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古港茶源地,红头船消失迹

古港茶源地,红头船消失迹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手绘红头船可惜的是现在已经见不到任何一艘红头船了。红头船一名源于雍正皇帝的“御批”。全船六帆齐发,宛若云鹏展翅,船上置指南针以导航,这种船称远洋红头船,专门航行南洋诸国,俗称“洋船”。如道光三年,陈黉利香港“乾泰隆”红头船行在家乡办事

古港茶源地,红头船消失迹

离开天后宫,继续寻找古港踪迹。

樟林自宋代就是盐业中心,明万历年间近海渔业大有发展,成为“渔鲜盈市”的埠头。清康熙年间开海禁,沿海各省商贾渔船来往频繁。潮汕先民从这里飘洋过海到东南亚各国侨居、经商。第一艘远赴南洋的红头船就从樟林港驶出,樟林成当时驰名世界的“通洋总汇”。

脚下站立的地方曾几何时是一条宽阔的水道。如今,河道只剩下十米宽,很难想象当年能停百余艘红头船的景象。

“樟林是红头船的故乡,红头船亦是古港通向繁荣的桥梁。”潮汕文化研究者郡明说,樟林古港的红头船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共一百多年的发展,至咸丰年间其远洋船队多达一百多支,每年乘季候风,北上宁波、苏杭、上海天津青岛、大连、日本;南下雷琼、安南、暹罗、实叻、三宝陇、苏门答腊、汶莱、北婆罗洲等地。春季输出潮州本土特产诸如潮糖、烟叶、茶叶等,秋季再装载大米、香料、木材等返回潮汕。到后来,这项生意收益不算大,就改运那些有利可图的货物。从南洋运回来的有象牙、珠宝等奇珍异物,犀角、肉桂等贵重药材,暹绸、胡椒、香料、番藤等特产,只象征性地运载点大米以备查询。南洋的高级木料,如柚木、桑枝、铁梨木、盐柴等,也作为“压载物”而运进来。由潮州运往南洋的有潮产的陶瓷品、潮绣、雕刻、蒜头、麻皮、菜籽等,还有从北方转来的人参、鹿茸、兽皮、丝绸等,这些货物,在南洋各地很受欢迎,获利很厚。几年间,洋船业就蓬勃发展起来了。

手绘红头船(作者:伯鹿画画

可惜的是现在已经见不到任何一艘红头船了。红头船一名源于雍正皇帝的“御批”(黄光武《雍正潮州海盗、广东海防与红头船》)。雍正为绥靖海氛,对东南沿海苏、浙、闽、粤等四个省的出海船只,钦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即出海船只(含渔船),必须油以黑(江苏)、白(浙江)、绿(福建)、红(广东)的颜色作标志,并实行船户联保,以杜海寇伪混侵扰。但这一钦规实行不太久,似乎就被人们淡忘了。唯独粤东持之以恒,后来变成远洋船只的一种光荣标志。

当年的红头船有双桅、单桅之别,发展成为“翘首高舷,备大桅樯三具”的远洋大帆船。据《樟东风物记》介绍,红头船有大小之分,大型红头船长20余丈,载重数百吨,有三桅,中桅高挂主帆,上下叠帆,头尾桅也各挂一帆。好风时,中桅两侧又添置翼帆(名双开翼),以招风,叫做“四帆开笑”。全船六帆齐发,宛若云鹏展翅,船上置指南针以导航,这种船称远洋红头船,专门航行南洋诸国,俗称“洋船”。小型红头船也叫“沿海红头船”,长十余丈,专载糖包等货上北方港口,俗称“糖蛋龟”。

手绘红头船(作者:伯鹿画画)

可惜的是现在已经见不到任何一艘红头船了。红头船一名源于雍正皇帝的“御批”(黄光武《雍正潮州海盗、广东海防与红头船》)。雍正为绥靖海氛,对东南沿海苏、浙、闽、粤等四个省的出海船只,钦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即出海船只(含渔船),必须油以黑(江苏)、白(浙江)、绿(福建)、红(广东)的颜色作标志,并实行船户联保,以杜海寇伪混侵扰。但这一钦规实行不太久,似乎就被人们淡忘了。唯独粤东持之以恒,后来变成远洋船只的一种光荣标志。

当年的红头船有双桅、单桅之别,发展成为“翘首高舷,备大桅樯三具”的远洋大帆船。据《樟东风物记》介绍,红头船有大小之分,大型红头船长20余丈,载重数百吨,有三桅,中桅高挂主帆,上下叠帆,头尾桅也各挂一帆。好风时,中桅两侧又添置翼帆(名双开翼),以招风,叫做“四帆开笑”。全船六帆齐发,宛若云鹏展翅,船上置指南针以导航,这种船称远洋红头船,专门航行南洋诸国,俗称“洋船”。小型红头船也叫“沿海红头船”,长十余丈,专载糖包等货上北方港口,俗称“糖蛋龟”。

手绘红头船(作者:伯鹿画画)

可惜的是现在已经见不到任何一艘红头船了。红头船一名源于雍正皇帝的“御批”(黄光武《雍正潮州海盗、广东海防与红头船》)。雍正为绥靖海氛,对东南沿海苏、浙、闽、粤等四个省的出海船只,钦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即出海船只(含渔船),必须油以黑(江苏)、白(浙江)、绿(福建)、红(广东)的颜色作标志,并实行船户联保,以杜海寇伪混侵扰。但这一钦规实行不太久,似乎就被人们淡忘了。唯独粤东持之以恒,后来变成远洋船只的一种光荣标志。

当年的红头船有双桅、单桅之别,发展成为“翘首高舷,备大桅樯三具”的远洋大帆船。据《樟东风物记》介绍,红头船有大小之分,大型红头船长20余丈,载重数百吨,有三桅,中桅高挂主帆,上下叠帆,头尾桅也各挂一帆。好风时,中桅两侧又添置翼帆(名双开翼),以招风,叫做“四帆开笑”。全船六帆齐发,宛若云鹏展翅,船上置指南针以导航,这种船称远洋红头船,专门航行南洋诸国,俗称“洋船”。小型红头船也叫“沿海红头船”,长十余丈,专载糖包等货上北方港口,俗称“糖蛋龟”。

古老的村落

“凡有潮水的地方,便是潮人所至的地方。”随着商贸活动的频繁往返,樟林古港自然而然地成为古代粤东及至闽西南、赣东南毗邻各地移民出国和文化融合的一个重要基地与口岸。

而潮人较大规模出国,主要有两个原因:康熙末年,闽粤两省出现米荒,朝廷鼓励贩售暹罗米(泰国米),更把潮汕海外贸易推上一个高峰,中暹贸易也成当时最热门的线路。史料记载,从道光二年至咸丰八年(1822—1858)36年间,旅居暹罗(泰国)的华人中有88万多人为从樟林港出洋的潮人。

开海禁后各地商船聚集樟林港,商人们为了方便,前后共建铺屋141间,沿着内港两侧排列,组成八条街,外有六村环绕,称“八街六社”。

从康熙六十一年至乾隆十六年(1722—1751)这一时期,清朝先后三次颁发“准与暹罗大米贸易”的诏令,乾隆的两次还规定,不论“官营”、“私营”,一律免予税收。于是,潮人抓住这一“黄金”机遇,和福建人一道,纷纷造船出海,到暹罗、新加坡、安南等国,大规模采购和贩运大米,以挣巨利。潮州商帮也达到鼎盛规模。据《观一揽胜》的一则资料统计,从1782年到1868年这86年间,潮人出国谋生者,累计约达150多万人之多,这一次是历史上的大高潮。

其次,潮人离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天灾、时疫、饥荒、田地破产,苦于生活逼迫,“无奈何,打个衫包仔过暹罗”的。如道光三年,陈黉利香港“乾泰隆”红头船行在家乡办事处一则资料表明,该年潮汕、漳州各地农民,因灾害田园失收,破产者逼于生活,至该行求优惠(免费)船票过番的,累计达1172人票,虽然鉴于历代志书不载和户籍管理疏缺等原因,樟林古港出国的先侨人数,未能实际累计;但据上述资料和世代口碑分析认为,至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先侨,是从樟林乘红头船漂洋过海的。

如今,在海外的潮州人总数过千万,“国内一个潮州,海外一个潮州”,其中的文化传承从来没有断过,无论是在哪个国家的潮州人,听到洗小茶杯的声音,都会有点天然的亲切感。

古老的村落(www.daowen.com)

“凡有潮水的地方,便是潮人所至的地方。”随着商贸活动的频繁往返,樟林古港自然而然地成为古代粤东及至闽西南、赣东南毗邻各地移民出国和文化融合的一个重要基地与口岸。

而潮人较大规模出国,主要有两个原因:康熙末年,闽粤两省出现米荒,朝廷鼓励贩售暹罗米(泰国米),更把潮汕海外贸易推上一个高峰,中暹贸易也成当时最热门的线路。史料记载,从道光二年至咸丰八年(1822—1858)36年间,旅居暹罗(泰国)的华人中有88万多人为从樟林港出洋的潮人。

开海禁后各地商船聚集樟林港,商人们为了方便,前后共建铺屋141间,沿着内港两侧排列,组成八条街,外有六村环绕,称“八街六社”。

从康熙六十一年至乾隆十六年(1722—1751)这一时期,清朝先后三次颁发“准与暹罗大米贸易”的诏令,乾隆的两次还规定,不论“官营”、“私营”,一律免予税收。于是,潮人抓住这一“黄金”机遇,和福建人一道,纷纷造船出海,到暹罗、新加坡、安南等国,大规模采购和贩运大米,以挣巨利。潮州商帮也达到鼎盛规模。据《观一揽胜》的一则资料统计,从1782年到1868年这86年间,潮人出国谋生者,累计约达150多万人之多,这一次是历史上的大高潮。

其次,潮人离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天灾、时疫、饥荒、田地破产,苦于生活逼迫,“无奈何,打个衫包仔过暹罗”的。如道光三年,陈黉利香港“乾泰隆”红头船行在家乡办事处一则资料表明,该年潮汕、漳州各地农民,因灾害田园失收,破产者逼于生活,至该行求优惠(免费)船票过番的,累计达1172人票,虽然鉴于历代志书不载和户籍管理疏缺等原因,樟林古港出国的先侨人数,未能实际累计;但据上述资料和世代口碑分析认为,至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先侨,是从樟林乘红头船漂洋过海的。

如今,在海外的潮州人总数过千万,“国内一个潮州,海外一个潮州”,其中的文化传承从来没有断过,无论是在哪个国家的潮州人,听到洗小茶杯的声音,都会有点天然的亲切感。

古老的村落

“凡有潮水的地方,便是潮人所至的地方。”随着商贸活动的频繁往返,樟林古港自然而然地成为古代粤东及至闽西南、赣东南毗邻各地移民出国和文化融合的一个重要基地与口岸。

而潮人较大规模出国,主要有两个原因:康熙末年,闽粤两省出现米荒,朝廷鼓励贩售暹罗米(泰国米),更把潮汕海外贸易推上一个高峰,中暹贸易也成当时最热门的线路。史料记载,从道光二年至咸丰八年(1822—1858)36年间,旅居暹罗(泰国)的华人中有88万多人为从樟林港出洋的潮人。

开海禁后各地商船聚集樟林港,商人们为了方便,前后共建铺屋141间,沿着内港两侧排列,组成八条街,外有六村环绕,称“八街六社”。

从康熙六十一年至乾隆十六年(1722—1751)这一时期,清朝先后三次颁发“准与暹罗大米贸易”的诏令,乾隆的两次还规定,不论“官营”、“私营”,一律免予税收。于是,潮人抓住这一“黄金”机遇,和福建人一道,纷纷造船出海,到暹罗、新加坡、安南等国,大规模采购和贩运大米,以挣巨利。潮州商帮也达到鼎盛规模。据《观一揽胜》的一则资料统计,从1782年到1868年这86年间,潮人出国谋生者,累计约达150多万人之多,这一次是历史上的大高潮。

其次,潮人离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天灾、时疫、饥荒、田地破产,苦于生活逼迫,“无奈何,打个衫包仔过暹罗”的。如道光三年,陈黉利香港“乾泰隆”红头船行在家乡办事处一则资料表明,该年潮汕、漳州各地农民,因灾害田园失收,破产者逼于生活,至该行求优惠(免费)船票过番的,累计达1172人票,虽然鉴于历代志书不载和户籍管理疏缺等原因,樟林古港出国的先侨人数,未能实际累计;但据上述资料和世代口碑分析认为,至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先侨,是从樟林乘红头船漂洋过海的。

如今,在海外的潮州人总数过千万,“国内一个潮州,海外一个潮州”,其中的文化传承从来没有断过,无论是在哪个国家的潮州人,听到洗小茶杯的声音,都会有点天然的亲切感。

房梁上的石雕

房梁上的石雕

房梁上的石雕

潮汕地区民居建筑中最具特色的厝角头

潮汕地区民居建筑中最具特色的厝角头

潮汕地区民居建筑中最具特色的厝角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