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绿雪芽:白茶文化志 - 一首茶诗与福建茶的研究

绿雪芽:白茶文化志 - 一首茶诗与福建茶的研究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时流传的一首诗是这样描绘他的壮举:“少年出宰古潍城,一剑曾当百万兵。遂有兰台膺帝简,至今篷海诵公名。”[2]顺治十年他升任福建左布政使,当年冬,他出巡闽北建宁府,作《闽茶曲》,这是他对闽茶研究的一篇重要茶论。他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在诗文、金石、书画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博物学家周亮工对福建茶颇有研究,周亮工与绿雪芽的一段缘分,正来源于他对茶的这种嗜好。

绿雪芽:白茶文化志 - 一首茶诗与福建茶的研究

太姥声高绿雪芽,洞山新泛海天槎。

茗禅过岭全平等,义酒应教伴义茶。

写绿雪芽的文人很多,但把绿雪芽写得最传神的恐怕要推17世纪的周亮工了。这位身兼帝国官僚与博物学家的江南才子,用一句“太姥声高绿雪芽”,不仅写出了茶的神韵,而且也把山与茶所体现的地景与名物之间的关系一下子讲清楚了。这句诗一时成为流传甚广的名句,也是绿雪芽最好的文化广告。那么,周亮工为何能将太姥山的绿雪芽写出这样的神韵呢?这是因为这位17世纪的传奇人物,不仅是当时少有的茶鉴赏家,而且也是历史上少数几位真正读懂绿雪芽的人。通过周亮工对茶的认知,我们也可理解茶的文化建构中所呈现的复杂人类情感

明万历四十年(1612),周亮工生于南京。他在历史上的声名,主要得自他的政治与才情。政治方面,他的人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1645年以前,这之前他是一位抗清的将领,忠于明朝的臣子。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仅30岁的周亮工担任山东潍城县令,曾经因为抵抗清军、死守潍城而广受赞誉。当时流传的一首诗是这样描绘他的壮举:“少年出宰古潍城,一剑曾当百万兵。遂有兰台膺帝简,至今篷海诵公名。”[1]

周亮工一战成名,此后他进入京城任职,平步青云,不断擢升。崇祯十七年(1644),32岁的他升任浙江道监察御史。不久,李自成京师崇祯帝在景山自杀,作为明臣的周亮工也选择了投缳殉国,却为家人所救。在短暂效力南明后,也许他厌倦了战争,或者看破了世事,他做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当清师南下围金陵,他剃发出山迎降,以明朝降臣的身份成为新朝的显贵。此后开始了其第二段人生,在帮助清军平定东南区域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顺治四年(1647),周亮工由扬州兵备道参政擢升为福建按察使。四月离开扬州赴闽,当年冬天,由闽北杉关入闽,因为兵乱,居留光泽、邵武一带,就在当地就任职务,率兵抵御寇乱,由此开始了其在福建的仕宦生涯。1649年至1658年这十年间,周亮工经历了人生中的一段波折。他先是一路升官,从福建右布政使任上被提拔赴京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户部右侍郎,随后因为福建总督佟岱的弹劾,被革职往返北京、福州质审。在历经几番困苦之后,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因为顺治帝驾崩才得以减刑释还南都。康熙元年(1662)起,先后任山东青州海防道、江南江安督粮道、代理安徽布政使,康熙九年(1670)又因被弹劾而留南京候审。1672年夏,仕途几番沉浮的周亮工,病逝于江宁。

清 周亮工 《集名家山水册》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除了复杂的政治身份外,周亮工在历史上的声名主要来自他的文艺成就。他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在诗文、金石书画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尤其是他基于福建社会文化的观察所撰写的《闽小记》,为八闽留下了一部难得的福建文化志。

在福建任官,于周亮工而言也是一种异文化的体验。他自称在福建任官十二年,经历的事情无数,但有七类不解:“予在闽前后十二载,有不解者七。于神不解太保舍人。于术不解林三教。于人不解畲民。于酒不解碧霞。于海错不解鲎。于果不解羊桃。于文不解谢耳伯。”

周亮工的这种七不解,涉及明末清初福建的民间宗教、族群体系以及物产与文风,涵盖面很大。太保舍人指的是明清福建地区的一种奉祀地方神祇“太保公”的特殊宗教信仰。林三教则指的是开辟三一教派的教主、莆田人林兆恩。而畲民,则是对福建族群关系有很大影响的畲族。至于碧霞酒、鲞、杨桃则是地方物产。而谢耳伯,则指明代福建文人谢兆申,“其平生喜交异人,购异书,摭异闻异见”,因此有异人之称。其诗文也以“险怪”著称。

这种七不解,是周亮工对福建地方风俗民情的认识,也是一种探物寻奇的博物学表达,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地方名物的好奇。

博物学家周亮工对福建茶颇有研究,周亮工与绿雪芽的一段缘分,正来源于他对茶的这种嗜好。周亮工喜欢茶,很享受茶带给他的一种平静。1659年,四月初七,当他在北京忐忑不安地等待问讯期间,友人程伯建知道他爱茶,特意带了新茶给他,让他得以暂时舒缓紧张的心情[2]顺治十年(1653)他升任福建左布政使,当年冬,他出巡闽北建宁府,作《闽茶曲》,这是他对闽茶研究的一篇重要茶论。诗中主要是围绕闽北崇安茶事如龙团、御茶园、茶的运输、茶法、新茶处理等展开记述,为后人研究17世纪福建的茶种植与制作历史,提供了很多珍贵的资料。例如,对于当时闽中贮茶受到徽州一带影响而发生的变化,他在诗中这样写道:

延津廖地胜支提,山下萌芽山上奇。

学得新安方锡罐,松萝小款恰相宜。

清 周亮工 《集名家山水册》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除了复杂的政治身份外,周亮工在历史上的声名主要来自他的文艺成就。他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在诗文、金石、书画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尤其是他基于福建社会文化的观察所撰写的《闽小记》,为八闽留下了一部难得的福建文化志。

在福建任官,于周亮工而言也是一种异文化的体验。他自称在福建任官十二年,经历的事情无数,但有七类不解:“予在闽前后十二载,有不解者七。于神不解太保舍人。于术不解林三教。于人不解畲民。于酒不解碧霞。于海错不解鲎。于果不解羊桃。于文不解谢耳伯。”

周亮工的这种七不解,涉及明末清初福建的民间宗教、族群体系以及物产与文风,涵盖面很大。太保舍人指的是明清福建地区的一种奉祀地方神祇“太保公”的特殊宗教信仰。林三教则指的是开辟三一教派的教主、莆田人林兆恩。而畲民,则是对福建族群关系有很大影响的畲族。至于碧霞酒、鲞、杨桃则是地方物产。而谢耳伯,则指明代福建文人谢兆申,“其平生喜交异人,购异书,摭异闻异见”,因此有异人之称。其诗文也以“险怪”著称。

这种七不解,是周亮工对福建地方风俗民情的认识,也是一种探物寻奇的博物学表达,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地方名物的好奇。

博物学家周亮工对福建茶颇有研究,周亮工与绿雪芽的一段缘分,正来源于他对茶的这种嗜好。周亮工喜欢茶,很享受茶带给他的一种平静。1659年,四月初七,当他在北京忐忑不安地等待问讯期间,友人程伯建知道他爱茶,特意带了新茶给他,让他得以暂时舒缓紧张的心情。[2]顺治十年(1653)他升任福建左布政使,当年冬,他出巡闽北建宁府,作《闽茶曲》,这是他对闽茶研究的一篇重要茶论。诗中主要是围绕闽北崇安茶事如龙团、御茶园、茶的运输、茶法、新茶处理等展开记述,为后人研究17世纪福建的茶种植与制作历史,提供了很多珍贵的资料。例如,对于当时闽中贮茶受到徽州一带影响而发生的变化,他在诗中这样写道:

延津廖地胜支提,山下萌芽山上奇。

学得新安方锡罐,松萝小款恰相宜。

清 周亮工 《集名家山水册》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除了复杂的政治身份外,周亮工在历史上的声名主要来自他的文艺成就。他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在诗文、金石、书画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尤其是他基于福建社会文化的观察所撰写的《闽小记》,为八闽留下了一部难得的福建文化志。

在福建任官,于周亮工而言也是一种异文化的体验。他自称在福建任官十二年,经历的事情无数,但有七类不解:“予在闽前后十二载,有不解者七。于神不解太保舍人。于术不解林三教。于人不解畲民。于酒不解碧霞。于海错不解鲎。于果不解羊桃。于文不解谢耳伯。”

周亮工的这种七不解,涉及明末清初福建的民间宗教、族群体系以及物产与文风,涵盖面很大。太保舍人指的是明清福建地区的一种奉祀地方神祇“太保公”的特殊宗教信仰。林三教则指的是开辟三一教派的教主、莆田人林兆恩。而畲民,则是对福建族群关系有很大影响的畲族。至于碧霞酒、鲞、杨桃则是地方物产。而谢耳伯,则指明代福建文人谢兆申,“其平生喜交异人,购异书,摭异闻异见”,因此有异人之称。其诗文也以“险怪”著称。

这种七不解,是周亮工对福建地方风俗民情的认识,也是一种探物寻奇的博物学表达,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地方名物的好奇。

博物学家周亮工对福建茶颇有研究,周亮工与绿雪芽的一段缘分,正来源于他对茶的这种嗜好。周亮工喜欢茶,很享受茶带给他的一种平静。1659年,四月初七,当他在北京忐忑不安地等待问讯期间,友人程伯建知道他爱茶,特意带了新茶给他,让他得以暂时舒缓紧张的心情。[2]顺治十年(1653)他升任福建左布政使,当年冬,他出巡闽北建宁府,作《闽茶曲》,这是他对闽茶研究的一篇重要茶论。诗中主要是围绕闽北崇安茶事如龙团、御茶园、茶的运输、茶法、新茶处理等展开记述,为后人研究17世纪福建的茶种植与制作历史,提供了很多珍贵的资料。例如,对于当时闽中贮茶受到徽州一带影响而发生的变化,他在诗中这样写道:

延津廖地胜支提,山下萌芽山上奇。

学得新安方锡罐,松萝小款恰相宜。

清 周亮工 书法作品

诗中有小注:“前朝不贵闽茶,即贡,亦只备宫中浣濯瓯盏之需。贡使类以价货京师所有者纳之,即间有采办,皆剑津廖地产,非武夷也。黄冠每市山下茶,登山贸之。闽人以粗瓷胆瓶贮茶,近鼓山支提新茗出,一时学新安,制为方圆锡具,遂觉神采奕奕。”

从周亮工的这一记载可知,早期福建茶在贮存方法上并不讲究,但鼓山、支提一带的茶人,仿效徽州新安茶客制备锡罐,一时美感大不同。

周亮工在诗中也记载了闽北一带制茶人的来源及当地特有的称呼:

桥门石录未消磨,碧竖谁教尽荷戈。

却羡钱家兄弟贵,新衔近日带松萝。

他在旁注中对上述诗文的内容进行了一番解释:“蔡忠惠茶录石刻在瓯宁邑庠壁间,予五年前拓数纸寄所知,今漫漶不如前矣。延邵人呼制茶人为碧竖。富沙陷后,碧竖尽在绿林中。崇安殷令招黄山僧,以松萝法制建茶,遂堪并驾。今年予分得数两,甚珍重之,时有武夷松萝之目。”

清 周亮工 书法作品(www.daowen.com)

诗中有小注:“前朝不贵闽茶,即贡,亦只备宫中浣濯瓯盏之需。贡使类以价货京师所有者纳之,即间有采办,皆剑津廖地产,非武夷也。黄冠每市山下茶,登山贸之。闽人以粗瓷胆瓶贮茶,近鼓山支提新茗出,一时学新安,制为方圆锡具,遂觉神采奕奕。”

从周亮工的这一记载可知,早期福建茶在贮存方法上并不讲究,但鼓山、支提一带的茶人,仿效徽州新安茶客制备锡罐,一时美感大不同。

周亮工在诗中也记载了闽北一带制茶人的来源及当地特有的称呼:

桥门石录未消磨,碧竖谁教尽荷戈。

却羡钱家兄弟贵,新衔近日带松萝。

他在旁注中对上述诗文的内容进行了一番解释:“蔡忠惠茶录石刻在瓯宁邑庠壁间,予五年前拓数纸寄所知,今漫漶不如前矣。延邵人呼制茶人为碧竖。富沙陷后,碧竖尽在绿林中。崇安殷令招黄山僧,以松萝法制建茶,遂堪并驾。今年予分得数两,甚珍重之,时有武夷松萝之目。”

清 周亮工 书法作品

诗中有小注:“前朝不贵闽茶,即贡,亦只备宫中浣濯瓯盏之需。贡使类以价货京师所有者纳之,即间有采办,皆剑津廖地产,非武夷也。黄冠每市山下茶,登山贸之。闽人以粗瓷胆瓶贮茶,近鼓山支提新茗出,一时学新安,制为方圆锡具,遂觉神采奕奕。”

从周亮工的这一记载可知,早期福建茶在贮存方法上并不讲究,但鼓山、支提一带的茶人,仿效徽州新安茶客制备锡罐,一时美感大不同。

周亮工在诗中也记载了闽北一带制茶人的来源及当地特有的称呼:

桥门石录未消磨,碧竖谁教尽荷戈。

却羡钱家兄弟贵,新衔近日带松萝。

他在旁注中对上述诗文的内容进行了一番解释:“蔡忠惠茶录石刻在瓯宁邑庠壁间,予五年前拓数纸寄所知,今漫漶不如前矣。延邵人呼制茶人为碧竖。富沙陷后,碧竖尽在绿林中。崇安殷令招黄山僧,以松萝法制建茶,遂堪并驾。今年予分得数两,甚珍重之,时有武夷松萝之目。”

闽小记

闽北茶的成名,和北宋蔡襄有很大关系。蔡襄曾撰写了茶论名作《茶录》,并在宋治平元年(1064)“辄加正定,书之于石,以永其传”。从周亮工的记载可知,当时建宁县学壁上还保存着《茶录》石刻。作为爱茶之人,周亮工也兴致勃勃拓了数张,送给旧友。五年后,当他再次看到这份石碑时,字迹已经变得模糊了。周亮工还提到闽北一带的人称茶工为“碧竖”。这一闽北茶工的地方俗称,正是因为周亮工《闽小记》的流行而被后来喜爱茶事的知识界所熟知,例如杭世骏在《榕城诗话》中,就引用了周亮工的这一说法。俞樾在个人笔记《茶香室丛钞》中不仅记载了“碧竖”的来历,而且还将其和闽中的另一个酿酒俗称“红娘”联系起来:“又云酿家每当酒熟时,其色变如丹砂,俗称红娘。过缸酒谓有神仙到门,则然以为吉祥之兆。插花赏之。余谓碧竖红娘,天然佳对。”[3]清末史梦兰著有闽中竹枝词十八首,其中一首也引用了周亮工的这一称谓,以描绘春天武夷山茶事正浓时,茶工纷纷前来采茶的情形:

喊山台畔喊山声,碧竖来当谷雨晴。

一自龙团修贡后,至今北苑著茶名。[4]

周亮工观察到战乱期间,这些茶人很多都流落到绿林中。而崇安县令为了制茶,招募黄山一带懂得制茶的僧人前来武夷山,教会当地人用松萝法制闽北茶,名噪一时。周亮工当年也得到数两武夷松萝茶,视如拱璧[5]

在周亮工的闽茶曲中,记述的几乎都是闽北茶,但只有一个例外,就是闽东太姥山的绿雪芽茶。他为此专门写了开篇所记的“绿雪芽”诗,来记载来自太姥山的这款茶。闽茶在宋代的时候达到高峰,元明的时候有所衰落。闽茶衰落,原因很多,在周亮工看来,不外制法、包装以及外人不理解等,但闽茶仍然是茶中贵品。他在福建期间,发现了不少当地的好茶,例如太姥山绿雪芽在他看来就是闽茶中品质优良的代表。

周亮工何时喝到绿雪芽呢?在他的“绿雪芽”茶诗中,有一个旁注:“闽酒数郡如一,茶亦类是。今年得茶甚多,学坡公义酒事,尽合为一,然与未合无异也。绿雪芽,太姥山茶名。”按照诗文的意思,这一年周亮工得到很多茶,其中应该以绿雪芽为多,否则他不会专门写诗来谈绿雪芽。收到这么多茶后,也许激起了他的玩兴,他也学苏东坡制义酒的旧事,将这些茶都混在一起来喝,却发现味道与没有混之前差不多。

周亮工的这种“义茶”喝茶法,当然只是他一时兴起的趣事。然而这首绿雪芽茶诗却值得细细解读。首先,我们可以知道,在周亮工的时代,太姥山的绿雪芽已经成为一款名茶,地方官府甚至将这款茶作为一种馈赠嘉礼送给上司加名士周亮工。而周亮工也特意在他有关福建茶的品评文论中,将绿雪芽视为难得的好茶。其次,他在诗中提到了一个重要的时间点——“今年”,那么,他是哪一年得到这么多的绿雪芽茶呢?可想而知,应该是其作为福建当地的军政长官之时。从周亮工在福建仕宦轨迹的时间轴来看,有两个时间段最有可能是周亮工首次接触到绿雪芽茶。其一是1650年至1651年间,周亮工代理建南道、延津道,在闽北一带平乱,闽东北是当时重要的产茶区,当地人送给他各种茶,其中自然少不了绿雪芽。其二是1653年,他担任福建左布政使,成为省级大员,下属或朋友送给他福建各地的茶,也触发他写了这组闽茶曲,从而也为绿雪芽茶在清初历史上留下了难得的吉光片羽。

闽小记

闽北茶的成名,和北宋蔡襄有很大关系。蔡襄曾撰写了茶论名作《茶录》,并在宋治平元年(1064)“辄加正定,书之于石,以永其传”。从周亮工的记载可知,当时建宁县学壁上还保存着《茶录》石刻。作为爱茶之人,周亮工也兴致勃勃拓了数张,送给旧友。五年后,当他再次看到这份石碑时,字迹已经变得模糊了。周亮工还提到闽北一带的人称茶工为“碧竖”。这一闽北茶工的地方俗称,正是因为周亮工《闽小记》的流行而被后来喜爱茶事的知识界所熟知,例如杭世骏在《榕城诗话》中,就引用了周亮工的这一说法。俞樾在个人笔记《茶香室丛钞》中不仅记载了“碧竖”的来历,而且还将其和闽中的另一个酿酒俗称“红娘”联系起来:“又云酿家每当酒熟时,其色变如丹砂,俗称红娘。过缸酒谓有神仙到门,则然以为吉祥之兆。插花赏之。余谓碧竖红娘,天然佳对。”[3]清末史梦兰著有闽中竹枝词十八首,其中一首也引用了周亮工的这一称谓,以描绘春天武夷山茶事正浓时,茶工纷纷前来采茶的情形:

喊山台畔喊山声,碧竖来当谷雨晴。

一自龙团修贡后,至今北苑著茶名。[4]

周亮工观察到战乱期间,这些茶人很多都流落到绿林中。而崇安县令为了制茶,招募黄山一带懂得制茶的僧人前来武夷山,教会当地人用松萝法制闽北茶,名噪一时。周亮工当年也得到数两武夷松萝茶,视如拱璧[5]

在周亮工的闽茶曲中,记述的几乎都是闽北茶,但只有一个例外,就是闽东太姥山的绿雪芽茶。他为此专门写了开篇所记的“绿雪芽”诗,来记载来自太姥山的这款茶。闽茶在宋代的时候达到高峰,元明的时候有所衰落。闽茶衰落,原因很多,在周亮工看来,不外制法、包装以及外人不理解等,但闽茶仍然是茶中贵品。他在福建期间,发现了不少当地的好茶,例如太姥山绿雪芽在他看来就是闽茶中品质优良的代表。

周亮工何时喝到绿雪芽呢?在他的“绿雪芽”茶诗中,有一个旁注:“闽酒数郡如一,茶亦类是。今年得茶甚多,学坡公义酒事,尽合为一,然与未合无异也。绿雪芽,太姥山茶名。”按照诗文的意思,这一年周亮工得到很多茶,其中应该以绿雪芽为多,否则他不会专门写诗来谈绿雪芽。收到这么多茶后,也许激起了他的玩兴,他也学苏东坡制义酒的旧事,将这些茶都混在一起来喝,却发现味道与没有混之前差不多。

周亮工的这种“义茶”喝茶法,当然只是他一时兴起的趣事。然而这首绿雪芽茶诗却值得细细解读。首先,我们可以知道,在周亮工的时代,太姥山的绿雪芽已经成为一款名茶,地方官府甚至将这款茶作为一种馈赠嘉礼送给上司加名士周亮工。而周亮工也特意在他有关福建茶的品评文论中,将绿雪芽视为难得的好茶。其次,他在诗中提到了一个重要的时间点——“今年”,那么,他是哪一年得到这么多的绿雪芽茶呢?可想而知,应该是其作为福建当地的军政长官之时。从周亮工在福建仕宦轨迹的时间轴来看,有两个时间段最有可能是周亮工首次接触到绿雪芽茶。其一是1650年至1651年间,周亮工代理建南道、延津道,在闽北一带平乱,闽东北是当时重要的产茶区,当地人送给他各种茶,其中自然少不了绿雪芽。其二是1653年,他担任福建左布政使,成为省级大员,下属或朋友送给他福建各地的茶,也触发他写了这组闽茶曲,从而也为绿雪芽茶在清初历史上留下了难得的吉光片羽。

闽小记

闽北茶的成名,和北宋蔡襄有很大关系。蔡襄曾撰写了茶论名作《茶录》,并在宋治平元年(1064)“辄加正定,书之于石,以永其传”。从周亮工的记载可知,当时建宁县学壁上还保存着《茶录》石刻。作为爱茶之人,周亮工也兴致勃勃拓了数张,送给旧友。五年后,当他再次看到这份石碑时,字迹已经变得模糊了。周亮工还提到闽北一带的人称茶工为“碧竖”。这一闽北茶工的地方俗称,正是因为周亮工《闽小记》的流行而被后来喜爱茶事的知识界所熟知,例如杭世骏在《榕城诗话》中,就引用了周亮工的这一说法。俞樾在个人笔记《茶香室丛钞》中不仅记载了“碧竖”的来历,而且还将其和闽中的另一个酿酒俗称“红娘”联系起来:“又云酿家每当酒熟时,其色变如丹砂,俗称红娘。过缸酒谓有神仙到门,则然以为吉祥之兆。插花赏之。余谓碧竖红娘,天然佳对。”[3]清末史梦兰著有闽中竹枝词十八首,其中一首也引用了周亮工的这一称谓,以描绘春天武夷山茶事正浓时,茶工纷纷前来采茶的情形:

喊山台畔喊山声,碧竖来当谷雨晴。

一自龙团修贡后,至今北苑著茶名。[4]

周亮工观察到战乱期间,这些茶人很多都流落到绿林中。而崇安县令为了制茶,招募黄山一带懂得制茶的僧人前来武夷山,教会当地人用松萝法制闽北茶,名噪一时。周亮工当年也得到数两武夷松萝茶,视如拱璧[5]

在周亮工的闽茶曲中,记述的几乎都是闽北茶,但只有一个例外,就是闽东太姥山的绿雪芽茶。他为此专门写了开篇所记的“绿雪芽”诗,来记载来自太姥山的这款茶。闽茶在宋代的时候达到高峰,元明的时候有所衰落。闽茶衰落,原因很多,在周亮工看来,不外制法、包装以及外人不理解等,但闽茶仍然是茶中贵品。他在福建期间,发现了不少当地的好茶,例如太姥山绿雪芽在他看来就是闽茶中品质优良的代表。

周亮工何时喝到绿雪芽呢?在他的“绿雪芽”茶诗中,有一个旁注:“闽酒数郡如一,茶亦类是。今年得茶甚多,学坡公义酒事,尽合为一,然与未合无异也。绿雪芽,太姥山茶名。”按照诗文的意思,这一年周亮工得到很多茶,其中应该以绿雪芽为多,否则他不会专门写诗来谈绿雪芽。收到这么多茶后,也许激起了他的玩兴,他也学苏东坡制义酒的旧事,将这些茶都混在一起来喝,却发现味道与没有混之前差不多。

周亮工的这种“义茶”喝茶法,当然只是他一时兴起的趣事。然而这首绿雪芽茶诗却值得细细解读。首先,我们可以知道,在周亮工的时代,太姥山的绿雪芽已经成为一款名茶,地方官府甚至将这款茶作为一种馈赠嘉礼送给上司加名士周亮工。而周亮工也特意在他有关福建茶的品评文论中,将绿雪芽视为难得的好茶。其次,他在诗中提到了一个重要的时间点——“今年”,那么,他是哪一年得到这么多的绿雪芽茶呢?可想而知,应该是其作为福建当地的军政长官之时。从周亮工在福建仕宦轨迹的时间轴来看,有两个时间段最有可能是周亮工首次接触到绿雪芽茶。其一是1650年至1651年间,周亮工代理建南道、延津道,在闽北一带平乱,闽东北是当时重要的产茶区,当地人送给他各种茶,其中自然少不了绿雪芽。其二是1653年,他担任福建左布政使,成为省级大员,下属或朋友送给他福建各地的茶,也触发他写了这组闽茶曲,从而也为绿雪芽茶在清初历史上留下了难得的吉光片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