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化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4个主要内容

化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4个主要内容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点燃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而献身、奋斗的精神火炬。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2.在化学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从研究物质的微观组成到宏观物质性质的讨论蕴涵了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点。

化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4个主要内容

1.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点燃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而献身、奋斗的精神火炬。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是结合祖国历史与今天的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5000多年光辉灿烂的历史,在化学上也有巨大的成就。比如,在讲燃烧时,我介绍北京周口店人类古遗址中发现的厚达两米的木材燃烧之后形成的炭灰层;讲化学变化、化合与分解反应时,介绍我国古代炼丹术的创造发明,证明我国对有关汞的性质、硫和汞化合时的比例等有价值的化学变化规律的认识比阿拉伯炼丹家早了500年。在新中国化学化工取得的辉煌成就中也有许多可以作为爱国主义的生动教材。如在蛋白质教学时,讲述1965年我国首先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探索生命起源方面迈出可喜一步,在全世界引起轰动。在石油一节教学中,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前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下“洋油”充斥市场的辛酸过去和在党的领导下开发大庆油田,继而开发胜利、大港、渤海湾等大油田,使石油产量跃居世界前列的豪迈历程,无形之中给学生很实际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是结合著名人物的爱国事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讲解制碱工业中,介绍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的事迹。在英国某公司垄断国际市场,对外封锁技术,企图将中国制碱工业扼杀于摇篮之中时,他怀着报国决心,于1921年漂洋过海,返回祖国,日夜奋战在工厂,终于于1926年在塘沽碱厂生产出纯度为99%的洁白纯碱。其产品畅销日本及东南亚各国,荣获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此后,又精心实验,刻苦钻研,提出了先进的“侯氏制碱法”,这一成就震惊世界,令全世界刮目相看。

三是注意与生产实践结合。

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工厂实地参观学习,使学生学习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亲自体验到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对工厂实地的参观学习,使学生不仅看到科学知识的力量也感到祖国今天的强大。还可带领学生到一些合资企业参观,使他们感受到改革开放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巨大的活力。

2.在化学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从研究物质的微观组成到宏观物质性质的讨论蕴涵了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点。

(1)关于“世界的物质性”观点

列宁认识论的高度阐明了“物质是世界一切的本原”,宏观上由元素组成的物质在微观上又是由原子、分子、离子和电子等更小的微粒组成。尽管这些微粒我们用肉眼是看不见的,但科学已证明了它们是真实的,是客观存在的。如已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了苯分子和硅原子的图像。化学反应中沉淀、气体、颜色等现象的形成过程就是组成物质的微粒发生分子断裂和原子重排而形成的新物质。事实证明是客观奇妙的化学反应形成了我们这个多彩的世界。

(2)关于“事物变化的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根本方向,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如此精辟的论断其实在大量的化学反应中均能得到证明,由于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内因)决定了其能与氧气、氯气、硫发生化学反应。但由于后者的氧化性不同(外因)决定了在化学反应后生成不同的产物。还有催化剂的加入只是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等等都能有力的阐述内因与外因间的关系。这也正如我们在教学中所强调的化学方程式是化学现象的书面描写,是客观实事的表征,而不是凭空想象,随意臆造的。只有铁将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的现象,而没有铜将铁从硫酸铁中置换的假象。

(3)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系的。每一个具体事物内部不但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一般认为,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的熔沸点,一般都随式量的增大而升高。但在VA和VIA和VIIA的氢化物中,由于氨、水、氟化氢中氢键的存在使得这三种物质的熔沸点分别高于同主族式量较大的磷化氢、硫化氢和氯化氢。卤素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变化是有规律的,氟又是特殊的。只有氟没有含氧酸,只有氢氟酸是弱酸,以及在所有卤化银中只有氟化银易溶;在所有的卤化钙中只有氟化钙难溶。学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既要理解元素的性质随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发生周期性变化,又要牢记其中的特殊性,学规律又学差异。这不仅有利于解决学生在学习化学概念时所造成的“困惑”,更有利于在逐步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一定的化学思想。

(4)关于“量变到质变”的观点

“任何物质的量和质是不可分的,任何质总具有一定的量,任何量总属于一定的质,物质的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引起质变,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比如说元素周期表就是量变引起质变的佐证:不同的核电荷数决定了不同的元素,而不同的元素又形成了不同的物质。即使是由相同的元素组成的物质,但由于原子数目的不等又会形成不同的物质。

在教学中从化学的角度分析哲学原理,将有利于学生形成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提高认识和科学创新能力。(www.daowen.com)

3.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美育

化学教学中进行美育必须以融合、渗透为准绳,发掘化学教学中的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

(1)化学自然美

自然美主要在形式上,化学物质的质料给予审美感官以快感。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结构对称、光彩夺目的金刚石、胆矾、石英等给予学生以强烈的视觉享受与刺激。整齐的分子结构,如甲烷分子、白磷分子的正四面体结构,螺旋状的DNA结构模型,均衡的环状结构的苯分子等皆给人以美的享受。

(2)化学实验美。

其美来源于学生对物质的性能变化规则的了解和掌握,并与学生学习生活的不同方面和不同因素发生了密切关系,化学实验凝结着人类的能动创造性。如观察钠与水反应的现象,鲜明准确的实验现象调动了学生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的综合活动,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唤起了他们的记忆,激起他们活跃的想象和理解活动,达到精神亢奋状态,不自觉进入某种境界。化学实验过程中,仪器装置的均衡对称、整洁美观。整套实验的组合,比例恰当和谐统一、整齐一律,无不体现出形式美。实验操作规范、程序合理、动作熟练,体现出对美和真的追求,实验装置图的精细求真,清晰、鲜明的线条,专门的符号,合理的示意以及各种仪器之间的正确联系,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理解。

(3)化学学科美

化学概念、公式、符号、理论、结构以其简单、对称、和谐、统一和新奇构成化学学科美的独特内容和形式。化学用语是一种从最佳抽象形式表现感性的形式美。某些元素符号代表了发现者的理想、情操,使元素符号成为美的感性形象。如居里夫妇以钋、镭元素符号怀念自己的祖国——波兰。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等以整洁、对称统一的形式美出现。高中化学以物质结构为主线,并贯穿始终,以元素周期律为指导,以氧化还原、离子反应等为分析问题方法,体现出结构严密、统一和谐之美。

化学教学中实施美育,教师同样也要发挥主导作用。除了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认识和掌握美的规律,参加审美实践。随着素质教育观念逐渐获得全体社会成员的认同,化学教育中的美育将取得其应有的地位。

4.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

环境问题是一个备受注目的全球性社会问题,是当代人类面临的四大问题之一。环境中的大气污染、水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酸雨等问题均与化学学科有关。因此,中学化学教师应自觉寓环境教育于化学教学中,着力提高青少年的环境意识,树立环境道德和环境责任感,培养改造和优化环境的能力,明确环境保护事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中有大量的素材讲述破坏环境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严重后果,如在必修Ⅱ第四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深入反映了工业生产中,在得到所需产品的同时产生了大量废气、水和废渣,往往处理不当造成污染环境,使得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和赤潮等全球性和区域性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选修5中讲到由于污水中含磷过多,造成了湖水和海湾水的富营养化,促使水藻类大量繁殖,产生赤潮和水华现象,消耗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水质变色、使鱼类和水生生物死亡等水环境污染现象。在选修1中提倡学生做一些生活中随手可做的保护环境的一些小事:①尽量乘坐公共汽车;②随手关灯、节约用电;③不燃放烟花爆竹;④自己不吸烟,奉劝别人也不吸烟。教育学生从小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平时不乱丢乱抛杂物,爱护花草,节约用水,自觉与破坏环境的不文明行为做斗争。使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得到净化、美化,树立人类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5.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严谨的科学态度

在新教材中,有丰富的科学史知识,介绍科学家们探索的事迹,新的元素、新的化合物、新的单质、新的科学规律的发现过程等。如在必修Ⅱ中“苯的发现和苯分子结构学说”:凯库勒悟出苯分子的环状结构的经过,凯库勒能够从梦中得到启发,成功地提出重要的结构学说,并不是偶然的。这是由于他善于独立思考,平时总是冥思苦想有关原子、分子以及结构等问题,才会梦其所思,更重要的是,他懂得化合价的真正意义。

综上所述,化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关键在教师。化学教师一定要坚持既教书又育人,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充分发挥和强化中学化学教学的德育功能,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高尚情操。

6.培养友爱合作,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探索精神

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与他人合作共事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当代中学生的团结协作,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时代的需求。在化学实验中,学生分组实验时,要进行一系列的调节、观察、记录。这些工作一个人往往难以完成,需要多人共同参与,其中任何一个人的不协调配合都会导致整个实验的失败。在这种情况下,倡导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则尤为重要。学生实验中的合作精神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实验中要诚恳地向他人表现出合作的愿望,给别人协助自己的机会,并能主动配合别人完成化学实验;另一方面,在记录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时,既要善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又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共同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所以团结协作,实际上也是一种互帮互助的行为。

通过化学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例如,在实验中要求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原始数据一律用钢笔记录,避免学生故意凑数或毫无根据地修改数据,对实验中出现的意外现象,要及时分析原因,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探索精神和个性的培养的渗透。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的操作,现象的观察,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依据”的观念。教师的演示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若实验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还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实验结果的交流可以加强学生的自信与谦逊的个性培养。在处理实验数据时教育学生培养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美德。一些验证性的实验改为探索性的实验,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加积极,还可以促进他们积极思考,使不断探索的创新意识逐渐形成。

教育的本身是育人,育人要育心,育心就是育德。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渗透,不是凭朝夕之功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广大化学老师根据化学知识及化学教学的特点,以课内外活动为途径,以学习内容为载体,以教育心理学原理为依据,以渗透为主要形式,多摸索有效的渗透德育的方法,激发他们的情感,唤起他们的责任感,并驱动他们的行为,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