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课堂设计:理论依据+探究

初中语文教学课堂设计:理论依据+探究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语文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的方法,把系统理论、传播理论、课程理论、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转换成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环节的具体计划,是创设教学系统或程序的思维过程。传播理论对教学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赫尔巴特提出了著名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即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因此,教学理论必然成为教学设计的直接理论来源。

初中语文教学课堂设计:理论依据+探究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依据现代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由经验层次提升为科学理论层次的一个基本前提。语文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的方法,把系统理论、传播理论、课程理论、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转换成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环节的具体计划,是创设教学系统或程序的思维过程。

1.系统理论

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创立的系统论原理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论之一。系统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用系统观点看问题。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遍存在的。

现代教学倡导以系统论思维指导教学。用系统观来考查教学,教学活动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由众多教学要素构成的复杂的动态系统,各要素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多种作用形式。将系统理论应用于语文教学设计,就是把语文教学看作是一个由相互关联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并立足于整体,把各种教学要素放在课堂教学系统中来考查,在认识各要素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对教学做出最优的安排。例如,对一篇课文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仅要着眼于课文内容本身,考虑讲授本篇课文的教学时数、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问题、课后作业等,还要看这篇课文处在什么主题内容的单元板块中,同单元中几篇课文彼此之间所处的位置关系和体现主题的功能作用,在整册书的编排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及作用,甚至追溯到课程设置对此类内容的基本要求等。基于这样的系统思考,可使教学各要素之间相互协作、相互支撑、和谐统一,实现最佳的组合,从而为教学过程最优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2.传播理论

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信息传递、信息接收或信息反馈的总称。从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施拉姆提出的有意义信号的传播和接受模式来看,有效的传播不仅是发送信息,还要通过反馈途径从接受者那里获取反馈信息,以便据此调整发送出去的信息。

传播理论对教学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为教学过程就是信息的传播过程,传播理论首先指出了教学过程的双向性,强调了信息传递者和接受者都是传播过程中积极的主体,接受者不仅接收信息、解释信息,还要对信息做出反馈,传播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传播过程要素是构成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其相应的领域如传播内容分析、受众分析、媒体分析、效果分析等研究成果也在不同程度上被教学设计中的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媒体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价等环节所吸收,对教学过程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动态联系及相互关系的把握和处理,为教学设计者进行教学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因此,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时应基于信息发送和反馈的需要,对学生这个“信息接收者”进行分析,了解其原有的经验、兴趣和动机,以便确定需要发送信息的内容和方式,并通过反馈,了解新的需要,调整教学信息传递速度的快慢、数量的多少、内容的难易、媒体的匹配程序等,使传送的教学信息更科学有效。目前,传播学的研究仍在不断发展,相信其研究的新成果会给教学设计注入新鲜血液,使教学设计得到更好的发展。

3.教学理论(www.daowen.com)

教学理论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既是一门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它既要研究教学的现象、问题,揭示教学的一般规律,也要研究利用和遵循规律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它既是描述性的理论,也是一种方法性和规范性的理论。有人认为,教学理论是人们在思考教学中所形成的旨在探讨、解释和预测教学现象的观念体系,是人们对各种教学现象及隐藏其后的各种教学关系和矛盾运动的自觉的系统的反映。《礼记·学记》应该是世界上最早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其中提出的“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育思想至今仍有价值。

在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他们用的词是“Didactica”,并将其解释为“教学的艺术”。赫尔巴特是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先驱,他的开创性贡献在于阐明了教育和教学之间的联系,第一个明确提出了“教育性教学”这一概念。赫尔巴特教育学的核心是把道德教育与学科教学统一起来,从而使道德教育落实在学科教学的坚实基础上,也使学科教学具有了道德教育的任务,成为教育的基本原则,推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赫尔巴特提出了著名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即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赫尔巴特的弟子席勒及席勒的弟子莱因在这四阶段基础上将理论补充修正为准备、提示、联想、概括与运用五阶段,为广大第一线的教师提供了一个更容易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教学模式。

进入20世纪,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布卢姆的目标教学理论、赞可夫的“一般发展”教学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皮亚杰的认知理论、加涅的“联结—认知”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以及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等,都以解决教学目的、师生关系、教学方法、教学媒体、信息传输等问题为目的,而这些正是教学设计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教学理论必然成为教学设计的直接理论来源。教师只有自觉学习和运用科学的教学理论,并以此指导教学设计,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设计由经验层次上升到科学理性的层次。

4.学习理论

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促进学习者更有效地学习。因此,教学设计必须充分地研究学习者的学习,即根据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制定目标,研究策略,选择媒体。这也就决定了学习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基础地位。

学习理论是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是指描述或说明人和动物学习的性质、过程、动机以及影响学习的方法和策略等各种因素的学说。学习理论主要描述和说明学习是怎样发生的以及学习开始后会发生一些什么情况。因为人们对学习认识的不同进而对教学实践产生影响。通过解释学习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学习理论对有关学习法则的大量知识加以归纳和概括,使其进一步系统化、条理化和规范化,从而揭示学习的基本规律。因此,学习理论也必然是教学设计的基础理论。

20世纪上半叶,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占据主导地位;20世纪60年代后,认知主义逐渐取代了行为主义;到了20世纪末,建构主义成为学习理论发展新方向。行为主义是基于可观察的行为上的变化,它关注某一重复行为,直至行为变为自动、无意识的。认知主义是基于行为背后的思维过程,通过观察到的行为来分析学习者内心的变化。建构主义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计划来建构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建构主义关注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解决问题。从教学设计发展的轨迹来看,受学习理论的影响,教学设计也经历了行为主义教学设计、认知主义教学设计和建构主义教学设计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