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司法笔录训练中,直接法的艺术技巧可供训练参考

司法笔录训练中,直接法的艺术技巧可供训练参考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说话”虽然是比较随意的一种口语表意形态,但对技巧方术的讲究,也是不可不追求的。从“说”的角度,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艺术技巧可供训练参考。无须多言,这种看似无技巧的“随意”艺术,却是人类说话中“说”的最普遍、最基础的技艺。“随意”式的技巧,够不上严格意义上的技巧技能,但它确实是“说”者应持的一种基本方术。(四)直接法这是一种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说”的方法,也就是

“说话”虽然是比较随意的一种口语表意形态,但对技巧方术的讲究,也是不可不追求的。因为它作为内容的外在形式,对说话的目的有非常重要的制约作用。据传,在古希伯来,有两位法学院的学生为一个问题争执不下,于是他们去找无所不能的拉比作评判,请看他们三位的谈话:

“尊敬的拉比”,一个学生问,“在学习法典时能吸烟吗?”拉比很生气地说:“不行!”另一个学生走近拉比说:“他说得不对,是这样,高贵的拉比,当人们吸烟时,他能同时学习法典吗?”拉比高兴地说:“当然!当然可以!”

第二个学生仅仅调换了话语的次序,便轻易取得了拉比的认同和赞许,可见“说话”对技巧的依赖性是很强的。

“说话”是由“说”与“听”构成的,说者既可以是表述者,也可以是应答者,既可是主导者,也可是从属者,因此,追求“说”的艺术、讲究“说”的技巧,便显得很必要亦很重要。从“说”的角度,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艺术技巧可供训练参考。

(一)随意法

运用这种技巧说话,一般多属聊天性质的随意适性的漫谈。它以营造气氛、加固感情为目的,并不专意于信息交流;它一般没有时空的限制,也不大受话题的制约,只求适性随意。春节家人团聚,天南海北,古今中外,传闻趣事,无所不说,无所不谈;老友新朋,邂逅于大街小巷,别后情怀,沧桑人世,工作科研无不涉及;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路上碰面,嘘寒问暖,天灾人祸,长话短说,短话长谈。无须多言,这种看似无技巧的“随意”艺术,却是人类说话中“说”的最普遍、最基础的技艺。这种技巧的运用,能使人们之间多添一份温馨、减少一些戒备。在中华民族传统交往活动中,人们总是把“随意”式的“说话”,当作表意传情中的一大乐事。

“随意”式的技巧,够不上严格意义上的技巧技能,但它确实是“说”者应持的一种基本方术。这种技巧的核心要素就是适应性,不受说话目的性的强制,甚或本无明确的“目的”。因此,运用这种技艺要注意其适用的场合与范围。

(二)应答法

这是一种随口诘难性的回答式的“说话”技巧。这种方式话语组织灵活,应答随口而出,它常常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品质、文化素养和反应的敏钝。我国古代常常以某人应答的技巧作为评判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聪慧程度。例如刘义庆在《世说新语·言语篇》中记述的一件事: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孔君平利用谐音,风趣地说了一句“杨”家果子,而九岁小儿应声答对的机敏聪慧,更令人叫绝。

我们汉民族是忌讳别人直呼自己父母祖辈的名号的,古人尤甚之。大文论家陆机就曾遇到有人戏谑呼其祖、父之名的难堪事,请看他是如何应答的:

卢志与众坐问陆士衡:“陆逊、陆抗,是君何物?”答曰:“如卿于卢毓、卢霆。”士龙失色。既出户,兄谓曰:“何至如此,容彼不相知也。”士衡正色曰:“我父祖名播海内,宁有不知?鬼子敢尔!”

陆机(士衡)的祖父是陆逊,父亲为陆抗;卢志的祖父名卢毓,父名卢霆。卢志当众直呼陆机祖父与父亲名号,这是极为失礼也是陆机不能容忍之事,因此,陆机就作了针锋相对的应答,有力地回击了卢志的无礼。陆机的应答实则是用婉曲形式表达了直对的内容。《现代人报》载有一段赵朴初应答式说话的事例,现转摘于此,以供学习:

在一次演讲结束后,一位女大学生站起来对赵大师说:“你们佛家主张不结婚、不生育,照这样下去,人类岂不走向灭绝了吗?”赵朴初主席微笑地对她说:“请问小姐,你想不想出家?”那位女学生慌忙回答说自己根本“不打算出家”。这时,赵大师接口就说:“这么说,不是至少还有一个人肩负着繁衍人类后代的伟大使命吗?你怎么能说人类会走向灭绝呢?”

佛教协会主席的回答机智巧妙,反诘句简洁明快,一语中的。对姑娘的问话,一般人会演绎成大段的说理或其他论述方式作答,然而赵朴初大师采取机巧的应答式,既回答了诘问,又缓和了气氛。由此可见,应答法需要答者的机智聪慧,随机应变。

(三)委婉法

这种“说话”技巧常常用于政治外交、商贸等重大会谈前后的非正式谈话场合中,它一般不受时间、空间的严格限制,也无事先策划规定的目的用意,说话的各方都处在一种轻松率意的状态,当然也不排除看似不经意而实则暗含用意的话锋。委婉式技巧以含蓄幽默为其内质。

法国总统密特朗与总理巴拉迪尔是政坛上的老对手。当巴拉迪尔还是财政部长时,一次在出席首脑会议后返回巴黎的飞机上,密特朗邀请巴拉迪尔坐到他对面的座位上,总统低头用餐,巴拉迪尔埋头看书。密特朗有些不耐烦,便开口问巴拉迪尔:“你看到什么地方啦?”“国王的晚餐,总统先生。”

总统的部长冷冰生硬地回敬了总统一句,密特朗讨了个没趣。冤家本来就路窄,而不知趣的总统还把那不乐意与他共处的“对手”叫到面前,巴拉迪尔只好以看书作挡箭牌,避免与总统交谈,但是,耐不住寂寞沉不住气的总统似乎想“逗”一下他的财政部长,没想到下属给他嘴里塞了一颗软钉子。巴拉迪尔的答话中,尊敬中透着不敬,庄重中含着谐谑,委婉方法运用极有分寸。(www.daowen.com)

毛泽东是政治家,也是运用委婉式谈话技巧的高手。1965年7月26日,他在接见回归祖国的李宗仁夫妇及其机要秘书程思远先生时,劈头第一句话便是:“哈哈!德邻先生,你上当了!”李宗仁不禁一怔。“蒋介石骂我们做‘匪’,你这次回来,岂不误上贼船了吗?”听完此话,李宗仁先生才释然。

毛泽东这种幽默的委婉式说话技巧,一下子就把两位曾经对立若干年的政治家见面时的尴尬局面变得和谐自然了,李宗仁夫妇的拘束之感也一扫而光。

委婉法还有随着语境变化而灵活调换说话角度与内容的特点。这种随机应变的“说话”,常常能起到沟通感情、融洽气氛甚至缓冲矛盾的作用。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苏联。他在苏联某机场候机,准备前往另一个城市访问参观。然而,在即将起飞时,飞机的一个引擎突然发动不起来。在场的勃列日涅夫又急又恼,为了挽回外交礼仪的损失,他指着民航部长,问尼克松:“我们应该怎样处分他?”尼克松随机应答:“提升他,因为在地面发生故障总比空中好。”

言语灵活幽默,缓解了勃列日涅夫的心理压力,使紧张的气氛立刻轻松起来。

(四)直接法

这是一种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说”的方法,也就是鬼谷子指出的与“勇者言,依于敢”的技巧。这种技法主要针对那些容易冲动而又缺乏心计的对象。这类人喜欢简捷明快、直截了当,说话伊始便切入正题。绕弯暗示、含蓄委婉,是这类说话技法的大忌。譬如,有两个罪犯打架,管教干部将他们喝开息架以后,立即找两人谈话,了解事情的起因,分清是非,平息了纠纷。在双方余怒未消之际,采用这种直奔主题的方法进行谈话,极具实际意义:一方面避免事态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便于解决矛盾。因为罪犯在这时,心理防线已完全拆除,内心活动全部外显,管教人员极易抓住矛盾的焦点,这样,解决矛盾也就不难了。如果对这类人或罪犯采用与直接法相反的技巧,那无异于隔靴搔痒,倒会使他们显出更大的不耐烦而更加冲动起来,反而会将矛盾激化或使矛盾缠结难解。电视连续剧《篱笆·女人·狗》中,葛铜锁与其妻关系不好,其中原因之一是性格上的差异,而性格差异就表现在说话方式的不同。葛铜锁喜欢直来直去,枣花不敢也不能对铜锁“直言”;而铜锁与狗剩媳妇情意深笃,确实该归功于狗剩媳妇的快人快语,她对铜锁说话采用的是“直接式”,一点儿含藏都没有。可见,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说”的技巧,并非小事,普通人是这样,对特殊的人——罪犯更是这样。

(五)暗示法

这种技法不同于“委婉法”,虽然也有迂回曲折的成分在,但它的质的特点是以弦外之音或绵里藏针的方式进行“说话”的。暗示法常常采用双关、谐音等修辞手段完成,例如有一则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曾“妙讽”“不知羞”的故事,请看其中“暗示法”的绝妙运用:

宋朝时,有个人自以为能吟诗作赋,所以目中无人。后来听人说,欧阳修诗才超人,他不服。为了一决高低,他背上包袱去访欧阳修。途中,他见路边有一棵很大的死树,便诗兴大发,对树作诗两句:“门前一古树,两股大丫枝。”两句出口来,一时递不上后两句对词。恰巧欧阳修走来,就替他续了两句:“春至苔为叶,冬来雪是花。”“诗人”不认识欧阳修,回头傲慢地说:“想不到你也会作诗?你认识欧阳修吗?”欧阳修摇了摇头。那人又猜测说:“你一定是去找欧阳修的。”欧阳修点点头。于是他俩一同上路。两人同渡河时,“诗人”在船舱内又作起诗来:“两人同登舟,去访欧阳修。”欧阳修又帮他续了两句:“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羞)。”

欧阳修借助“修”与“羞”同音,暗示了“诗人”毫无自知之明的狂妄不惭。在对罪犯管教中,面对那些自尊心很强的罪犯,管教人员也常常使用这一技法。

有一个罪犯,进劳改队一年,劳动、改造各方面表现都较好,但他沉默寡言,思想负担极重,管教干部几次找他谈话,均未能找到开启他心灵的钥匙。一次,一位管教干部尝试用“暗示法”与他进行谈话,他说:“真快,已经到了秋天了。我记得你是立春前一天进来的,对吗?这就是说你在这里已经度过了春、夏、秋三个季节了。秋天可是个收获的季节啊!”管教干部利用“秋天”收获的自然规律,暗示这个罪犯:你来的日子不短了,该有个明朗的表态——说出心里话,卸下思想包袱了。经他这么耐心的启发、暗示,这个罪犯果然说出了同监犯威胁自己的事实。

暗示法还包括一个变异的方法,即软中带硬、绵里藏针法,讯问谈话多采用这种技法。我们举一个电冰箱爆炸事例,用以充实论点:

2003年7月的一份《扬子晚报》刊登消息:南京某居民一台某品牌的立式单门电冰箱爆炸。生产电冰箱的厂家专门组织力量进行调查,调查人员与用户谈话时,发现用户对冰箱爆炸的任何情况都不愿意说,只要求赔偿一台与原型号不同的冰箱。后经日本专家检查,发现冰箱虽然爆炸,但其压缩机仍在正常工作,制冷系统也都完好无损,于是确认爆炸与冰箱本身的质量无关,用户的要求显然属于无理。但是,厂家为了搞清这次爆炸的原因,愿意满足该用户的要求。然而,在此后的几次调查中,用户依然守口如瓶,不说爆炸详情。出于无奈,厂家的调查人员使用软中带硬的“暗示法”,他说:“这次爆炸肯定不在于电冰箱的质量,真正原因是什么,我们一定要查清。我们准备请轻工部派员帮助进行技术鉴定,如果到时查出是属于使用不当引起的爆炸,一切经济损失及法律上和道义上的责任,都应由用户自己来承担。”听了这种暗示性话语,该用户不得不承认,这次爆炸是由于自己在冰箱里存放了易爆物品丁烷气瓶而引起的。

(六)转换法

它指采用转换话题或角度的一种“说”的技巧。这种方法常常在双方针锋相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时使用。

有个罪犯入狱以来,各方面表现一直较好,正当管教干部考虑给他减刑,申报表即将讨论上报时,他却偷偷与几个罪犯利用春节放假期间,在狱中喝酒。事发后,他连连检讨,认罪服罚,却拒不交代酒从何而来。几次谈话,一到这个话题,就僵住了。此时,管教干部没有强攻,而是采用转换话题法,与他说起各种酒的性能、酒精含量、产地等,由市场上酒的行情很自然地引到了原来的话题上,罪犯顺口就说出了他们那次喝的酒的来源。

转换法的运用,要防止话题转换时,离题过远或切题过近的两种弊端,同时,在由新话题向原话题转换时,要自然顺畅,不可勉强,以免造成“硬伤”,难以弥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