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很重要,思维模式决定了表达方式,但我们应该如何塑造自己的思维模式呢?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首先要知道思维模式是如何形成的。
中国的教育体制经常被拿出来,和欧美国家的教育制度进行对比。大体上,人们的印象是欧美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学生,思维更为活跃,更具创造力和想象力,而国内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学生更为循规蹈矩些,遵守规则,服从命令。
我无意去评价国内外教育制度的差别,因为我本身也没有接受过国外的教育,对国外的教育知之甚少,而且即使制度间存在差别,两者也是各有利弊的。但不同的教育方式,对人思维模式的形成有极大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一件事情。
创造力与想象力更多源自我们的发散性思维,这种思维的形成与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常被约束与纠正有关。中国几千年来倡导的儒家文化始终在强调规矩,“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是我们一直以来接受的观念。它制定了一个规则与思考框架,让我们的思维在这个框架内活动。比如我们上学时的考试都是客观题,有着标准的答案和解法,当你的回答与标准答案不一致时,老师会给你打个叉,然后写个“0分”。这种练习的次数多了,我们就会习惯于用标准答案的思路来解题,形成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的观念。
应试教育体制下,将所有学生的思维统一成一种,在考试中更加容易接近标准答案,获得高分。但这种教育方式的弊端在于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所以今天社会越来越提倡素质教育的理念。之所以在大多数的评价中,欧美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其思维更为活跃,与他们接受的教育方式有关。比如欧美国家更多地让学生去做主观题,没有标准答案,但要求学生能够自圆其说。这种环境更有利于学生进行独立的判断和思考,随之形成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更多元化的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的形成,源于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带给我们的做事方法与习惯。它并不来自一朝一夕的练习,而是在日积月累的行为习惯中潜移默化形成的一种思考方式。
要塑造我们的结构化思维,首先要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先养成结构化处理各种事项的习惯。(www.daowen.com)
比如可以在每天开始工作前,在一张A4纸上写下你今天所有的待办事项,并对事项进行分类整理,制订一天的工作计划,这不仅能提高一天的工作效率,更能通过对工作不断的梳理形成结构化思维。
之前,我经常找公司前台拿打印过的废弃A4纸张,利用空白的纸背面梳理工作事项,并制订当日计划。当把梳理每天工作的A4纸用凤尾夹夹在一起时,会产生一种特别的成就感,对于我来说,A4纸和凤尾夹可以说是最好的工作工具了。
又比如当你在阅读一本书时,边阅读边整理这本书的思维导图,这样不仅能帮助你更好地厘清一本书的内容,巩固知识,加深记忆,还能帮助你在需要的时候能快速回忆起这本书的要点。绝大多数人看完一本书后,只会在当下短时间内保留对书本内容的记忆,要让阅读更有价值,就要将知识转化成技能或者思维,只有这样,才能说明你真正理解了这本书的内容。
画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梳理知识框架、建立结构的过程。我们可以借助一些软件来帮助建立结构,比如百度脑图、Xmind等,都是很好的思维导图工具。
诸如这样的习惯,隐藏在日常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前面提到的每天工作开始前先整理当日工作事项、阅读书籍的过程中整理思维导图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写日记对当天的工作、生活进行总结,定期整理工作文件资料进行办公管理,开始一段旅行前制订行程、安排攻略等方式进行结构思维的练习。这些都是对我们的职业成长有利的行为方式。
行动永远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就像曾经有人告诉我,赚钱是一件顺带的事情,始终盯着钱的人往往是赚不到钱的。同样,对于逻辑思维能力的改善和提升,我们没必要盯着这个目标去想怎样提升,从小事入手,养成习惯。随着习惯的累积,当有一天你回头看的时候,会发现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你已经建立起了逻辑思维模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