为实现了人生价值的成功人士的故事。由于没有交代“我”是谁,文章因脱离实际而显得怪诞离奇,令人匪夷所思。再如一学生以一棵树的视角写作《教训》,竟然设计这棵树可以上天入地,四处走动,脱离了自然界树的属性,让读者觉得不可理喻。

(五)思想不妥

人的年龄有三种: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生理年龄即身体实际生长发育的年龄;心理年龄指一个人心理特征所表现出来的与社会成员的平均水平相对应的年龄;社会年龄指一个人的思想认识、思维水平、社会经验、学识修养等综合表现与社会成员的平均水平相对应的年龄。由于后两者的发展不足,学生作文常常在思想情感上有如下缺憾:(www.daowen.com)

一是肤浅。很多作文题目内涵丰富,往往有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之分,比如《最美的________》,不仅指视觉上的外形、色彩、比例等的外在美,还指人性的善良、宽容、尊重等内在美;《穿过乌云的阳光更美》不仅指自然景色,更应该象征不平凡的人生历程;《不同寻常的考试》不应只是考试座位的调整、考试地点的变换等表层含义,更应当指对于品德素质等方面的测试等等。但很多学生只能写出浅层的意思,从立意上就逊色不少。

二是幼稚。虽然已经是中学生了,但由于受到父母的过度保护、与真实的社会生活接触甚少、受不良的影视作品的蛊惑等原因,很多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小学阶段,所选取的素材孩子气十足,情节内容也颇似“儿戏”。如想办法让奶奶和妈妈这对积怨很深的“天敌”和好,竟然用棒棒糖作为重要道具,一个回合便让先前水火不容的婆媳冰释前嫌;因为妈妈做了自己最爱吃的菜,深受感动的自己竟然“一头扎进妈妈很温暖的怀抱,热泪盈眶地说‘妈妈,我爱你’”……

三是偏激。一些学生由于家庭条件极佳或极差,或者成长过程中不同寻常的际遇,思维方式异常偏激,所写的内容时常会让读者感到触目惊心。如写作《我真想________》时,有学生因为小区电梯里常常有人吸烟而想给吸烟者“脑后一棒”,或者“冲上去夺下他的烟掐灭掉”;有学生由于反感自己过人行横道时司机鸣喇叭,竟然故意站在路中央不动,还“感到心里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舒畅感”;还有的学生因为父母不停地要求自己节假日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居然纠结于是不是要“让他们永远不要出现在自己面前”……

四是消极。常言道:“人上一百,形形色色。”由于与众不同的特殊身世和经历,也有少数学生的作文中充满了负能量,折射出不恰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写作《聪明的我》一文,有学生得意洋洋地回忆自己给几个深夜撬开小店偷东西的社会青年“把风”,“机智”地骗过巡警的往事,还在文末问读者“你们觉得我是个聪明人吗”。再如在写作《20年后的我》一文时,有学生幻想自己已经成为百万富翁,于是开着豪车回母校炫富,当面质问当年一向看不起自己的班主任,还要让班主任在本地电视台当众向自己道歉。类似的写作内容令人不寒而栗,因为作者缺乏起码的是非观和正义感。

五是平庸。常言道:“文如其人。”意思是文章应当具备个性,像个人的颜容一样不会跟其他人混淆。但很多学生不能做到使作文带上自己的鲜明特点,选择的题材普普通通。如写妈妈给“我”做爱吃的饭菜,经常叮嘱“我”要注意人身安全,要与同学们友好相处,常常检查作业,总是送“我”上各种补习班……写老师或者在没课上的时候偷偷地到班级查看情况,利用课间时间跟学生谈话,耐心地教导做错题的学生……结果给人的印象平平淡淡,毫无特色。

六是假大空。有些学生缺乏亲身的生活经验,总喜欢跟着报纸电视上宣传的所谓“正能量”走,写的内容让人一看就经不起推敲。如结尾动不动就要“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努力”,或“学好本领投身到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滚滚洪流之中”。再如一学生写自己在得知同学在上学路上被不良少年抢走了自行车之后,马上义愤填膺地赶过去,发现五名少年竟然还在原地等着他们,于是像“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少侠那样与之搏斗,以一敌五竟然大获全胜,还能将他们全部“扭送公安机关”。结果不仅帮同学抢回了自行车,还在国旗下的讲话时受到了校长热情赞扬。离奇曲折的情节让人啼笑皆非。

(六)文体不清

每种文体都有自己的规范和特点,这是人们为了交流的方便而约定俗成的,如下表所示:

一些学生因为不熟悉而不遵守这些文体范式特点,往往就造成了“四不像”之类的作文。如议论性文章明明在于劝说读者相信自己的观点,列举事实只需要紧扣论点简要叙述即可,却大费周章地细致描述一个事例的来龙去脉;记叙性文章应当通过细腻具体的描述,让读者如临其境,却只是三言两语就概括了事件的经过;或者开篇围绕题目空发一大通议论,泛泛而谈,不着边际,轮到关键内容却一笔带过。结果让阅卷者觉得作者还没有达到入门的要求。

(七)卷面不佳

其实,一篇作文给读者的最初印象来自于卷面。心理学上的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如果卷面给评卷老师的第一印象不佳,往往会影响作文的最终得分,尤其是在时间紧、任务重、评判时间偏短的考场作文评卷时。

卷面不佳的表现有四种情况:一是字迹不清,由于书写潦草不规范、笔尖过细或过粗、字体过大或过小、字迹怪异等原因,再经过扫描,往往给阅卷教师带来阅读障碍;二是涂改过多,使用涂改液、修正纸、橡皮擦等工具试图修改,不料适得其反,导致卷面脏乱;三是错误偏多,即由于错别字、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给阅卷者不好的印象;四是分段不当,或者全文不分段,或者中间一段过长,或者在该分段的地方不分段,或者段落开头没有空格,导致卷面不规范;五是轻易放弃,即由于构思不成熟,写了几行之后决定重起炉灶,就将写好的几段圈起来,甚至打上叉叉,不顾忌卷面的不美观。

此外,还有种种缺憾,如题材陈旧,纯属被人写滥了的“大路货”,读来令人厌倦;词汇匮乏,语言干瘪枯燥,读来如同嚼蜡;缺少技法,文章没有技术含量,读来拙朴粗糙……总之,达不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本学段的基本要求。

一些学生因为不熟悉而不遵守这些文体范式特点,往往就造成了“四不像”之类的作文。如议论性文章明明在于劝说读者相信自己的观点,列举事实只需要紧扣论点简要叙述即可,却大费周章地细致描述一个事例的来龙去脉;记叙性文章应当通过细腻具体的描述,让读者如临其境,却只是三言两语就概括了事件的经过;或者开篇围绕题目空发一大通议论,泛泛而谈,不着边际,轮到关键内容却一笔带过。结果让阅卷者觉得作者还没有达到入门的要求。

(七)卷面不佳

其实,一篇作文给读者的最初印象来自于卷面。心理学上的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如果卷面给评卷老师的第一印象不佳,往往会影响作文的最终得分,尤其是在时间紧、任务重、评判时间偏短的考场作文评卷时。

卷面不佳的表现有四种情况:一是字迹不清,由于书写潦草不规范、笔尖过细或过粗、字体过大或过小、字迹怪异等原因,再经过扫描,往往给阅卷教师带来阅读障碍;二是涂改过多,使用涂改液、修正纸、橡皮擦等工具试图修改,不料适得其反,导致卷面脏乱;三是错误偏多,即由于错别字、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给阅卷者不好的印象;四是分段不当,或者全文不分段,或者中间一段过长,或者在该分段的地方不分段,或者段落开头没有空格,导致卷面不规范;五是轻易放弃,即由于构思不成熟,写了几行之后决定重起炉灶,就将写好的几段圈起来,甚至打上叉叉,不顾忌卷面的不美观。

此外,还有种种缺憾,如题材陈旧,纯属被人写滥了的“大路货”,读来令人厌倦;词汇匮乏,语言干瘪枯燥,读来如同嚼蜡;缺少技法,文章没有技术含量,读来拙朴粗糙……总之,达不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本学段的基本要求。

一些学生因为不熟悉而不遵守这些文体范式特点,往往就造成了“四不像”之类的作文。如议论性文章明明在于劝说读者相信自己的观点,列举事实只需要紧扣论点简要叙述即可,却大费周章地细致描述一个事例的来龙去脉;记叙性文章应当通过细腻具体的描述,让读者如临其境,却只是三言两语就概括了事件的经过;或者开篇围绕题目空发一大通议论,泛泛而谈,不着边际,轮到关键内容却一笔带过。结果让阅卷者觉得作者还没有达到入门的要求。

(七)卷面不佳

其实,一篇作文给读者的最初印象来自于卷面。心理学上的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如果卷面给评卷老师的第一印象不佳,往往会影响作文的最终得分,尤其是在时间紧、任务重、评判时间偏短的考场作文评卷时。

卷面不佳的表现有四种情况:一是字迹不清,由于书写潦草不规范、笔尖过细或过粗、字体过大或过小、字迹怪异等原因,再经过扫描,往往给阅卷教师带来阅读障碍;二是涂改过多,使用涂改液、修正纸、橡皮擦等工具试图修改,不料适得其反,导致卷面脏乱;三是错误偏多,即由于错别字、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给阅卷者不好的印象;四是分段不当,或者全文不分段,或者中间一段过长,或者在该分段的地方不分段,或者段落开头没有空格,导致卷面不规范;五是轻易放弃,即由于构思不成熟,写了几行之后决定重起炉灶,就将写好的几段圈起来,甚至打上叉叉,不顾忌卷面的不美观。

此外,还有种种缺憾,如题材陈旧,纯属被人写滥了的“大路货”,读来令人厌倦;词汇匮乏,语言干瘪枯燥,读来如同嚼蜡;缺少技法,文章没有技术含量,读来拙朴粗糙……总之,达不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本学段的基本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