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教学重视使学生了解、掌握一些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不仅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创造性的工作有益,而且对学好中学知识也有好处。因为学生的学习方法,实际就是在教师指导下探索、研究客观事物的方法。方法对,就学得好而快,方法不对,就要走弯路。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涉及的自然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控制变量法、抽象法、理想化法、比较法、类比法、假说法、模型法、等效替代法和目标教学法等,这里,仅就几种常用的方法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1.观察法
“观察”通常是指人们观察处于自然状态下的事物,即在人们不对客观事物施加影响的情况下,对事物进行研究,在化学的发展中,观察方法是很重要的,在学习化学之前,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已经有了观察的经验和训练,化学课应该使他们掌握得更好一些。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观察化学现象的兴趣。很多孩子是怀着深切的期望开始学化学的,他们从日常观察中积累了许多问题,期待在化学课中找到答案。及时给学生满意的解答,会有利于保持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兴趣。但多数情况下教师由于限于知识储备不足,不能及时解答,学生的观察思考兴趣就会降低。如果改变一些方法,鼓励和指导学生继续从哪些方面进行深入的观察,并做好记录,同时说明所观察的事物跟哪部分知识有关,现在的观察对将来的学习有什么好处,效果可能好些。更可取的办法是教师争取主动,给全班或个别喜欢观察的学生布置观察作业,观察跟讲到的知识有关的化学现象、技术设备以及人们的某些活动等等。课本在某些课题后面编了一些观察性的题目,教学时可以根据情况提前布置给学生。学生的观察兴趣,最初是出于好奇,特别是年龄小的孩子,遇到新鲜东西、新奇现象舍不得走,要看个究竟,这种出于好奇的观察兴趣是不稳定的,只满足于表面了解。化学课应该把出于好奇的观察提高到有目的的观察。所谓有目的的观察,不只是有明确具体的观察对象和要求,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懂得观察是人类研究客观世界规律的基本方法,在观察中要注意分析、比较,寻找各种有关因素之间的联系。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素养。这首先是要求观察的客观性,对于观察中感知的各种资料,实事求是地对待。观察要抓住主要的东西,抓住跟观察目的有关的方面,要有步骤、有次序、尽可能细致。科学的观察都要有详细的记录。化学教学中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的观察,最好也要求记录,培养记录的习惯和能力。记录要求真实、简明、具体,字数不要多,几十个字、一百多字或者列个表格填上数据就够了。总之,应该培养学生成为乐于观察、善于观察的有心人,防止形成漫不经心、视而不见的粗率作风。
“观察”有它的局限性:不能排除干扰因素;不能随意重复,而要等待现象的自然再现;不能人为控制现象发生的条件,而要深入研究却往往需要做实验。“实验”则没有这些缺点。但是实验不能完全取代观察,而在观察中得到训练是做好实验不可缺少的。
2.实验法
“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研究自然规律。“实验”在化学的发展和化学教学中的基础作用,无需赘述。
中学化学中的实验,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
目前我国中学化学教学中,数量最多的是由教师演示的探索性实验。从培养学生掌握实验方法的角度来看,教师的演示起着示范作用。时刻意识到这一点,在安装调整仪器设备,进行实验操作,观测、记录、处理数据,分析、概括得出结论,即在整个演示过程的每一步,都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必然会产生深刻的教育作用。
中学能做的探索性实验,涉及的参数都不多,实验时一般是依次改变其中的一些物质来考查它的影响,最后概括出反映各参数关系的规律。演示时,学生要了解这样的考查步骤,在观察中他们的思维便会处于更积极的状态,同时也懂得这种用实验来研究问题的方法。实验中,不仅要考虑到它们是重要规律,理论基础,有助于发展思维,还考虑到可以使学生从这些具体实例中领会化学实验的一般方法。例如,每个实验都包括提出实验任务,确定实验方法并研究如何实现,对得到的实验资料进行逻辑加工得出结论等阶段;实验的每个阶段都跟理论紧密交织着,都要用已有的理论来指导;科学仪器能帮助人们克服感觉器官的局限,使感性认识更加客观、精细、准确,因而科学仪器的设计和使用对实验的成功起重要(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www.daowen.com)
一般情况下,为了确定一条化学规律,通常只提出一个实验,因而可能使学生误为一个实验就可以发现一条规律。应该向学生指出,任何一位实验科学家,在得出他最后的科学结论之前,都是采用过多种方法,做过几十次、几百次的实验,处理过浩繁的观测资料,经受过多次的失败和挫折;任何一项实验发现在得到公认之前,至少要为其他研究者所重复证实;而事实常常是一个题目同时有许多人在独立研究,相继得到同样结论,或是一项实验发现一经发表,立即有许多人重复这个实验加以检验。结合化学史上的具体事例讲清这些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不畏险阻的攻关精神,懂得任何科学成就都是许多人辛勤劳动的共同结晶。
教师的演示实验和介绍一些著名实验,这只能使学生对实验方法有所了解,而要使学生真正掌握一些科学的实验方法,必须也只能靠他们自己去实践。目前国外盛行一种叫做“发现法”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自试验、观察、经过自己的感知和思索形成概念,发现规律。
3.抽象和理想化法
中学化学要学习化学知识的概念。一切科学概念都是抽象的成果。所以化学课有条件让学生在学习这些化学概念的过程中,领会什么叫抽象和怎样抽象,反过来,懂得了抽象是怎么回事,也有利于概念的形成。
中学化学课中最常遇到的抽象类型主要有:分析概括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把物质、运动的某种性质隔离出来;理想化也是常见的一类抽象形式。比如怎么除去MgCl2中的Fe3+?要是只是背诵性质不加以理解,就不会想到促进Fe3+水解形成沉淀而加MgCO3。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形成概念,就是抽象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小孩子形成“人”“房子”等概念时就运用了这种类型的抽象方法。所不同的是,形成那些概念时,事物的共同特征比较直观、容易琢磨,而化学课里的共同特征不那么容易琢磨,需要更加注意通过分析、比较,认识所列举的同一类的各个事物的共同特征,以及容易混淆的两类事物之间的根本差别,才能形成正确清晰的概念。讲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概念时,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形成的气态氢化物就越稳定。同主族的非金属元素,从上到下,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渐弱,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渐弱;同周期的非金属元素,从左到右,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渐强,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渐强等。
理想化的方法,是科学的抽象的一种形式。在中学化学中要使学生认识理想化,首先是把物体本身理想化或者把物体所处的条件理想化;其次是理想实验。由于这些理想化方法在化学教学中经常用到,所以有必要使学生认识它们的本质、必要性和局限性。
把物体本身理想化,即抓住物体在所讨论的现象中起主要作用的性质,暂时舍去次要作用的性质。清清的河水,蓝蓝的天空等,是把环境所处的条件理想化,即抓住起主要作用的条件,暂时舍去起次要作用的条件。这种理想化方法的好处:第一,可以使问题的处理大为简化而又不会发生大的偏差;第二,对理想化的事物进行研究的结果,加以适当修正,即可用于实际事物。例如,大气是很复杂的,但如果我们忽略次要因素,善于抓住主要因素,对大气污染进行处理。再如,分子没有体积、分子之间没有相互作用的理想气体,实际上不存在,但是对于高温、低压下不易液化的气体,像氢气、氧气、氮气及空气等,当作理想气体来处理,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来计算,误差很小而非常简单。低温、高压下的气体,特别是那些容易液化的气体,不符合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但是当人们从分子占有体积和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两方面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加以修正,用来处理真实气体,就能跟实验符合得相当好。
科学的理想化不同于无根据的幻想,有它的客观根据。客观存在的复杂事物具有多方面的特性,处于多种条件下。但是在一定的现象中并不是所有性质、所有条件都起同样重要的作用,而是只有一种或少数几种起主要作用,其余的或者不起作用,或者作用很小。理想化就是突出起主要作用的性质或条件,而完全忽略其他性质或条件。
理想实验是人们在思想中塑造的理想过程,而实际上是做不到的。理想实验在化学学科的理论研究中有重要的作用。正如科学的理想化有它的客观根据,理想实验也有它的实践基础。理想实验是在真实的科学实验的基础上,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根据逻辑法则,对过程作进一步的分析、推理。许多化学概念是利用这类理想实验建立的,所以应该让学生熟悉这种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