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区教育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些模式,人们对此进行了总结研究。如有人总结了国内外社区教育的九种模式:(1)上海模式:政府模式,其特点是建立了一整套教育网络,“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2)沈阳模式:自治模式,其特点是实现自治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3)青岛模式:服务模式,其特点是管理部门由行政职能的街道组织转向经济服务的社区组织。(4)台湾模式:学习型社区模式,其特点是由社区学院牵头,把家庭、学校、社会三者连成一个教育网络。(5)美国模式:社区学院模式。(6)日本模式:公民馆教育模式。(7)英国模式:以终身教育为目标的“社区计划学习网络”。(8)巴西和泰国模式:“乌贾玛”流动学校,流动性强,便于到偏僻的乡村推广文化教育。(9)香港模式:义工援助式模式。[18]下面,我们对有关我国社区教育形成模式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总结。在这些研究中,一些人进行了总体性的概括,还有一些人是对某一地区的社区教育模式进行概括。
1.我国社区教育模式的总体性概括研究
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总结了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模式:
黄利群在1992年把我国社区教育的模式归纳成以下几种:(1)行政地域型模式: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由政府统筹、协调和组织社区内各界参与社区教育活动,实现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社会性组织结构及其活动方式,其特点是权威性高、统筹性强、覆盖面大。(2)企业厂区型模式:在一定的厂区或以厂区为中心的社区内,由国营大中型企业牵头,组织、协调厂区内其他社会实体,参与社区教育活动,实现教育社会一体化的组织结构及其活动方式。(3)学校中心型模式:在“共建”的基础上,以学校为中心,联合各成员单位,在互惠互利、双向服务、共育人才的原则指导下进行,其特点是辐射性强、开放性强、互惠性强、灵活性强。[19]
黄云龙(1994)归纳的我国社区教育模式除包括黄利群讲到的上述几种外,还包括城乡结合部和郊县城镇的社区教育组织模式。[20]他在2000年时,还讲到了两种模式:政府机构与社区合作办学体制模式,即政府统筹、社会参与、学校自主、辐射社区的开放式纵横交错社区教育管理体制模式,其主要特点是董事会成为“学校与社区”“学校与政府”“政府与社区”三方之间中介性协调管理组织;以社会为主体,社区学校实体型体制模式,其包括两种组织形式:正规形式的社区学院、非正规形式的社区学校(院)及社区教育中心或社区学习中心等。[21]
胥英明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把我国社区教育模式归纳为以下几种:(1)统筹型模式是中国社区教育的主导模式。是指由一定区域内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驻军单位或群体组织对本社区的社区教育进行统一协调、筹划的社区教育模式。可分为市统筹型、区统筹型、街道统筹型、县统筹型、乡镇统筹型等模式,其中城市社区以前三种为主,农村社区以后两者为主。(2)辐射型模式是中国社区教育的主体模式。是以厂矿、企事业单位、学校为中心,凭借自身的优势,使自身的教育功能外化,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的社区教育模式。可分为学校中心型、企事业中心型、驻军单位辐射型、文化单位辐射型等。(3)互惠型模式是中国社区教育的基本模式。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位实体,根据自身需要,本着互利互惠和自愿的原则,联合举办社区教育的模式。(4)实体型模式是中国社区教育的超越型模式,是依托实体性机构实施社区教育的模式。实体性机构当前最普遍的形式是社区教育委员会、社区培训中心、社区学校、社区学院等。[22]
李志雄则从另一角度,归纳了我国实践中产生的社区教育发展模式类型:(1)三级社区教育委员会模式。其内涵是推行“市、区、街道三级社区教育委员会、四级管理”的社区教育组织管理体系,实行统筹规划,分级管理、民主参与。(2)官民结合的社区教育管理模式。其内涵是由政府职能部门参与的,以社区居民代表为主体的一种官民结合的组织。(3)单主体推进各部门连动模式。其主要形式有四种:“以街道办事处为中心进行的联动型社区教育模式”“以中小学校为主体进行的活动型社区教育模式”“以社区学院为载体进行的综合型社区教育模式”“以地域为边界进行的自治型社区教育模式”。(4)“政府主导推进、专门机构实施、社会力量协同、居民自主参与”的合力模式。并进一步把以上社区教育发展模式归纳为几种类型:一是从纵向看,可分为自上而下型和自下而上型。二是从横向看,可分为内生型与嵌入型。三是从多向看,可分为上下结合型和混向合力型。[23]
2.不同地区社区教育模式总结研究(www.daowen.com)
一些人对具体地区的社区教育模式进行了归纳总结。如:
对上海市社区教育模式的总结。一是从总体上总结上海市的社区教育模式。如有人把上海的社区教育模式分为三种:以地区为中心的模式,往往由街道办事处或区政府二级机构出面,协调社区内的各单位共同活动;以学校为中心的模式;以厂区为中心的模式。[24]有人把上海社区教育的主要模式归纳为以下几种:由街道办事处直接主持开展的“连动型社区教育模式”,这是目前上海社区教育的主要形式;以中小学校为主体进行的活动型社区教育模式;以区级社区学院为载体进行的综合型社区教育模式;地域性集团自治型社区教育模式,这类模式主要将地域性社会各行各业中比较热心于社区教育事业的企业单位共同集合起来,对本地区的社区教育进行总体规划、运行操作、自治管理。[25]二是侧重介绍一些具体的社区教育模式。如有人以上海市几所中学为例,专门介绍了学校为主的社区教育模式。其组织形式有三种:建立社会教育委员会、建立关心下一代协会、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形式。该模式的组织特点是横向教育,适用条件是学校具备统筹社会与企业的名望或权威、学生的成长联系着企事业与学校的共同利益、学生的成长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极其密切,并进一步分析了这种模式的优势与不足。[26]有人以上海北站街道社区教育为例,专门介绍了以街道为中心的社区教育模式:由街道办事处主任牵头,各单位领导组成,并成立社区教育分会,同时,由社区内各单位成立社区教育小组,并建立健全各项制度。[27]还有人以上海闸北区为例,专门介绍了城乡结合体社区教育模式,其形式包括:以学校为中心,政府重协调,社会齐参与;直属区社区教育委员会,或挂靠街道社区教育委员会。[28]
对北京地区社区教育模式的总结。(1)城市中心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模式。即以街道办事处为中心,充分发挥社区资源的优势,社区教育者和机构主要扮演“资源人士”的角色,学习者自行决定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2)城乡结合地区:多元化的社区学院模式。(3)偏远乡村:村落型社区学习中心模式。即主要是以村落级的成人学校、文化站、村委会、农业技术推广站等形式为依托,针对当地农民所需的各类农业技术,培养适应地区经济建设所需的人才。(4)近郊区县:实用技术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模式。重点在于灵活制定政策,加强引导,同时配以农村文化活动以挖掘潜力。(5)远郊区县:电化教育与成人教育中心模式。即建立电化教育网络,以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为主,也包括了部分学历教育以及经济、市场与农业发展和文化基础培训。[29]
对江苏省社区教育模式的总结。陈乃林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总结:把其发展历程分为五个阶段:改革开放后的随机萌生、散点培训模式,80年代初的社会自发、校社结合模式,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的双向开放、自然延拓模式,90年代中期后的政府参与、统筹规划模式,90年代末以来的理论导向、科学实验模式。社区教育模式在发展中由自主自发型向有序组织型转变,由活动型向实体型转变,由学校单向收益型向双向互动型转变,由经验型向理性型转变。从横向断面剖析:(1)按社区教育主体不同,分为以街道社区为主、县市政府统筹领导、以成人学校为基础拓展成的社区学习中心、以中小学为主体、企业教育培训机构功能的扩展、个人或团体举办的服务等模式。(2)按社区教育不同途径划分,包括设岗专任、轮岗委派、合同招聘、兼职聘请、志愿者等模式。(3)按社区教育开展的切入点不同划分,包括以富民工程带动教育培训、以学习型组织为抓手、社区资源优化整合、农科教结合、寓教于乐等模式。从纵向发展比较:江苏省20世纪末以来社区教育按产生发展的顺序有以下几个阶段性模式:“基地+德育”的外拓模式、“学校+社会”的互动模式、“政府统筹+多方协调”的综合模式、“学习型+素质”的人本模式。[30]
对江西省社区教育模式的总结。政府正确引导、高校积极协助、社会力量参与、社区主体发展的四维一体的社区教育发展模式。其动力机制为:社区的需要是动力源,社会变迁是环境动力,社区、高校、社会力量是主体动力,先进的科学理念是思想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工具动力;其整合机制为:整合对象主要有政府、高校、社会力量、社区,整合方法主要有认同性社区教育发展整合和互补性社区教育发展整合,整合过程可以分为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两类;其激励机制包括激励标准、激励手段、激励过程几个方面;其控制机制包括控制手段、控制对象和控制过程等方面;其保障机制主要包括立法机制和经费投入机制。[31]
对浙江省金华市社区教育发展模式的总结。社区本位、终身学习、全民参与的教育发展理念;三级管理、三级运行的管理运行体制;实体形态、课程发展、教学组织推动的教育实体建设;共建、共享、公益的教育保障机制;实验探索、地域结对、合作发展的联合发展机制。[32]
学术界较好地归纳了我国主要的社区教育模式,并较为客观地分析了各种模式的优势与缺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关注不够,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如在《中国社区教育的实验探索》一书中,就只是介绍了北京、上海、天津、辽宁、江苏、浙江、广东省等东部地区省市社区教育的优秀个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