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潮州茶源地理:三十年不变质的传说确凿

潮州茶源地理:三十年不变质的传说确凿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贵陶茶叶罐“储存茶叶三十年不变质”的玄机被一语道破——这是一个会让茶叶呼吸的贮茶器!“这是要经过1200摄氏度超高温才能烧出来的。就算是同样的黏土,少了手艺肯定不行。只有手工揉泥和拉胚,让它的质地密实,才能耐得住1200摄氏度,不要小看这个1200摄氏度,只有烧到这个温度,才能把陶烧到瓷化,才能存茶三十年不变质。”

潮州茶源地理:三十年不变质的传说确凿

在20世纪初的清朝末年,贵政山人纪国宏因生活无着要出洋谋生,临走前将三斤手炒茶放于陶茶罐内置于家中楼棚上。时光匆匆而过,少小离家老大回,一去三十几年,当老纪有机会返回家乡后,惊喜地发现阁楼上茶罐仍在,而掀开盖子,三十年前的那三斤劣茶,竟然清香扑鼻,更胜当年。

这是关于贵政山陶茶罐的民间故事,真假无从考究,但这茶叶罐能贮存茶叶三十年不变质,却不只是传说。

据资料记载,贵陶茶叶罐发源于清中叶的普宁贵政山村,由村民纪阿耀始创。最初采用的当地特有的白色矿土没有了,后来改用莲花山和大南山一带的优质矿土,经过四十多道繁复的工序烧制而成,可储存茶叶三十年不变质。

贵陶茶叶罐呈立锥形,底细肩宽颈长。平底内凹不封釉,只有随意抹上的几笔釉,留出适量的气孔。罐身上釉,罐颈不上釉,罐脚罐肩处有很浅的几圈纹路,能让湿气从地面沿着光滑的釉面爬上来时先经过几道“阻拦”而被减弱,剩下的微量“顽强”水分子爬到罐颈时被粗糙的陶吸掉,使其不得与罐内的茶叶直接接触。构造上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它的双层盖,盖沿有坡度,盖上后刚好与罐身贴合但仍有松动,盖中有内外双环壁,内环之内颈壁在罐口,外环壁在罐口颈之外,形成“三层墙”结构,每层“墙”之间还有空气层的阻隔,各层相嵌的空间正好形成了一种微妙的空气场,保护茶叶不受外界“干扰”。

“茶是有生命的,它像我们人一样需要呼吸,能让它在长年的贮存中保持生命力的,也在于这呼吸。”贵陶茶叶罐“储存茶叶三十年不变质”的玄机被一语道破——这是一个会让茶叶呼吸的贮茶器!而这奇妙的“呼吸作用”则要归功于贵陶茶叶罐独特的材质,用陈锐彬的话来说,就是“把陶烧成了瓷的质感,同时结合了陶、瓷、釉的各种优点”。这介乎陶和瓷之间的说法,让人摸不着头脑。(www.daowen.com)

见我们疑惑的眼神,他随手拿起一个陶罐用手指敲打了几下,哐哐哐,清脆得确实不像一般陶器能发出的声音。“这是要经过1200摄氏度超高温才能烧出来的。就算是同样的黏土,少了手艺肯定不行。只有手工揉泥和拉胚,让它的质地密实,才能耐得住1200摄氏度,不要小看这个1200摄氏度,只有烧到这个温度,才能把陶烧到瓷化,才能存茶三十年不变质。”

他说,现在也有工厂用注浆的方法批量生产这种陶罐,在外面修出一圈圈的纹路,模仿出手拉的感觉,但一摸内壁其实是平的。“那些烧不到1100摄氏度,烧不出接近瓷的质地,湿气很容易就跑到罐里去了,里面一放茶叶,两个月就发霉了。”

“现在还在用手工做这些陶罐的师傅平均年龄六十岁了,本来应该已经在带徒弟了,但愿意做这个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以前烧制这种茶叶罐的龙窑也让位于房地产开发被拆去了,陈锐彬找到民间还做手拉胚的老手艺人继续制作贵陶茶叶罐,还把被拆掉的部分龙窑从普宁搬到了潮州的店里来,和这种陶罐的制作流程一并展示出来。“我就是想告诉大家,为什么我们觉得以前的东西好,因为这些手艺人在用心,在专注地传承着我们老一辈的工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