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白茶文化志:探索绿雪芽产业的复兴

白茶文化志:探索绿雪芽产业的复兴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远离污染也是保持茶区生态洁净的一个重要内容。多年从事茶生产的经验,让他明白建设有机茶园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这片土壤,不断恢复原生植被,以便能形成更好的茶园生态,让太姥山茶区维持一如既往的干净与和谐。近年来,食品的安全性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此同时,有机茶业也日益受到茶界的重视。在这种有机种植的理念引导下,绿雪芽白茶基地很快实现了茶园的有机化。

绿雪芽再次走进当代人的视野,其实和白茶产业的兴盛息息相关。可以说,近年来白茶的复兴,让绿雪芽遇到了一个最好的时代。

在茶人看来,茶势会因时而转。随着讲求品质与美学的雅致生活方式兴起,白茶这几年在中国日益兴盛起来,而太姥山地区作为白茶的主要茶区也迎来了茶业的繁盛时期。白茶在当代的走俏,其实可看作是茶叶本真状况的一种回归。茶最初就是自然之物,过多的加工反而会破坏其养分,降低其滋养人类的能力。而白茶恰好符合茶的本真,能最大限度地保存茶的保健功效。此外,白茶的品饮方式,与唐宋茶法最为接近,也与中国传统生活文化相吻合。而近年来,中国社会面临一个很大的转型时期,人们逐渐看到了现代性带给生活的负面影响,转而重视恢复适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东方生活美学价值越来越受到公众的认同。白茶的清雅,颇能传递出东方生活美学的真谛,所以大受欢迎,也对茶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拥有一个纯净、自然、万物和谐共生的茶园,成为产出优质白茶的前提条件。

茶园的洁净,一直是传统茶事的重要内容。由于茶是饮用之物,历代对茶的品鉴,除了味感之外,尤为重视茶叶本身的澄净。由此也形成了对茶园的洁净观。这种洁净观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其一是茶园的自然状态,其二是茶培植过程中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多元参与机制的建立以及隔绝外部环境污染。

实际上,在传统茶学知识中,茶对产地是高度敏感的,宋人黄儒就对茶与地势如此微妙的关系感到十分惊叹:“窃尝怪茶之为草一物尔其势必由得地而后异。”不同的产地环境,对茶的品质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由此也导致茶产地出现了严格的等级阶序。陆羽《茶经》最早对茶产地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其《茶之源》篇指出:“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也就是说,茶的生长源以烂石地为上,沙土地为次,黄土地则最下。从这一土质与茶品质的分类关系可以看出,土质是否洁净,矿物质含量的丰富程度,是成就茶之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如何品评土壤的洁净程度呢?在古代茶人看来,这主要看茶地是否远离土气的影响。“土气”是古代植茶时十分避讳的元素。例如,《东溪试茶录》就提到生长在闽北“壑源”即山谷地带的茶,如果是位于壑岭尾,其地势平坦,那么茶生长在其间,则“色黄而味多土气绝大”[7]。前述黄儒在谈到壑源沙溪的茶的好坏时,也提到这种情况,两地相差不远,但茶的品质却大为不同,“栽植之亦为土气所化”[8]。绿雪芽的发现者熊明遇也对茶种植与土气的关系颇有研究,他认为“凡茶产平地多受土气故其质浊”。这一看法也广为明代包括《本草纲目》在内的书籍所引用。在陆羽看来,烂石无土层,所以地质最为干净;砾壤掺杂部分土壤,因此地质稍逊;黄土则因其土层深厚,地质最差。这与现代茶叶种植与土壤环境观点颇相吻合,烂石多为冲积物形成表层团粒土壤,饱含腐殖质微生物群落,所以最适合优质茶叶生长:砾壤土壤发育程度较低,因此生长地质状况稍逊:黄土则因土壤黏重,腐殖质少,透气程度差,在茶园土壤中表现最差。太姥山茶区是临海山地,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土质发育良好,动植物多样性丰富,是天然的优质茶园。对“土气”的忌讳,甚至反映在煮茶的器皿上,高元濬认为,在选择烹煮茶的茶瓶时,“金银为上,磁瓶次之,磁不夺茶气,幽人逸士,品色尤宜。近义兴茶礶制雅料佳,大为人所重、盖是粗砂,正取砂无土气耳。”[9]

因此,远离“土气”是保证茶地纯净的一个关键因素。而陆羽更进一步指出茶源地“野者上,园者次”。所谓“野”,指的是茶生长的自然状态。在当时人看来,这种野,意味着茶出于自然,与生态系统保持和谐相融。也就是说,只有回归到纯粹的自然空间,才能产出好茶。近年来,“野茶”受到人们的追捧,也与讲究茶的这种自然生长文化复兴有关。当然,纯粹的“野茶”是十分少见的,唐宋以后,人工种植的茶园大量出现。然而,传统发展而来的对于茶地的洁净观也一直传承下来。即使是人工开辟的茶园,尽管不如野生茶林,但也很注意茶园周边生态保护与茶园生态系统建设,从而保持纯净。(www.daowen.com)

远离污染也是保持茶区生态洁净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古人眼中,茶是高洁之物,因此其生长过程,应尽量避免受到周围不良因素的影响。与当代相比,传统时代茶的污染源要少得多,因此,其关键点就是维持适合其生长的地理环境不被干扰。

由此可见,在当代社会要让绿雪芽白茶得到良好的发展,保持茶园的洁净就十分重要。幸运的是,绿雪芽的复兴者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并采取了让绿雪芽重新融入太姥山生态保护区的做法。从1999年起,林有希接手太姥山保护区里的茶区,开始建设有机化管理茶园。多年从事茶生产的经验,让他明白建设有机茶园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这片土壤,不断恢复原生植被,以便能形成更好的茶园生态,让太姥山茶区维持一如既往的干净与和谐。近年来,食品的安全性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代农业因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从而严重污染了土壤,也使得这种工业化生产出来的产品,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随着大众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开始注重食品的生产分类。有机种植,成为健康、优质及高营养的象征。与此同时,有机茶业也日益受到茶界的重视。实际上,这种茶的有机种植,其背后揭示的是必须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尽量减少对茶园的现代干预,崇尚自然生态理念,让茶回到自然生长状态及手工传统。这一点,也是传统茶种植所强调的,如宋代赵汝砺编著的茶书《北苑别录》云:“草木至夏益盛,故欲导生长之气以渗雨露之泽。每岁六月兴工,虚其本,培其土,溢蔓之草,遏郁之木,悉用除之。正所以导生长之气,而渗雨露之泽也。此之谓开舍。”在这种有机种植的理念引导下,绿雪芽白茶基地很快实现了茶园的有机化。而将茶园定位为有机茶园,这一点和绿雪芽茶被创制时最初的自然定位奇妙地吻合了。

如今,太姥山建立有机茶园,其实就是一种回归绿雪芽原生地的举动。“涵养大地,关爱生命”成为绿雪芽人的一种生活理念,甚至体现为一种宗教信仰。禅与茶的传统也被复兴起来,茶园中巧妙地安入了太阳能念佛机,早晚传诵梵音佛曲,仿佛无时无刻不在荡涤茶园,护佑茶树生长。而这一理念背后,其实就是来自对茶园的这种传统洁净观的继承。任何一个茶园,都不能简单地被当作人类一味索取的产茶地,而必须以一种宗教般的虔诚来养护它,才能真正实现茶园的洁净。而“慈心不杀”管理方式背后,是一种恢复动植物多样性的努力,其用意在于让茶园成为人与万物共同守护的家园。一句“净守方寸地,延续子孙茶”,揭示的就是这种茶园洁净与永续发展的理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