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明清时期的茶文化网络与分享

明清时期的茶文化网络与分享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明清时期社会内部,类似周亮工这样的官僚阶层,经常会以分茶的方式来与外界保持联系。而这种分茶行为,也展现了传统时代中国人对茶的鉴赏与分享文化。周亮工诗中提到的太姥山绿雪芽茶,就是这一分享文化下流动的礼物。可以说,在周亮工生活的明清时期,鉴赏茶是文士间流行的一种品位。而茶的分享背后,也代表着一种人际需求及其所构建的文化网络。

明清时期的茶文化网络与分享

周亮工这首茶诗中提到当年“得茶甚多”,也就是说有很多人馈赠茶给他。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明清时期社会内部,类似周亮工这样的官僚阶层,经常会以分茶的方式来与外界保持联系。而这种分茶行为,也展现了传统时代中国人对茶的鉴赏与分享文化。周亮工诗中提到的太姥山绿雪芽茶,就是这一分享文化下流动的礼物。可以说,在周亮工生活的明清时期,鉴赏茶是文士间流行的一种品位。而茶的分享背后,也代表着一种人际需求及其所构建的文化网络。通过分享好茶,一个文化传统也得以维系与传承。那么,茶为何具有这么神奇的力量,能使人们与周围世界保持着如此密切的相互依赖关系呢?

人类的诸多感官体验中,味道是一个特别具有民族性和地方性的类别。不同地区的人群,对于食物的味感往往呈现出差异化的状况。这种味感不仅是人类感官系统的一种生理反应,而且通过各种途径,转变为建构社会的一种方式。人们经由味觉品尝食物,同时也在确认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分类,追寻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

植物饮品中,茶是一种在味道上能唤起丰富意涵的物质。不像其他植物,茶的味感多样而复杂,难以轻易评判,尽管有些茶不乏浮在表层的浓郁,但真正的好茶的味感是隐藏得很好的。初品之下,很多人的第一感觉也许是平淡无奇,只有凝神聚气,充分调动味蕾,方能体会到好茶传递出来的味道,就好比甘草,味觉必须足够敏感,才能品出其中不同凡响的香馥之气。(www.daowen.com)

美国人类学家乔恩 · 霍尔茨曼在有关食物民族志的研究中,指出味道与记忆之间的紧密关系。人们品尝食物,也寄托一种美好回忆。而在品尝到好物之后,人们也希望能够分享,并通过这种分享,来达到一种文化选择的目的。这一点,对于身处明清易代之际的士人而言,尤为突出。面对国破家亡的大变局,当时士人的心境是难以言表的。如何在纷乱复杂的时局中,找到一个静谧与安宁的所在,来安放内心的世界,这是困扰很多汉族士子的难题。而茶因为淡雅清远,成为明清之际文人寄托心灵的一种好物,使得他们在品茶的片刻闲适中,暂时忘掉一切,获得一种精神抚慰。与此同时,经过几个世纪的熏陶,茶早已被视为文人追求雅致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品味一杯茶,其实也是展示一种生活哲学与态度。正如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所描述的茶与文人生活的亲密关系:“香茗之用,其利最溥:物外高隐,坐语道德,可以清心悦神;初阳薄暝,兴味萧骚,可以畅怀舒啸;晴窗拓帖,挥尘闲吟,篝灯夜读,可以远辟睡魔;青衣红袖,密语谈私,可以助情热意;坐雨闭窗,饭余散步,可以遣寂除烦;醉筵醒客,夜雨篷窗,长啸空楼,冰弦戛指,可以佐饮解渴。”因此,茶其实是作为一种建构身份边界与文化认同的物而存在,分享好茶,与分享诗词、书画、香料一样,是促进人与人之间互动,维系身份认同的一种方式。

也许我们从同时代另一位著名的文人分享茶的故事,更能感受到这种分享与认同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