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以后,由于一些新知识分子的宣扬,大多数人已觉得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恋爱自由、婚姻自由是多数知识分子追求的一种婚姻理想。但是当时大多数人实行的结婚程序仍保留着许多旧的习俗,甚至有增无减。从订婚到结婚,可以分为八个步骤:
(1)请庚。由家庭介绍,如果女方同意,便写庚帖送到男家。这和唐代“报婚书”、宋代“细过帖”性质一样。
(2)探问。请庚过后,则两家对对方的人品、家境等做补充调查,并进一步征求男女两方意见。有的还要卜筮。
(3)订亲。探问合意,卜筮得吉,于是找一个吉利的日子举行订婚礼。男方把金银首饰(或钱)及茶叶、果子、礼帖等盛入盘中,送至女家;女家还以礼帖(致意帖、八字帖、允帖)及喜糕等。
(4)报期。订亲后如欲结婚,还要选择吉日,再委托媒人和女方商量。
(5)行盘。结婚前两天,男方必须送礼到女家,这叫行盘。一般由女方选定所要的首饰、衣服、礼服及银币等,男方在这一天依数送往女家。女家接受后也要回送新郎礼帽、礼鞋及喜糕。
(6)妆奁。结婚的前一日,女家所办的妆奁,必须送往男方。所送妆奁的多少,视贫富而定。有四橱八箱的,有二橱八箱的,也有用数箱的。
郝寿臣
郝寿臣,京剧花脸“郝派”创始人,祖籍山西洪洞,生于1886年,出身于木匠家庭。七岁学戏,后拜师李连仲学习架子花脸。他唱功上学习金秀山,表演上艺宗黄润甫,并结合自身条件,开创了“架子花脸铜锤唱”的艺术特色。他与梅兰芳、马连良、高庆奎等人合作创演新戏四十余出,艺术上独树一帜。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北京戏曲学校校长,为培养新一代京剧人才呕心沥血,做出了巨大贡献。1961年病逝于北京。
那么王少楼先生这边,又教了我《失·空·斩》和全部的《捉放曹》。我们小时候是从《公堂》学起,然后《行路》,一直到《宿店》,全部的《捉放曹》。当时谁给我们说这花脸?是有活曹操之称的郝寿臣先生说这个花脸。郝老真是好佬,那不得了,六十多岁的老前辈,在给我们说戏的时候非常认真。
后来郝校长故去了,马连良校长接任了,这是1962年的事。他给我们做开学典礼的第一次演讲时,一拄棍儿,他拿这棍儿就开始比划上了,拿这棍儿就当了马鞭儿,当了道具,给我们讲了一堂非常生动的艺术课,这就是他开学典礼的校长讲话,所以我们很怀念那个日子。(www.daowen.com)
闹洞房的习俗民国时仍然盛行
(7)迎娶。结婚那一天,男家带花轿或马车到女家,新郎也一齐去,名叫“揖岳”。轿到女家以后,女家必须要一定数量的银子,这叫“门包”,如果银子给少了,则不让花轿进门。花轿入门以后,新妇穿好礼服,由弟弟扶持上轿。这时母女分别,必须痛哭,不哭则要受到讪笑。还有迷信说法,认为这时哭声越大,男家也就越富。
(8)结婚。轿子到了男家以后,由男家喜娘引新娘出轿,与新郎并立,用新绿长巾相联在一起。这时点花烛、奏乐、司仪喝礼。然后两人向南北各四拜。新郎新娘都由喜娘牵引,像傀儡一样。拜礼完毕则由亲友执花烛送至房中,执花烛的在前,新郎新娘在后。如果执花烛的人喜欢开玩笑,便蹒跚不前,距屋内只隔数步,就要走十多分钟。到了房内,俩人同坐床沿,继以祭祖待新人,过后才开始拜见父母,依次于伯叔兄弟姊妹等亲戚。
这种旧风俗至今各地仍有保留。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74页。
[2]《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3]见潘光旦:《中国之家庭问题》,商务印书馆,1934年。
[4]见《生育计划》“夫妇的配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