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华与中国的历史诠释及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再读

中华与中国的历史诠释及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再读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说,费老上述建立在田野基础上的村落调研个案,体现了20世纪30—40年代英国流行的功能主义在中国基层社会的全面、完美的实践的话,1989年他在香港中文大学演讲并发表在《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上的《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文,则是他晚年的一个重大学术异动!该文从历史过程的视野,宏观建构了中国这块土地上古代多元族群文化的一体化进程,即“中华”多元族群文化伴随“中国”历代国家发展的混杂、融合与趋同进程。

吴春明

费孝通(1910—2005)先生,江苏吴江人,是我国著名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费老毕生的主要学术贡献是,运用他在英国接受的功能主义视角,观察、研究中国基层社会的生存与生活模式。1936—1938年,他在英国伦敦大学经济学院人类学系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为《开弦弓:一个中国农村的经济生活》(Peasant Life in China,London:Routledge,1939),合并《重访江村》《三访江村》,1986年以《江村经济》出版。《江村经济》通过对苏南吴县开弦弓村的调查,阐明中国农村在特定地理环境背景下,农民的生产、分配、交易、消费等“生存”模式即“意欲满足的需要”以及这些形式赖以“运转”的“制度”[1]关系,是他的导师功能主义大师马凌诺夫斯基(B.K.Malinowski)典型的“需要理论”在中国的学术实践。1938年,他调查云南禄丰并于1940年出版的《禄村农田》,可以看成江村实践的延续。之后,他先后于1947年出版的《生育制度》和1948年出版的《乡土中国》,主要着眼于中国基层社会的“生活”模式,尤其是《乡土中国》揭示的中国基层社会以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衡量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同心圆式”的“差序格局”,恰好体现了英国功能主义的另一学术大师拉德克利夫-布朗(A.Radcliffe-Brown)“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特点。(www.daowen.com)

如果说,费老上述建立在田野基础上的村落调研个案,体现了20世纪30—40年代英国流行的功能主义在中国基层社会的全面、完美的实践的话,1989年他在香港中文大学演讲并发表在《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上的《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以下行文简称《多元一体》)一文,则是他晚年的一个重大学术异动!该文从历史过程的视野,宏观建构了中国这块土地上古代多元族群文化的一体化进程,即“中华”多元族群文化伴随“中国”历代国家发展的混杂、融合与趋同进程。历史过程与宏观全局的视野,以及考古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多学科资料与成果的整合,是该文最大特点。从现实回望历史,“多元一体”为费老毕生的学术史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