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三国演义》,看到诸葛亮舌战群儒,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得江东众多辩士哑口无言,最终结成孙刘联盟,共抗曹操,我不禁心向往之。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我对沟通能力的评判标准是一个人是否“健谈”“有气势”“能否带动氛围”“随便一个话题都能聊很长时间”,并以“能多说”为沟通能力的学习方向。
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的积累,我逐渐意识到“能多说”与“沟通能力强”并没有必然联系。话不在多而在精,沟通的目标指向问题的解决与双方信任关系的建立。倘若这两个目标无法达成其一,再多的语言表达也只是无用功,甚至对目标达成起到负面作用。
除了表达内容本身,在信任关系的建立过程中,“情”更重要。一段对话中,对方会根据你的专注度、投入的情感、传递的信息等内容,形成对你的综合态度评价,进而建立信任关系。
倾听正是沟通过程中情感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作为一个表达者,对方对我们表达内容给予什么样的反馈,会直接影响我们表达的意愿。比如当你感觉对方心不在焉时,会自然产生“算了,反正你也没兴趣听,那我就不讲了”的想法,所以心理咨询师最基本的工作就是倾听咨询者描述的话语,进而通过引导,进行深度的信息挖掘与分析。
倾听是一项必须具备的沟通技能,同样也是一项重要的沟通方式。有一个关于表达与倾听的段子:
“为什么人只有一张嘴,却有两只耳朵?”
“因为上帝告诉我们要多听少说。”
这个段子给予的解释当然是牵强附会,但“多听少说”这个观点不无道理。有时,倾听确实比表达更重要。
很多时候,我们会忽略对倾听能力的练习,是因为我们把“倾听”与“听”当成一件事情,但这两者的差别巨大。“听”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我们听见对方在说话、听到电话里头传来的语音信息,这是人对声音的一种生理反应。而倾听是将声音转化成你的理解行为。我们需要对声音中所传递的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对方表达的是什么、在对方表达过程中及结束后可以给予什么样的反馈等。这些都是在倾听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倾听不代表沉默,对方表达的过程中,你一言不发,反而会陷入冷场,造成尴尬。倾听也不是抑制表达,而是在对方发表有效意见时,我们应该表现出的沟通态度。其中包含了对对方个人的尊重、对其继续表达的支持、对其表达内容的理解等要求,在对方的表达结束后可以再进行自身的内容陈述。
倾听,其实是一种换位思考方式下的必然结果。我们去观察身边那些善于倾听的人,会发现,他们都是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人。而一个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的方式进行思考的人,往往很难做到高质量的倾听,因为他压抑不住内心表达的欲望。(www.daowen.com)
“我想说”“我有很多观点想要表达”“我有不一样的意见”等想法喷涌而出时,克制我们的表达行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职场沟通中,表达指向解决方案的输出,而倾听则指向情绪感受的交流。当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方式时,我们对解决方案的输出给予更大的重视与更高的优先级,而忽略双方情绪感受上的交流与互动。
用换位思考的角度去看待沟通行为时,我们首先想到的问题是——在这次沟通中对方希望我给予什么反馈。人们每一次发起的主动沟通都抱有预期,可能是希望获得肯定,可能是情绪得以宣泄,也可能是疑惑得到指导。
基于对方预期结果的不同而给予不同的应答方式,这样才能在一次沟通结束后,使对方得到良好的沟通体验。
有件事情我始终印象深刻。一次我太太下班回到家,跟我讲起了一天工作下来的事情。她讲了一段内容后,我突然感觉有件事情可能有更好的处理方式,于是打断了她的描述:“你这种处理是不对的,你应该……”两人针对这个问题开始了一段拉锯战式的讨论,进而演化成争论,最终结果自然是谁也说服不了谁。
本来无休止的讨论,最后在我太太的一句话中结束了:“你知道吗?我跟你讲这些事情只是因为一天工作下来事情这么多,已经挺累的了。和你说说,能让我放松放松,不是在征求你的意见。你刚讲的那些,我都懂,也都理解。但如果你换个时间再讨论这些事情,我会更容易接受,也就不会有刚才的争论。”
我平常自诩在沟通上的表现还是不错的,但自此以后,我深刻意识到其实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及至今日,我依然认为我的沟通水平还需要多加学习和改进。在文章中,要写清一段技巧、方法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在工作、生活的处处场景中要加以应用则是更高层次的挑战。
上述场景中,如果是另一个人讲述同样内容,我未必予以反驳。但因为讲这段内容的人是我太太,彼此关系太亲密,反而会变得不在意,最终这种不在意就变成我想到什么就想表达什么。
在亲密的人面前,我们习惯放飞自我,用让自己舒服的方式来表达。这也是沟通中,我们容易进入的误区。
正因为工作、生活中处处存在这样的小误区,我们才需要重新去审视如何倾听这件事情,让倾听成为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