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陶瓷文物损坏分类及原因

陶瓷文物损坏分类及原因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具体地说,常见的陶器文物损坏主要有以下几类。可溶性盐类是陶器文物最主要的病害。这一类难溶物仅在陶器表面形成一层坚硬的覆盖层,与陶器本体的结合力并不太强,对陶器本身的强度影响不大,但它易形成块状脱落而损伤陶器,尤其对彩陶影响更大,因为彩陶的颜料主要是Fe2O3、Fe3O4及MnO2等矿物质,它们耐强酸、强碱性能都较差,与盐之间有一定的结合力,坚硬的外壳脱落以后,势必造成彩陶图案的破坏。因此,瓷器的损坏多为机械性损坏。

陶瓷文物损坏分类及原因

(一)陶器文物的损坏

陶器文物的烧制温度较低,大多在700℃—1000℃,在此温度下,石英长石只是熔融,黏土中的有机质被氧化,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逸出,因此烧成后陶器的结构不致密,孔隙度较大,一般在15%—35%;吸水性强,疏松,易破碎。一般情况下陶器比较稳定,具有良好的耐候性能,以及一定的机械强度和耐水性。但长期埋葬于地下的陶器文物由于受到地下水的不断侵蚀和盐的结晶与溶解的交替变化影响,陶器文物自身的抵抗力减弱;出土后的陶器文物,由于暴露在空气中,原有温度、湿度的平衡被打破,再加上日晒、雨淋、大气污染、霉菌及震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都有可能遭到损坏。具体地说,常见的陶器文物损坏主要有以下几类。

1.可溶性盐类损坏

长期埋葬在地下的陶器文物,由于地下环境一般呈潮湿状态,地下水中含有大量的可溶性盐类,如碳酸盐、硫酸盐、卤化物等,这些可溶性盐类随地下水浸入多孔的陶器内部并积聚起来,因此器物含盐分很高,如甘肃酒泉出土的黑彩陶罐,利用X射线衍射测定其黑彩成分时,NaCl的衍射峰强度很大,掩蔽了Fe2O3的衍射峰。这些可溶性盐类浸入陶器中,会出现两种情况:①与陶器中的金属矿物质发生置换反应,改变陶器的内部组成结构,引发陶器的劣化。②这些渗入并积聚在陶器孔隙中的可溶性盐类的溶解度会随环境温度、湿度的变化而变化,当环境中湿度增大时,陶器的水分含量升高,使得陶器中的可溶性盐类溶解;当环境温度升高时,随着陶器中水分的蒸发,可溶性盐类就会在陶器内部、外层或颜料;层中结晶,造成体积膨胀,对孔隙四壁的压力增强,溶解后,这种膨胀压力又随之消失。这种现象,即可溶性盐类的溶解—结晶—再溶解—再结晶现象会随着环境温度、湿度的改变反复不断地出现,其后果就是不断结晶产生的膨胀作用使本来就不大坚实的陶器变得更加疏松和脆弱,稍遇外力就会很容易破碎,尤其是孔隙度较高的夹沙陶,更易损坏,这也是出土陶器完整器物很少的主要原因。可溶性盐类是陶器文物最主要的病害。

2.难溶性盐类损坏

陶胎中钙、镁、铁等金属阳离子溶出后,会与地下水中的碳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氢氧根离子、硅酸根离子、磷酸根离子等阴离子反应而往往在陶器表面形成一层坚硬的垢层。

这一类难溶物仅在陶器表面形成一层坚硬的覆盖层,与陶器本体的结合力并不太强,对陶器本身的强度影响不大,但它易形成块状脱落而损伤陶器,尤其对彩陶影响更大,因为彩陶的颜料主要是Fe2O3、Fe3O4及MnO2等矿物质,它们耐强酸、强碱性能都较差,与盐之间有一定的结合力,坚硬的外壳脱落以后,势必造成彩陶图案的破坏。[3]

3.温度、湿度变化造成的损坏

除前述温度、湿度的改变致使可溶性盐类对陶器造成损坏外,出土后暴露在空气中的陶器文物由于原有的温度、湿度平衡被破坏,温度、湿度变化造成的损坏更大,若温度低于0℃,陶器中的水分就会结冰,水由液态变成固态时,其体积膨胀8%,由此而产生的膨胀力大约为6×103kg/cm2;当温度高于0℃时,冰又融化成水,这个力随之消失,如此反复作用,陶器质地就会变得疏松,甚至出现裂隙。若是处于高温的夏季,气候干燥,空气湿度小,陶器中水分挥发速度加快,也易使陶器出现裂隙。若遇梅雨季节,温度高、湿度大,霉菌的繁殖速度和各种化学反应速度加快,同样会对陶器造成损害。(www.daowen.com)

4.空气污染造成的损坏

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主要由工业生产而导致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空气污染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表现在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硫化氢、氯化氢等有害气体的浓度逐渐增高,尘埃日益增多。对于那些出土后存放在潮湿环境以及空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地方的陶器文物,当富含很多酸性废气、盐类、微生物及各种菌类的尘埃降落在陶器表面上时,久而久之会形成一层土灰色的覆盖层,它使得陶器表面的湿度较内层大,潮湿的表面更容易吸附酸性气体,并且利于霉菌的生长。霉菌新陈代谢产物中的硝酸、硫酸、亚硝酸及有机酸等和空气中的酸一起对含有钙盐结构(如CaCO3、CaSiO3)的陶器文物将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损害。特别是对彩陶,不仅能使器物褪色、整体强度下降,而且还会引起一连串的破坏,如引起器表剥落现象等。

5.食物腐败物烟熏造成的损坏

有些陶器文物作为陪葬品,内盛食品等物,随着时间推移,食物腐败变质,结果造成器物受到污染。在古代,也还有许多陶器文物用作炊具,长期受到烟熏以致器物表面变黑,此种污染及污迹对彩陶损害甚大。

另外,有一些彩绘俑仕,出土后由于原有平衡遭到破坏,俑仕表面彩绘会剥落、起翘,甚至精美彩绘完全消失,如秦始皇兵马俑二号坑出土的彩俑即其中最著名的一例。

(二)瓷器文物的损坏

与陶器相比,瓷器质地致密、坚硬、光滑,不易吸水;可溶性盐类也不易渗入瓷器内部。同时,凡瓷器均上釉,烧结后的釉即为硅酸盐,也就是玻璃。釉与瓷胎体之间有一个很薄的中间层,一般只有胎体厚度的1%—3%,是釉在熔融过程中与胎体发生作用的结果,釉层虽然很薄,却能强烈地改变胎体的一些物理化学性质,使瓷胎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和介电性。因此,瓷器的损坏多为机械性损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