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是人类生活的一项基本内容。你每天早晨会在相同的时间醒来,吃的食物就那么几种,被同一类笑话逗得哈哈大笑。有些重复性行为是有益的,但另外一些,例如强迫性重复,则是有害的。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起初假设人类基本受到“快乐原则”的驱使。在这项原则的引导下,人们追逐快乐,逃避痛苦。这一理论本来是说得通的,但弗洛伊德后来遇到一系列矛盾案例,令他开始思考为什么有些人会一而再再而三地陷入导致“不快乐”的关系中。4如果某个人的所有朋友最终都背叛了他,他的门生徒弟全都愤怒地弃他而去,他的爱情故事总是以天雷地火开场,最后又总是在三个月之后激情退去无果而终,那么所有这一切,难道仅仅是意外吗?弗洛伊德设想用强迫性重复来解释这一“比快乐原则更原始、更基本、更符合人的本能,完全凌驾其上的魔鬼的力量”。5
我把强迫性重复视为一种你感觉受到驱使必须要重复的不正常行为模式。这是一种更加复杂的习惯模式,在遭遇外界刺激并做出理所当然的反应时,这种习惯模式就会突然活过来6。(例如,你想喝咖啡了,于是下意识地走进一家咖啡馆,点了一杯拿铁。想喝咖啡的冲动导致你做出希望做出的反应——用不了多久你就会养成嗜咖啡如命的习惯。)强迫性重复比这种习惯还要走得更远一些,它会诱惑你重复那些你本来不会做的事。7你会在不经意间将自己置于一种自我挫败的境地,下意识地重复以前的行为模式,重蹈覆辙,但同时你自己又以为那不是重复,而是现时环境的产物。8
要想摆脱强迫性重复的影响,首先要了解它会在冲突中如何扭曲你的认知,这一点很重要。
首先,你的感情受到了伤害。当你感觉身份认同受到冒犯时——无论是挑衅、谩骂还是环境发生灾难性变化——这种经历会使你的感情遭受痛苦的伤害。感受一下我的朋友珍的经历吧。她7岁的时候,爸爸离家出走,再没有回来。被父亲抛弃令她特别受伤,在她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一道难以愈合的感情伤疤。珍一天天长大,每次和小伙伴们在街边玩耍时,她总是不停地向街的尽头张望,期盼看到爸爸的汽车向她驶来。然而,车子永远也没有来。
其次,你把痛苦的感情经历埋藏在心里,压抑在潜意识中。你会在隐秘的心灵走廊里找一间密室,把这些感情全都锁进去,希望再也看不到它们。当我第一次见到珍时,她已经30岁了,但父亲的遗弃仍然是她一生中最痛苦的经历。不过,她从未寻求心理治疗,也极少与朋友们谈起她的童年。相反,她把这些悲伤、屈辱和愤怒统统关进潜意识的牢房里,假装这些感情根本不存在。
再次,你会以近乎神经质的警惕心理防范任何可能产生类似感情创伤的刺激因素。尽管珍压抑着自己的情感,但它们并不愿意一声不吭地隐匿在她的潜意识中。它们使劲地砸着墙,把天花板撞得咣咣响,一刻不停地大喊大叫。只要她的潜意识在生活中发现类似于遗弃的冲突情况,哪怕只是一点点暗示,都会让她回忆起她所知道的那唯一一段往事。即使事实最终证明不是那么一回事儿,她也坚定地认为,她的丈夫一定会背叛她,她的上司会解雇她,她最好的朋友会和她断交。在一次又一次的风波中,珍总是把自己当成被遗弃的受害者。儿时的伤痛时不时就会重新浮现,甚至本来与遗弃毫无关联的冲突也会让她陷入那种痛苦而熟悉的回忆之中。(www.daowen.com)
最后,你会下意识地试图减轻痛苦的感觉。虽然消除感情上的痛苦最有效的方式是揭开伤疤,直面往昔,让它随风而去,但面对不堪回首的往事需要太多的勇气。强迫性重复提供了一种替代方式,它试图帮助你控制旧日伤痛,同时又不需要直接面对它们。9
不过,强迫性重复的效果是有限的,因为它限制了你的行为选择余地。一方面,强迫性重复会鼓励你下意识地把痛苦的感情经历“演”出来,重现当初伤害你的那个环境,希望这一次你能“掌控”昔日的创伤。只要珍的丈夫因公出差,她就会产生深深的被抛弃感,而他一回家,她就挑起一反常态的激烈冲突,暗地里希望这一次她能够实现控制局势的目的。10但是,显然她叫嚷得越凶,她的丈夫对她的疏离感就会越强,结果,让她深深恐惧的被遗弃感反而被她自己一次又一次地强化了。
另一方面,你会逃避那些会使你压抑着的情感重新迸发的情况。例如,珍对别人或许会抛弃她的任何场合都保持警惕。当她相信自己判断这样一种前景已经不可避免时,就提前采取行动,在另一方可能疏远她之前先主动疏远对方。而她这种抢先退出的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她的朋友感觉被她抛弃了,于是也抛弃了她。又一次,珍试图控制不让其重现的遗弃情节,被她再次重现了。
虽然强迫性重复由于其自我挫败的本质而导致你一直受到旧日伤痛的困扰,但就某些方面而言,强迫性重复也有善意的一面,是治愈心理创伤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1它会促使你思考,我是否真的需要继续忍受这种痛苦。正是这个问题最终帮助你中止强迫性重复。
图4 强迫性重复示意图: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同一个行为模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