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施闰章:绿雪芽的文化志

施闰章:绿雪芽的文化志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施闰章是清初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在诗文上颇有成就,与邑人高咏生主持东南诗坛数十年,时称“宣城体”。施闰章对自己所制作的绿雪茶十分自信,并不讳言这款茶的品质。施闰章和潘耒交好,因此他也是施闰章的赠茶对象。也就是说,王士祯也在施闰章的分茶圈子中,由此可见绿雪茶在清初知识界的广泛影响。凭借施闰章的关系,“敬亭绿雪茶”成为17世纪文化网络中的流动之物。

施闰章:绿雪芽的文化志

与周亮工同时代的另一位儒士施闰章,也喜爱在山中制茶,无独有偶,他命名的一款茶也用了绿雪的名字。施闰章是清初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在诗文上颇有成就,与邑人高咏生主持东南诗坛数十年,时称“宣城体”。

和熊明遇一样,施闰章也爱山水,但与身在异乡的熊明遇钟爱太姥山不同,施闰章倾注颇多感情的是其家乡安徽宣城北郊的敬亭山。敬亭山也是一座名山,虽然和太姥山相比少了神仙气,但在古代文人圈子中似乎名声更大,这是因为南齐谢脁和唐朝李白这两位大诗人都曾登临此山,并分别写下了《游敬亭山》《独坐敬亭山》两首名诗,尤其是李白的敬亭山诗,传诵后世,也使得敬亭山声名鹊起。历代吟诵敬亭山的诗、文、词数以千计,敬亭山也因此被称为“江南诗山”,饮誉海内。

施闰章喜爱故乡风物,屡屡作诗吟咏。他尤其钟爱敬亭山的绿茶和丹橘两种珍贵特产。他在乡居时就曾多次登敬亭山采茶,并制作了一款茶。和熊明遇一样,他也给这款茶取名“绿雪”。他特作《绿雪》诗来记载这款茶:

绿雪

敬亭雀舌枉争传,手制从过榖雨天。

酌向素甆浑不辨,乍疑花气扑山泉。

最难消息趁春晴,摘叶看僧顷刻成。

眼底何人玉川子,可容庙岕独佳名。[6]

他在《绿雪》诗下注:“自制敬亭茶名。”言外之意是向世人强调“绿雪”茶是自己钟爱的茶名。施闰章对自己所制作的绿雪茶十分自信,并不讳言这款茶的品质。他曾经在另一首诗中,谈到自己偶然得到玉泉水后,用来试煮绿雪茶后的美好感受:

偶得玉泉水试敬亭绿雪茶

渴比玉川子,茶思桑苎煎。

今朝烹绿雪,山客饷清泉。

甘露初尝日,秋兰未放前。

官闲饶胜事,心赏向谁传。[7]

施闰章所制这款茶,后来被称为“敬亭绿雪”,由此成为清初的一款名茶。由于在文化上的突出成就,施闰章在清初社会上的名气很大,也结交了很多朋友。如同当时许多士人一样,他维系友谊的方式,除了诗文唱和之外,茶也是一种重要的馈赠与分享之物。从清初的诗文集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有关施闰章分茶的记载,他自制的这款绿雪茶,是他用来馈赠亲朋好友最重要的礼物之一。

在施闰章的朋友圈中,很多人都提到定期接到施闰章送来的“敬亭绿雪”茶,大家都把得到施闰章馈赠的这款茶视为一种开心的事,并作诗来记载这种心情。江苏太仓人陈瑚(1613—1675),是明末清初的学者,与同里陆世仪、江士韶、盛敬齐名,被人合称为“太仓四先生”。他在明亡后不仕清朝隐居昆山蔚村,讲学期间,士人多向其问学。他和施闰章交好,常常诗词唱和。有一次在诗中记载了施闰章馈赠绿雪茶的事:“愚山赋诗遗予敬亭绿雪,拜而啜之,不待七碗已风生两腋矣。报以二绝句”:

敬亭终古地偏灵,草木清芬见德馨。

今日若教鸿渐在,定书绿雪补茶经

簇簇旗枪谷雨时,采遗千里寄相思。

遥知山馆传瓷夜,耳听松风手写诗。[8]

顾景星(1621—1687)是湖北蓟州人,清代文学家。他是明末贡生,南明弘光朝时考授推官。入清后屡征不仕。康熙十八年(1679)荐举博学鸿词,他颇有气节,称病不就。顾景星和施闰章友善,知道施闰章的绿雪茶很有名,羡慕不已,他在“向愚山乞绿雪茶”一诗中谈到了自己向施闰章索茶的趣事:

蓟北春深到贡芽,昨蒙恩赐啜天家。

清明门掩黄昏雨,消得宁州绿雪茶。[9]

江苏吴江人潘耒(1646—1708)是明末清初学识十分渊博的人物,也是顾炎武的弟子,淹贯群书。工诗文兼长经史,旁及历法、算数、佛经道藏音韵学,是一位通才。康熙十八年(1679)以布衣举“博学鸿儒科”,授翰林院检讨,纂修《明史》,不久充日讲起居注官,纂修《实录》《圣训》,又任会试同考官。随着声名日盛,忌妒他的人也越来越多,最终被诬告以“浮躁”罪,降调归里。后康熙南巡,复其原职。大学士陈廷敬准备力荐他,他却竭力推辞。潘耒性情雅爱山水,乐游名胜,所到之处,常记以诗文,文采斐然,时人折服。施闰章和潘耒交好,因此他也是施闰章的赠茶对象。他曾在得到施氏馈赠绿雪茶后,写了一首长诗来表达谢意:

施愚山侍读惠敬亭绿雪茶

赋谢

丫山阳陂茶,厥品旧称上。

如何采摘稀,珍丛闭崖嶂。

北源与洞山,稇载每兼辆。

烂熳风格卑,未足差辈行。

宛陵有茶星,欧蔡未多让。

敬亭秀檐端,先春每策杖。

龟手摘银丝,旗枪别名状。

火候如还丹,蒸焙谨酌量。

霏霏兰芬吹,霭霭玉色盎。

名同仙掌锡,制比云龙创。

林卧余十年,耽此遂微尚。

兹来挂朝簪,土苦尘坱。

退食倾一瓯,吟吻始津畅。

怜我久病渴,封缄枉分饷。

珍味类精盐,远物同蒟酱。

官舍邻僧寮,寒月堕衣桁。

曾无子京乐,焉取党姬况。

且烧松根叶,蟹眼候微浪。

因叹漏卮人,土风未宜忘。

同样,江苏常州人邵长蘅(1637—1704)也是出自江南的一位名士,他曾经客游京师,与施闰章、汪琬、陈维崧朱彝尊等过从甚密,后入太学。施闰章也经常向他赠茶,他在一首诗中提到了这种分茶的情谊:

愚山侍讲分贻敬亭绿雪茶和阮亭作

荆溪产岕茗,梁溪出清泉。

两美易合并,溪路相沿缘。

草堂谷雨过,桐阴漾青圆。

枪旗初脱焙,蟹眼活火煎。

野夫倦着书,石榻酣昼眠。

睡足惊松涛,湘簾扬微烟。

细啜来清风,两腋轻欲旋。

无事偶浪出,一年客幽燕。

伧父酪奴贱,朱门潼乳膻。

强饮如茹蘗,棘吻仍涩咽。

穷秋三日雨,檐澑鸣潺潺。

渴喉正鼓咙,梦想还家山。

诗翁走长须,绿雪饷不悭。

澄碧泛哥定,芳香袭兰荃。

顿令宣城价,突过阳羡前。

渔洋好事者,题诗缄素笺。

奡兀得妥帖,奇句供流传。

且啜且复哦,应接苦不闲。

顾我才謭劣,险韵愁雕镌。

我自用我法,牵率成诗篇。[10]

在这首诗中,邵长蘅记载了施闰章向其分享了绿雪茶,而且特别谈到此茶香气袭人,时人追捧,以至宣城绿雪茶价,都超过了阳羡名茶。邵长蘅诗的标题中提到此诗同时也是“和阮亭作”,阮亭是清初文坛宗匠王士祯(1634—1711)的号。也就是说,王士祯也在施闰章的分茶圈子中,由此可见绿雪茶在清初知识界的广泛影响。

凭借施闰章的关系,“敬亭绿雪茶”成为17世纪文化网络中的流动之物。施闰章自己也记载了友人频频向其索茶的情况,其中就有号称清初三大家的汪琬。汪琬(1624—1691)是江苏苏州人,清初政治家、学者,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散文家,与侯方域、魏禧合称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历官翰林院编修、户部主事、刑部郎中等,晚年隐居太湖尧峰山,闭户撰述,不问世事,学者称“尧峰先生”。著有《尧峰诗文钞》《钝翁前后类稿、续稿》等书。施闰章在一首诗中提到了汪琬在隐居太湖时期,写诗索茶的雅事:

汪钝庵户部杜门山居见贻二诗

兼索敬亭绿雪

十载离居白发新,偶来不及虎丘春。

尧峰书到添惆怅,何处空山觅此人。

正是长松散发天,自携茶就惠山泉。

囊余一片龙团在,石鼎应烦桑苎煎。[11]

在施闰章的赠茶对象中,除了陈瑚、潘耒、汪琬这些博学通儒外,还有一些是当朝显贵,如安徽桐城人张英(1637—1708)。张英康熙六年(1667)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累迁至礼部侍郎,康熙三十八年(1699)授文华殿大学士,是康熙时期汉臣中极其有影响力的人物。他在一首诗中记述了施闰章赠送绿雪茶一事:

施愚山赠敬亭绿雪茶奉答

春雨江南山,敬亭本幽绝。

摘来烟鬟中,佳荈名绿雪。

故人劳见遗,莺花晩春节

香如兰露滋,色比清泉洌。

瀹向晴窗下,恐为尘滓亵。

细啜咏新诗,风味谁能别。[12]

在施闰章分茶圈子中,除了上述江南汉族士人之外,也不乏满族权贵。如博尔都(1649—1708),他有一次读到王士祯写给施闰章感谢其赠送绿雪茶的诗作时,歆羡之余,也学着王士祯的方式,作了一首诗,向施闰章索要绿雪茶:

读阮亭谢愚山敬亭绿雪茶

作诗以索之

高怀落落谢风尘,细啜蒙山顾渚春。

一旗两旗斗绿萼,千朵万朵堆翠筠。

阮亭先生饶舌句,长白小史馋饮人。

仙翁手握秘书箓,两腋清风不我均。[13]

在上述施闰章分茶的群体中,明遗民占了一大部分,包括陈瑚、顾景星,他们都是不仕清朝的前朝文人,以这样一种态度来表明自己的文化固守。施闰章的分茶行为,发生在明清易代之际的特殊背景,不仅仅只是一种简单的文人间的人情往来,其背后还有着更为复杂的文化意义。

当1644年满洲人开进北京城,取代明朝,成为中国的统治者后,对于施闰章这样的江南文人来说,以往被视为蛮荒之地的满洲的生活习尚与文化,是他们所完全陌生的。这群来自东北游牧地带的族群,在此前施闰章这样的汉人精英眼中,一度被视为尚未文明化的“建夷”,对于满族人入主中原后所面临的文化命运,他们内心惴惴不安。有些人选择以极端的方式来表达对于原来文化传统的忠诚,例如作为几社创始人之一的夏允彝(1596—1645),在明亡后举兵抗清,最后投水自杀。《长物志》作者文震亨在苏州被满族人占领后,在家中绝食而死。而类似陈瑚、顾景星这些人则选择了不合作的方式,避居到乡野山林,拒绝出任清朝官职;可是,还有相当多类似周亮工、施闰章这样的人,顺应时势的变化,参加新朝的选拔,积极在新朝任官。上述三类人,其实原本都属于一个群体,他们都是汉族精英,也早已习惯了包括茶道在内的所有人文仪式。可是,新朝建立后,在他们眼中原本是蛮夷之人的游牧族群,会怎么对待这种文化传统呢?还会接受这样的茶文化吗?

在明代的汉族精英世界中,茶和读书、花道、治园等,都已经是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一种身份认同。如果这部分生活仪式感被夺走了,也就意味着身份发生了转换。

因此,当施闰章这样的汉族精英被吸纳到新朝统治阶层之后,他们面对的是一种文化上的未知命运。王朝更替之际,云谲波诡,政治风波不断,如何维系这种文化传统,成为这些汉族文人心中焦虑不安的一个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试图通过沉浸茶艺、塑造茶的文化来保持这种雅致,同时也以分享好茶来创造一种特殊的关系网络,借此维系一种汉人士大夫以往所熟悉的生活方式,在复杂的满汉关系中寻找到一种平衡。而施闰章所使用的“绿雪”茶名,恰好是文化传统的形象隐喻,很快被这群担心文化传统丢失的汉族文人所喜爱,并视之为一种铭刻文化记忆的精神饮品。而施闰章也通过制茶与分茶的方式,来推动他所熟悉的汉文化在新的政权的传播与影响,其背后反映的是江南士大夫在战后的一种文化复兴努力。

兹来挂朝簪,土苦尘坱。

退食倾一瓯,吟吻始津畅。

怜我久病渴,封缄枉分饷。

珍味类精盐,远物同蒟酱。

官舍邻僧寮,寒月堕衣桁。

曾无子京乐,焉取党姬况。

且烧松根叶,蟹眼候微浪。

因叹漏卮人,土风未宜忘。

同样,江苏常州人邵长蘅(1637—1704)也是出自江南的一位名士,他曾经客游京师,与施闰章、汪琬、陈维崧、朱彝尊等过从甚密,后入太学。施闰章也经常向他赠茶,他在一首诗中提到了这种分茶的情谊:

愚山侍讲分贻敬亭绿雪茶和阮亭作

荆溪产岕茗,梁溪出清泉。(www.daowen.com)

两美易合并,溪路相沿缘。

草堂谷雨过,桐阴漾青圆。

枪旗初脱焙,蟹眼活火煎。

野夫倦着书,石榻酣昼眠。

睡足惊松涛,湘簾扬微烟。

细啜来清风,两腋轻欲旋。

无事偶浪出,一年客幽燕。

伧父酪奴贱,朱门潼乳膻。

强饮如茹蘗,棘吻仍涩咽。

穷秋三日雨,檐澑鸣潺潺。

渴喉正鼓咙,梦想还家山。

诗翁走长须,绿雪饷不悭。

澄碧泛哥定,芳香袭兰荃。

顿令宣城价,突过阳羡前。

渔洋好事者,题诗缄素笺。

奡兀得妥帖,奇句供流传。

且啜且复哦,应接苦不闲。

顾我才謭劣,险韵愁雕镌。

我自用我法,牵率成诗篇。[10]

在这首诗中,邵长蘅记载了施闰章向其分享了绿雪茶,而且特别谈到此茶香气袭人,时人追捧,以至宣城绿雪茶价,都超过了阳羡名茶。邵长蘅诗的标题中提到此诗同时也是“和阮亭作”,阮亭是清初文坛宗匠王士祯(1634—1711)的号。也就是说,王士祯也在施闰章的分茶圈子中,由此可见绿雪茶在清初知识界的广泛影响。

凭借施闰章的关系,“敬亭绿雪茶”成为17世纪文化网络中的流动之物。施闰章自己也记载了友人频频向其索茶的情况,其中就有号称清初三大家的汪琬。汪琬(1624—1691)是江苏苏州人,清初政治家、学者,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散文家,与侯方域、魏禧合称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历官翰林院编修、户部主事、刑部郎中等,晚年隐居太湖尧峰山,闭户撰述,不问世事,学者称“尧峰先生”。著有《尧峰诗文钞》《钝翁前后类稿、续稿》等书。施闰章在一首诗中提到了汪琬在隐居太湖时期,写诗索茶的雅事:

汪钝庵户部杜门山居见贻二诗

兼索敬亭绿雪

十载离居白发新,偶来不及虎丘春。

尧峰书到添惆怅,何处空山觅此人。

正是长松散发天,自携茶就惠山泉。

囊余一片龙团在,石鼎应烦桑苎煎。[11]

在施闰章的赠茶对象中,除了陈瑚、潘耒、汪琬这些博学通儒外,还有一些是当朝显贵,如安徽桐城人张英(1637—1708)。张英康熙六年(1667)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累迁至礼部侍郎,康熙三十八年(1699)授文华殿大学士,是康熙时期汉臣中极其有影响力的人物。他在一首诗中记述了施闰章赠送绿雪茶一事:

施愚山赠敬亭绿雪茶奉答

春雨江南山,敬亭本幽绝。

摘来烟鬟中,佳荈名绿雪。

故人劳见遗,莺花晩春节。

香如兰露滋,色比清泉洌。

瀹向晴窗下,恐为尘滓亵。

细啜咏新诗,风味谁能别。[12]

在施闰章分茶圈子中,除了上述江南汉族士人之外,也不乏满族权贵。如博尔都(1649—1708),他有一次读到王士祯写给施闰章感谢其赠送绿雪茶的诗作时,歆羡之余,也学着王士祯的方式,作了一首诗,向施闰章索要绿雪茶:

读阮亭谢愚山敬亭绿雪茶

作诗以索之

高怀落落谢风尘,细啜蒙山顾渚春。

一旗两旗斗绿萼,千朵万朵堆翠筠。

阮亭先生饶舌句,长白小史馋饮人。

仙翁手握秘书箓,两腋清风不我均。[13]

在上述施闰章分茶的群体中,明遗民占了一大部分,包括陈瑚、顾景星,他们都是不仕清朝的前朝文人,以这样一种态度来表明自己的文化固守。施闰章的分茶行为,发生在明清易代之际的特殊背景,不仅仅只是一种简单的文人间的人情往来,其背后还有着更为复杂的文化意义。

当1644年满洲人开进北京城,取代明朝,成为中国的统治者后,对于施闰章这样的江南文人来说,以往被视为蛮荒之地的满洲的生活习尚与文化,是他们所完全陌生的。这群来自东北游牧地带的族群,在此前施闰章这样的汉人精英眼中,一度被视为尚未文明化的“建夷”,对于满族人入主中原后所面临的文化命运,他们内心惴惴不安。有些人选择以极端的方式来表达对于原来文化传统的忠诚,例如作为几社创始人之一的夏允彝(1596—1645),在明亡后举兵抗清,最后投水自杀。《长物志》作者文震亨在苏州被满族人占领后,在家中绝食而死。而类似陈瑚、顾景星这些人则选择了不合作的方式,避居到乡野山林,拒绝出任清朝官职;可是,还有相当多类似周亮工、施闰章这样的人,顺应时势的变化,参加新朝的选拔,积极在新朝任官。上述三类人,其实原本都属于一个群体,他们都是汉族精英,也早已习惯了包括茶道在内的所有人文仪式。可是,新朝建立后,在他们眼中原本是蛮夷之人的游牧族群,会怎么对待这种文化传统呢?还会接受这样的茶文化吗?

在明代的汉族精英世界中,茶和读书、花道、治园等,都已经是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一种身份认同。如果这部分生活仪式感被夺走了,也就意味着身份发生了转换。

因此,当施闰章这样的汉族精英被吸纳到新朝统治阶层之后,他们面对的是一种文化上的未知命运。王朝更替之际,云谲波诡,政治风波不断,如何维系这种文化传统,成为这些汉族文人心中焦虑不安的一个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试图通过沉浸茶艺、塑造茶的文化来保持这种雅致,同时也以分享好茶来创造一种特殊的关系网络,借此维系一种汉人士大夫以往所熟悉的生活方式,在复杂的满汉关系中寻找到一种平衡。而施闰章所使用的“绿雪”茶名,恰好是文化传统的形象隐喻,很快被这群担心文化传统丢失的汉族文人所喜爱,并视之为一种铭刻文化记忆的精神饮品。而施闰章也通过制茶与分茶的方式,来推动他所熟悉的汉文化在新的政权的传播与影响,其背后反映的是江南士大夫在战后的一种文化复兴努力。

兹来挂朝簪,土苦尘坱。

退食倾一瓯,吟吻始津畅。

怜我久病渴,封缄枉分饷。

珍味类精盐,远物同蒟酱。

官舍邻僧寮,寒月堕衣桁。

曾无子京乐,焉取党姬况。

且烧松根叶,蟹眼候微浪。

因叹漏卮人,土风未宜忘。

同样,江苏常州人邵长蘅(1637—1704)也是出自江南的一位名士,他曾经客游京师,与施闰章、汪琬、陈维崧、朱彝尊等过从甚密,后入太学。施闰章也经常向他赠茶,他在一首诗中提到了这种分茶的情谊:

愚山侍讲分贻敬亭绿雪茶和阮亭作

荆溪产岕茗,梁溪出清泉。

两美易合并,溪路相沿缘。

草堂谷雨过,桐阴漾青圆。

枪旗初脱焙,蟹眼活火煎。

野夫倦着书,石榻酣昼眠。

睡足惊松涛,湘簾扬微烟。

细啜来清风,两腋轻欲旋。

无事偶浪出,一年客幽燕。

伧父酪奴贱,朱门潼乳膻。

强饮如茹蘗,棘吻仍涩咽。

穷秋三日雨,檐澑鸣潺潺。

渴喉正鼓咙,梦想还家山。

诗翁走长须,绿雪饷不悭。

澄碧泛哥定,芳香袭兰荃。

顿令宣城价,突过阳羡前。

渔洋好事者,题诗缄素笺。

奡兀得妥帖,奇句供流传。

且啜且复哦,应接苦不闲。

顾我才謭劣,险韵愁雕镌。

我自用我法,牵率成诗篇。[10]

在这首诗中,邵长蘅记载了施闰章向其分享了绿雪茶,而且特别谈到此茶香气袭人,时人追捧,以至宣城绿雪茶价,都超过了阳羡名茶。邵长蘅诗的标题中提到此诗同时也是“和阮亭作”,阮亭是清初文坛宗匠王士祯(1634—1711)的号。也就是说,王士祯也在施闰章的分茶圈子中,由此可见绿雪茶在清初知识界的广泛影响。

凭借施闰章的关系,“敬亭绿雪茶”成为17世纪文化网络中的流动之物。施闰章自己也记载了友人频频向其索茶的情况,其中就有号称清初三大家的汪琬。汪琬(1624—1691)是江苏苏州人,清初政治家、学者,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散文家,与侯方域、魏禧合称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历官翰林院编修、户部主事、刑部郎中等,晚年隐居太湖尧峰山,闭户撰述,不问世事,学者称“尧峰先生”。著有《尧峰诗文钞》《钝翁前后类稿、续稿》等书。施闰章在一首诗中提到了汪琬在隐居太湖时期,写诗索茶的雅事:

汪钝庵户部杜门山居见贻二诗

兼索敬亭绿雪

十载离居白发新,偶来不及虎丘春。

尧峰书到添惆怅,何处空山觅此人。

正是长松散发天,自携茶就惠山泉。

囊余一片龙团在,石鼎应烦桑苎煎。[11]

在施闰章的赠茶对象中,除了陈瑚、潘耒、汪琬这些博学通儒外,还有一些是当朝显贵,如安徽桐城人张英(1637—1708)。张英康熙六年(1667)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累迁至礼部侍郎,康熙三十八年(1699)授文华殿大学士,是康熙时期汉臣中极其有影响力的人物。他在一首诗中记述了施闰章赠送绿雪茶一事:

施愚山赠敬亭绿雪茶奉答

春雨江南山,敬亭本幽绝。

摘来烟鬟中,佳荈名绿雪。

故人劳见遗,莺花晩春节。

香如兰露滋,色比清泉洌。

瀹向晴窗下,恐为尘滓亵。

细啜咏新诗,风味谁能别。[12]

在施闰章分茶圈子中,除了上述江南汉族士人之外,也不乏满族权贵。如博尔都(1649—1708),他有一次读到王士祯写给施闰章感谢其赠送绿雪茶的诗作时,歆羡之余,也学着王士祯的方式,作了一首诗,向施闰章索要绿雪茶:

读阮亭谢愚山敬亭绿雪茶

作诗以索之

高怀落落谢风尘,细啜蒙山顾渚春。

一旗两旗斗绿萼,千朵万朵堆翠筠。

阮亭先生饶舌句,长白小史馋饮人。

仙翁手握秘书箓,两腋清风不我均。[13]

在上述施闰章分茶的群体中,明遗民占了一大部分,包括陈瑚、顾景星,他们都是不仕清朝的前朝文人,以这样一种态度来表明自己的文化固守。施闰章的分茶行为,发生在明清易代之际的特殊背景,不仅仅只是一种简单的文人间的人情往来,其背后还有着更为复杂的文化意义。

当1644年满洲人开进北京城,取代明朝,成为中国的统治者后,对于施闰章这样的江南文人来说,以往被视为蛮荒之地的满洲的生活习尚与文化,是他们所完全陌生的。这群来自东北游牧地带的族群,在此前施闰章这样的汉人精英眼中,一度被视为尚未文明化的“建夷”,对于满族人入主中原后所面临的文化命运,他们内心惴惴不安。有些人选择以极端的方式来表达对于原来文化传统的忠诚,例如作为几社创始人之一的夏允彝(1596—1645),在明亡后举兵抗清,最后投水自杀。《长物志》作者文震亨在苏州被满族人占领后,在家中绝食而死。而类似陈瑚、顾景星这些人则选择了不合作的方式,避居到乡野山林,拒绝出任清朝官职;可是,还有相当多类似周亮工、施闰章这样的人,顺应时势的变化,参加新朝的选拔,积极在新朝任官。上述三类人,其实原本都属于一个群体,他们都是汉族精英,也早已习惯了包括茶道在内的所有人文仪式。可是,新朝建立后,在他们眼中原本是蛮夷之人的游牧族群,会怎么对待这种文化传统呢?还会接受这样的茶文化吗?

在明代的汉族精英世界中,茶和读书、花道、治园等,都已经是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一种身份认同。如果这部分生活仪式感被夺走了,也就意味着身份发生了转换。

因此,当施闰章这样的汉族精英被吸纳到新朝统治阶层之后,他们面对的是一种文化上的未知命运。王朝更替之际,云谲波诡,政治风波不断,如何维系这种文化传统,成为这些汉族文人心中焦虑不安的一个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试图通过沉浸茶艺、塑造茶的文化来保持这种雅致,同时也以分享好茶来创造一种特殊的关系网络,借此维系一种汉人士大夫以往所熟悉的生活方式,在复杂的满汉关系中寻找到一种平衡。而施闰章所使用的“绿雪”茶名,恰好是文化传统的形象隐喻,很快被这群担心文化传统丢失的汉族文人所喜爱,并视之为一种铭刻文化记忆的精神饮品。而施闰章也通过制茶与分茶的方式,来推动他所熟悉的汉文化在新的政权的传播与影响,其背后反映的是江南士大夫在战后的一种文化复兴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