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Chapter15 和平不再

Chapter15 和平不再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停战协议签订的报道迅速传遍了世界。共有约6500 万人参与战争,在长达四年的杀戮之中,超过半数伤亡,其中850 万人战死,2100 万人受伤,近800 万人失踪或被俘。此外,还约有1000 万的平民死于饥饿和疾病。1919 年1 月,协约国的领导人于巴黎近郊见面,商讨最终的和平方案。同时德国须解除武装,并移交其所有海外殖民地,以及向协约国方面支付巨额战争赔偿。最终,三方都做出了妥协,一份严苛的和平协议降临到德国身上。

Chapter15 和平不再

1918 年11 月11 日早上,澳大利亚军少校基思盯着自己的老式狩猎手表,等待着停火时刻。“附近的一挺德军机枪一直是我们的大麻烦,”他回忆说,“德国人一直在开火,直到上午11 点,他们才彻底停止射击。11 点整,一名德军军官迈出了自己的阵地,站直,摘帽,向英军鞠躬示意。接着他又重回战壕,加入士兵之中,下令前进。我一直觉得这充分展现了德国人对英国的骑士精神满怀信心,因为在此时,对他们开火可是非常大的诱惑。”

英军军士长理查德·托宾回忆道:“我们梦寐以求的和平终于到来了。枪炮不再喷吐火焰,战斗不再继续。四年的喧嚣终于归于平静,杀戮终于结束。我们很震惊。自1914 年起,我就一直离家作战。我本应感到开心才是,但我很伤心,我想起这场杀戮,想起所有的艰辛、耗费以及我失去的朋友。”

美国军队自法国回乡,抵达纽约港。

停战协议签订的报道迅速传遍了世界。在每一个协约国的首都和其他城市里,喜悦的人群涌上街头,欢呼着,歌唱着,舞蹈着,他们紧紧拥抱着身边的士兵,享受着胜利的喜悦。伊夫林·温迪爵士这样记录停战当天伦敦的情景:“我们跳到了公交车顶跳舞,我们爬上了大卡车跳舞,我们还跑上人行道跳舞。大家不停呼喊,不停歌唱,一阵又一阵的欢呼与教堂节日的钟声一起回响。”

对于那些在战争中失去至亲或不幸残疾的人痛苦的记忆是挥之不去的。罗伯特·格雷夫斯在索姆河战役中身负重伤,被送回英国休养。当宣布停战的时候,他正在北威尔士的一个营地中训练新兵。他不久前才刚刚得知两个最好的朋友死在了战斗中。而两个月后,他收到了自己的妻弟死在法国的消息。

“尽管一些驻守的加拿大士兵已前往雷厉镇的海边庆祝胜利,但停战夜的狂欢对我们的营地并没有太大影响,”格雷夫斯写道,“我只想一个人出去走走……我咒骂着这该死的战争,不禁抽泣了起来,怀念起那些已经离世的人们。”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代价难以估计,更难以想象。共有约6500 万人参与战争,在长达四年的杀戮之中,超过半数伤亡,其中850 万人战死,2100 万人受伤,近800 万人失踪或被俘。此外,还约有1000 万的平民死于饥饿和疾病。

在参战的欧洲各国中,几乎每个家庭中都有儿子、兄弟或是父亲在战争中战死,一些家庭中男性成员甚至全部牺牲,只剩下寡妇、孤儿和破碎的梦想。战后,人们会说起“迷惘的一代”。幸存者中,几十万人肢体残缺,或因受伤变得身体畸形。

如今,漫长的西部战线上,坐落着上千座墓地和纪念碑,以纪念战死沙场的将士。在默兹-阿尔贡的美军公墓里,安葬着14246名美军将士,其中大部分阵亡于1918 年秋季美军对默兹·阿尔贡的进攻中。当年阵亡将士的后代们如今依旧常常造访这些公墓。在一排排的墓碑之间摆满的鲜花和卡片,是向这些一百年前献出生命的士兵们表达敬意。

随着生命的逝去,一座座城镇和村庄从地图上被整个抹去,只有墓碑般的小纪念碑还在告诉人们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广袤肥沃的农田遭到了轰炸焚毁,变成千疮百孔的荒地,欧洲的经济被彻底破坏。战争留下的只有苦涩的仇恨和复仇的渴望。在经受完这四年的苦难后,难怪欧洲各地的人都盼望,并在某种程度上坚信这是一场“结束所有战争的战争”。

默兹—阿尔贡美军公墓,摄于2008 年,距离战争结束已有90 年。

1919 年1 月,协约国的领导人于巴黎近郊见面,商讨最终的和平方案。数个国家的元首应邀出席,但会议最终还是由三人主导:法国总理乔治·克列孟梭、英国首相大卫·劳埃德·乔治和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克列孟梭在其同胞的全力支持下,决心要瓦解德国,使其再也无力威胁欧洲的和平。在法国人看来,要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使德国成为一个分裂而又弱小的国家。

劳埃德·乔治同样想解除德国的武装,但他比克列孟梭更为谨慎。在战前,德国一直是英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他同意必须严惩德国,但他同样认为,必须确保德国不至于被削弱到难以抵挡俄国燃起的共产主义之火。

威尔逊主要的构想是建立一个世界性的组织,防止战争再度爆发。他对于新欧洲的愿景包括建立一个国际联盟,以便让“所有国家都可以在这个联盟中解决纷争而不是走向战争”。

凡尔赛和会上的协约国领导人(下图从左至右):英国首相大卫·劳埃德·乔治,意大利总理维托里奥·埃曼努尔·奥兰多法国总理乔治·克列孟梭,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当其中三人激烈争论时,奥兰多经常置身其外。

依据该协议,德国将为这场战争负全部责任。同时德国须解除武装,并移交其所有海外殖民地,以及向协约国方面支付巨额战争赔偿。法国将收回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德国将割让大量领土给比利时以及其他邻国,还包括给新独立的波兰和其他新成立的国家。协约国彻底重新构建了欧洲各国的版图。崩溃的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俄罗斯将被一群拥有自己军队和联盟的小国所环绕。

威尔逊,劳埃德·乔治和克列孟梭三人意见不一,爆发了激烈的争吵。在1919 年6 月达成最终协议之前,几次谈判陷于破裂的边缘。最终,三方都做出了妥协,一份严苛的和平协议降临到德国身上。

协约国同样重新划定了中东的版图。随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阿拉伯半岛从土耳其人的统治下解放出来,这块富藏石油的土地当时被分为英国和法国两个统治区。法国方面占据了黎巴嫩和叙利亚。英国则控制了巴勒斯坦,他们向欧洲的犹太人开放移民,并在此建立了一个名为伊拉克(旧称美索不达米亚)的“委任统治区”,为将来的混乱和冲突埋下了种子。

德国和其之前的盟友并没有被允许参加谈判。起初。德国人拒绝在该协议上签字,但他们别无选择。德国早已将其大部分的武器和战舰移交给了协约国,现在的德国已无力捍卫自己的权利,并且协约国方面持续的海上封锁正在德国国内制造越来越多的悲剧。当协约国方面开始威胁入侵,德国不得不选择让步。

1917 年3 月11 日,胜利的英军进入巴格达。随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崩溃,伊拉克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区”,巴格达是其首都。

1919 年6 月28 日,凡尔赛宫镜厅里拥挤不堪,各界名流和政府官员见证《凡尔赛和约》正式签署(www.daowen.com)

1919 年6 月28 日,协约国代表和德国政府代表在凡尔赛宫镜厅签署和约,结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四十八年前,德国取得了普法战争的胜利,同样是在凡尔赛宫镜厅举行了统一仪式,如今在这座华丽的大厅中,德意志帝国被宣告覆灭。

《凡尔赛和约》只是各方妥协的产物,缔约的每一方对此都不满意。法国总理克列孟梭并未实现法国人民的诉求,法国人抱怨该条款太过于仁慈,德国理应被分解成更弱小的小国家。法国陆军元帅费迪南·福煦断言:“这不会带来和平,这只是一份为期二十年的停战协议。”

英国首相劳埃德·乔治担忧该合约的部分条款会成为“长久的刺激源”,它们将不断激起德国人心中的仇恨。劳埃德·乔治表示,赔偿的问题越早解决越好,并且他还批评将居住着大量德国人的土地移交给其他国家的做法,他认为这些德国人很快将“渴望重回祖国父亲的怀抱”。1919 年,协议最终得以通过时,劳埃德·乔治悲观地预测:“二十五年后,我们将面临另一场战争。”不过福煦的预言似乎更加精确,在20 年后的1939 年9 月,欧洲重燃战火。

如今,大部分的历史学家们都同意:《凡尔赛和约》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他们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同一纷争下的产物。“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延续,”历史学家约翰·基根这样写道,“只要看看上一次冲突中遗留下来的纷争和不安定因素,就能解释二战为何爆发了。”

严苛的条款让整个德国都笼罩在仇恨的阴影之中。大量讲德语的民众被置于其他国家的统治之下,德国人却只能暗自吞下苦果,认为远超支付能力的战争赔偿是不公平的,可德国人在商定条款时却毫无发言权。并且最令人耿耿于怀的是条约中的“战争罪责”条款,它将战争的责任完全归于德国方面。德国人依然认为他们是被敌人强行拉入战局的。

协约国选择同新成立的魏玛共和国的官员打交道,并未理睬德国军队方面的意见。德国军方表达了抗议,他们认为自己并未真正投降,只是同意暂时停火。而在停火协议签订之时,德军依旧拥有大片占领的土地。前军方高层和其支持者们将德国的失败归咎于软弱和背叛的自由派政客,而并非是已经运转到极限的“战争机器”德国。他们宣称军队被叛徒“从后面狠狠刺了一刀”。

威尔逊总统曾寄希望于国际联盟来维护和平,但他却感到无比失望。1919 年《凡尔赛和约》相关条款催生的联盟自建立伊始便麻烦缠身。1926 年,德国被吸收为该联盟成员,1934 年,俄罗斯也加入了该联盟。讽刺的是,尽管威尔逊总统于1919 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美国拒绝加入该组织。

战争一结束,许多美国人就感到介入欧洲战争是一个绝不能再犯的错误。威尔逊开始周游美国,以寻求民众对于该合约和国际联盟的支持,可众多参议员都对已签订的和约表示了反对,孤立主义者们希望美国继续置身于世界事务之外。尽管威尔逊不懈努力,但国会最终还是没有批准《凡尔赛和约》。结果,已然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美国从未加入国际联盟。

左图:全球经济萧条期间德国1933 年大选的海报。上面的标语为:“反对饥饿和绝望!就选希特勒!”
右图:1936 年柏林奥运会,希特勒和其他纳粹官员。

国际联盟在处理人道主义事务以及小规模争端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但在实现大规模裁军和避免战争方面,它从未得到所需要的支持。意大利、日本和德国在面对国际联盟的指责后,最终退出了该组织。而其他的国家也渐渐无视该组织的决议。国际联盟的成功完全取决于各国政府合作的意愿,但胜利的协约国和欧洲新成立的民族国家对国际联盟毫无信心。相反,他们更倾向于依靠自己的军事实力来处理纷争。

战败国被要求解除武装。在战胜国看来,这将有助于“实现对所有国家进行广泛的军事限制”。但这一切都停留在口头层面。当其他国家并未限制自己的军事力量的时候,德国宣布废除强加在自己身上的军事限制,迅速再次武装了起来。

许多德国人依旧对《凡尔赛和约》的条款感到愤怒。协约国坚持德国须支付数十亿美元的战争赔偿也加深了德国人心中的仇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德国未能在世界性的大萧条中幸免,德国人开始将这场经济灾难归咎于和约严苛的要求。大量的选票投向了纳粹党以及其领袖阿道夫·希特勒。希特勒猛烈抨击该和平协议,并同时誓言收复德国失去的领土并重整军备。

1936 年,希特勒违反《凡尔赛和约》,派遣军队进入德国的非军事区莱茵兰。法国和英国方面对此没有采取阻止行动。接着,纳粹政府再次违反协议,吞并了奥地利,紧接着是众多德国人居住的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最后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但一战的协约国们依旧犹豫不决。上一场战争惨重的伤亡和痛苦的记忆,让法国和英国人民不愿再重陷杀戮之中。英法没有拒绝德国人的要求,并出台了一系列的绥靖[1]政策。他们希望通过答应希特勒现在小小的要求,就能够避免他未来再次狮子大开口。出于这种考量,他们允许德国恢复了其武装力量。

1939年9月,希特勒下令入侵波兰。德国在一战惨败的二十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降临世间。

欧洲重陷战火。

【注释】

[1]绥(suí)靖(jìng):动词,安抚,使保持地方平静。

德军聚集在德波边境,等待元首的进攻命令。

1918 年8 月,法国贡德勒库尔堡附近的一次磷弹夜袭。

英军在黄昏时前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