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职场沟通术:提出请求的智慧

职场沟通术:提出请求的智慧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时对方不提供帮助,原因不在于问题本身,而是我们提出请求的方式出了问题。二者的区别在于,请求意味着对方有选择空间,选择接受请求或者不接受请求。既然我们在请求过程中将选择权交给了对方,那么在对方没有接受请求的情况下,我们也不应予以批评或指责。

职场沟通术:提出请求的智慧

基于上述分析,当我们提出一次请求时,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动作及心态准备。

1.评估对方是否具备提供帮助的能力与条件

对于所提出的请求中需要对方进行的动作,评估对方是否有能力提供帮助,并在合适的时机下提出请求,避免给对方造成不便。

2.找到对方提供帮助的驱动力并加以强化

如同前文所述,每个人在进行是否提供帮助这一行为决策的驱动力方面存在差异。结合双方的关系,可以选择不同的驱动因素并加以强化。

生活中为什么会撒娇的女生在很多情况下更容易获得一些男同胞的帮助?因为撒娇就是一个不断放大男同胞内心保护欲的行为,看对方楚楚可怜的样子,不提供帮助都不好意思;原本打算拒绝对方的请求,在对方撒娇之下却开始让步、妥协,到最后的接受。这就是一段活生生的驱动力强化过程。

每一种方法都有适用的对象,对一些男同胞而言,撒娇的行为不仅不能推动帮助的行为决策,而且更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比如我。同样,在职场这一个追求效率与结果的环境中,撒娇也不是获取帮助的有效方式,倘若在职场中面对一个不接受撒娇的领导时,采取这种方式,迎接你的可能是一顿批评。

基于驱动力的差异,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话术来进行驱动力的强化。比如要强化情感驱动,可以用如下方式。

“大家都说你在这方面经验丰富,所以特地来找你帮忙。”(传递认同)

“这个问题,我想了一整天都没想到解决办法,愁死我了,饭都吃不下了。”(表达焦虑)

“昨天和张三交流时,他向我推荐了你,说这个问题你肯定有办法解决。”(介绍关系链)

“如果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实在是太感谢了。”(表示感谢)

当要强化利益驱动时,首先要找到对方提供帮助这个行为能够带来哪些利益,才能在表达时对行为的效果加以强化。比如以下表达方式

“这个问题要是不能及时解决,领导对我们部门的绩效评分估计要打折了。”(集体利益)

“等这个问题解决了,我请你吃饭。”(提供利益)

“领导不是安排你作为下一批新入职员工的学习教练嘛,你就当作提前练习下如何进行新人培训,这样以后就能更好地给他人提供辅导了。”(能力提升利益)

在驱动力强化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继续对需求动作进行描述,比如要求的难度低、耗费的时间短等行为预期描述,这样能够进一步推动对方帮助行为的决策。

3.礼貌提问,传递尊重

无论请求的对象是谁,在提出请求时都应该传递尊重之意。特别是在双方没有关系基础的情况下,对方对你的帮助请求处于可帮可不帮的状态,此时你的请求礼仪如何、是否传递出你的尊重之意等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有时对方不提供帮助,原因不在于问题本身,而是我们提出请求的方式出了问题。

做职业发展咨询辅导过程中,我们在网上发布了不少关于求职技能及问题分析的相关文章,很多求职小伙伴会私信咨询我们一些问题。因为数量较多,我们只能选择一些问题进行回答,而此时提问的问题是否完整、言语礼仪是否令人愉悦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对比一下两个同学的提问方式。

同学1:

老师您好,在知乎看到您的offer选择的问题的回答,感觉十分有道理。现在我也面临这一难题,希望您能给个意见和建议。在此多谢您了。

现在手里的offer有三个,比较纠结。(www.daowen.com)

1.软件开发14.5*15优势:世界500强企业,活少加班少,福利很多,培训体系完整。缺点:芯片公司不好转互联网,钱给得不多,加薪慢。

2.人工智能20*14优势:教育独角兽”,发展势头很猛,比较有钱。缺点:加班较多,公司规模小。

3.物联网安全18*13优势:世界500强企业,好像给户口。缺点:干的不是互联网工作,公司名声不好。

希望得到您的建议,在此多谢您了。

同学2:

简历我没写过,要怎么写?能帮我写一份简历吗?最好两天内写好。

毫无疑问,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我回复了第一个同学的提问,第二个问题则被暂时搁置了。我也同样相信换做其他人,在二选一的情况下,一定会选择回答第一个问题。

4.接受被拒绝的可能

当我们提出一个要求时,要做好被拒绝的准备。对方可能不愿意帮你,也可能这会儿没空帮你,甚至可能就是因为当下心情不好而拒绝你的请求。这些情况的发生,都是正常的。

你提出的是一个请求,而非要求或命令。二者的区别在于,请求意味着对方有选择空间,选择接受请求或者不接受请求。而要求则限制了对方的选择空间,他只能服从或者反抗。

请求是希望对方给我们遇到的问题提供帮助,而要求则是意图通过改变他人的行为来实现自身目的过程。两种方式所传递的信息截然不同,也会给信息接收者带来截然不同的感受。既然我们在请求过程中将选择权交给了对方,那么在对方没有接受请求的情况下,我们也不应予以批评或指责。对于对方说“不”的原因,我们应予以理解,尊重对方的选择权。

是否对于被拒绝的情况有所准备,直接影响当请求被拒绝时我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假设某天你公司开展了一场营销活动,为了传播活动信息,要求每个员工把活动的推文发到朋友圈,并找五个非公司同事的好友转发,于是你找到了一个朋友展开交流。

你:“我们公司最近在做一场活动,要求找几个朋友转发下活动的推文。你帮我转发一下呗。”

对方面露难色:“我朋友圈中的好友都不是你们公司的目标客户人群,转发了也没什么意义吧。要不你找找其他人。”

你:“亏我跟你这么熟,连这点小忙都不帮。算了,算了,我找别人去。”

最后一句话你未必会说出来,但是你心里面可能会产生这样的感受。而当你产生这种感受时,这个行为已经从“请求”变成“要求”“命令”。同样站在对方的角度,会产生你并不友善的感受,自然对双方关系的建立与加深没有帮助。

一旦认同每一个请求都有被拒绝的可能性时,真正遇到他人的拒绝时,我们能够坦然得多,并且能将双方关系维持下去甚至加以强化,比如下面的应对方式。

你:“我们公司最近在做一场活动,要求找几个朋友转发下活动的推文。你帮我转发一下呗。”

对方面露难色:“我朋友圈中的好友都不是你们公司的目标客户人群,转发了也没什么意义吧。要不你找找其他人。”

你:“这样啊,没有关系,确实不是目标人群的话发了也没什么意义。我再找找其他人吧,谢谢哈!”

如果对方的拒绝是一件必然发生的事情,为什么我们不能用坦然的方式接受和应对呢?第二种方式的应答在接受被拒绝的同时也给了对方台阶下,对于双方的关系建立是有帮助的。当你下次提出帮助的请求时,不排除他会因为上次没有帮你的原因而接受你这次的请求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