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绿雪芽:白茶文化志:一部白茶的文化志

绿雪芽:白茶文化志:一部白茶的文化志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传统中国,“绿雪”一词有着特别的含义。作为一个专门的词汇,“绿雪”较为频繁地出现在文化高度发达的唐宋时期,被广泛用于自然植物以及亭台楼榭、书斋这些建筑、文化空间中,表示一种美好想象。如果说宋以前“绿雪”主要是作为一种自然的比喻,那么此时期则更多地被用在与士人生活有关的文化空间中。复建后的绿雪亭,不仅成就了一个遗产重建的佳话,也使得这个亭子逐渐成为明代成都城市文化生活中引人注目的一个地景符号。

绿雪芽:白茶文化志:一部白茶的文化志

在传统中国,“绿雪”一词有着特别的含义。作为一个专门的词汇,“绿雪”较为频繁地出现在文化高度发达的唐宋时期,被广泛用于自然植物以及亭台楼榭、书斋这些建筑、文化空间中,表示一种美好想象。

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植物学辞典,陈景沂这位出生在江南的士子认为“大学充教,格物为先”,他尤其认为人们应该重视自然知识,因此编写了一部《全芳备祖》,记载各类植物。在该书中,这位宋代博物学家引用了唐代诗人严休复的一首咏琼花的诗:“羽车潜下玉龟山,尘界何由睹蕣颜;惟有无情枝上雪,好风吹缀绿雪鬟。”[14]在文中,他借“绿雪”一词来形容植物的美好。同为宋人的张孝祥在湘阴旅行期间,也将“绿雪”写入他所作的著名的“蝶恋花”一词中,以赞叹早秋潇湘之美:

蝶恋花·行湘阴

漠漠飞来双属玉,一片秋光,染就潇湘,绿雪转寒,芦花簌簌,晚风细起波纹縠。

落日闲云归意促,小倚蓬窗,写作思家曲,过尽碧湾,三十六扁舟,只在滩头宿。

就像陈景沂、张孝祥一样,在宋代,人们惯于用“绿雪”来形容眼中所见大自然的美好。这与宋代的自然美学高度发达有关。这一时期,人们热衷于亲近山水,也懂得欣赏自然。这种自然之美,在类似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这样的宋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绿雪”这样富有空灵意境的字眼,很快得到宋人的青睐,在诗文书画中频繁使用,以表现时人对于自然山水的尊崇与敬畏。

到了明代,“绿雪”越来越被拉近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如果说宋以前“绿雪”主要是作为一种自然的比喻,那么此时期则更多地被用在与士人生活有关的文化空间中。由此也说明此时期的“绿雪”,已从宋代作为远观的自然的一部分,直接走进了明人的生活世界。明代人的楼阁亭台,用“绿雪”来命名的越来越多。例如“绿雪亭”,就是明代各地景观营造中喜欢使用的名字。其中,最有名的绿雪亭是明人敖英在成都所建造的一座亭子。据说这座亭子隐于绿竹之中,清丽无比,敖英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明代笔记《绿雪亭杂言》,他在自序中这样讲述这段书缘:

宋 范宽《溪山行旅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蜀台清戎之西,有亭曰“绿雪”。环亭有竹百余竿,日与此君相对,翛然有吏隐之适。因追忆见闻,窃有评论,随笔杂记,名之曰《绿雪亭杂言》。

这座给了敖英无数启迪的亭子,到了明代后期似乎倾塌了,也为蜀中景观留下了一段憾事。到了万历年间,江南人沈朝焕担任四川按察佥事。他也是一个懂风雅的人,在繁忙的军政事务之余,动工修复了这座名亭,还为之写下了一篇“复绿雪亭记”。

地近锦江,亭开绿雪。俨美人之在空谷,幸此君之傍西窗。宜对琴书,虚比郎官之笔。[15]

从沈朝焕的建亭记可知,这座绿雪亭位于锦江边上,与琴台和郎官巷毗邻。复建后的绿雪亭,不仅成就了一个遗产重建的佳话,也使得这个亭子逐渐成为明代成都城市文化生活中引人注目的一个地景符号。

除了绿雪亭之外,明清时期也有不少生活建筑以“绿雪”为名。明代是一个生活美学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热衷于追求雅致之美,因此,这一时期各地建造的生活空间都充满着一种自然与人文高度结合的美感,至于建筑物的名称也是极尽考究。寓意美好的“绿雪”一词,自然也被明代人经常使用。明代罗汝芳是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故乡江西南城丛姑山创办了著名的“丛姑山房”作为讲学活动的场所,接纳四方学子。罗汝芳在这里精心营造了他的讲学空间,“旧斋中为堂,扁曰见云。堂前为阁,曰朝阳。后为轩,曰潜光。轩中有台,曰洗心。台旁有槛,曰绿雪”[16]

世人都知道罗汝芳是大儒,但可能不知道他也是一位营造美学大师,从他给山房各个主要部分取名之雅,就可揣知罗氏非凡的美学造诣。堂为见云、阁作朝阳、轩则潜光,至于轩中的石台,称为洗心。罗汝芳特意在洗心台旁建了一座窗槛,名为“绿雪”。罗汝芳对于这座绿雪槛似乎颇为自得,专门描写了设计的巧妙:

绿雪槛,前轩腋以两垣,垣抵冲虗岩,壁左拊于石,独右方在印空中,石下槛虗可丈许,上则苍莾万结,霏纷几席间,因匾曰绿雪。诗曰:岩柯壁蔓宻逾封,光嵌虗棂影万重。客到漫谁题绿雪,东风回处更溶溶。

按照罗汝芳的说法,这个窗槛之所以取名“绿雪槛”,是因为槛与岩壁相接,壁上草木葱茏,茂盛无比,雨幕落下,纷白如雪,好似一幅绿雪图。绿雪槛连同丛姑山房的其他美学空间,置于丛姑山的奇秀之中,构成了一个无比雅致的文化景观,让人神往。

和槛这类构造一样,轩也是中国传统古代家居、园林空间营造中的一处重要处所。轩在传统中式建筑中,一般指的是带窗的长栏或小屋。轩以敞朗为重,所以在营造时,人们常临水为轩。轩在建筑风格上讲求形式美观,因此,对于轩的命名也要求颇高,而“绿雪”也常被用以命名轩。明代苏州府昆山人王伯稠是有名的神童,他曾经在友人家中见过一个名为“绿雪轩”的处所,回来后念念不忘,专门写了一首诗来表示赞誉:

绿雪轩

君家北窗外,洒洒千琅玕。

色带清池碧,声含空籁残。

炎天忽疑雪,染翠欲生寒。

张廌宁逃客,王猷正耐看。[17]

罗汝芳只是将“绿雪”用在命名丛姑山房中的一个处所,而对于同时代的一些人来说,因为对绿雪的喜好,有时也会将“绿雪”直接用在命名整个建筑空间上。陶望龄(1562—1609)是明代大儒,虽然才华满腹,却性耽山水。他在一篇纪念隐士浙江义乌金守宪的墓志铭中,提到金守宪:

结屋山中,种竹绕舍,日咏酌林下,烧笋食之,名其居曰绿雪。又制艇命曰天游,尝棹舟载酒,避客于绣湖,歌白公放眼看青山,任头生白发之句,傲然自足,虽郡县以岁时延为宾介,不屑赴也。[18]

同样,康熙年间江苏宜兴人储大文厌倦科举,归乡隐居。当地有一座宝莲阁,阁东有一庵,名为绿雪庵,最早兴建于宋代。到康熙元年时重修,储大文应邀为这次重修写了一篇文字。通过这篇文字,我们得以知道这个绿雪庵的来龙去脉:

重修宝莲阁东绿雪庵记

抵焦山东南隅舍舟西行不十数武得宝莲阁。阁之址分而三,西曰香林庵,东曰绿雪庵。庵之前为门,覆以屋。……先是阁创于宋,至今天子康熙元年而阁重修。……而庵重修,凡用木以本计者百,用砖若瓦以计者百,他杂物称是。用匠以工者千,用银以铢二十四计者五百有奇。而僧韫石实职是役焉。又三年为三十有六年六月,蒇事落成,而僧行载题曰绿雪。又四年而邑前河南学使者张仕可以韫石之勤于乞言也,为“重修宝莲阁东绿雪庵记”。[19]

书斋在明代文人的生活世界中尤其重要。对于知识阶层来说,阅读就好比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书斋既是儒士文牍政务的延伸,也是家庭生活的一个部分。明代,读书与讲学活动十分兴盛,也带动了家居中书斋空间的兴起。有了书斋,自然会给书斋起一个名字,其用意或者表露持有者的心境,或者赋予个人的愿望。而书斋的命名,往往表现为一种文化活动。明代人黄汝亨(1558—1626)不仅文采好,而且也是当世有名的书法家。他交游很广,有一次去拜访无锡友人沈仲润,在沈氏的书斋中品茶交谈,沈氏的书斋名就是“绿雪斋”。他写了一首诗来纪念这次文人时相过从的情况:

新霁过绿雪斋同沈仲润年兄赋次韵

客身天地澹何求,才到香林事事幽。

语入清玄人比玉,坐来新爽室疑秋。

鸟声时共经声落,茶气还同雨气浮。

更艾琳琅青可摘,一枝聊尔托稽留。[20]

和“斋”一样,有时书斋也被称为馆,因此,也有一些书斋起名为“绿雪馆”。例如清代松江人张鸿卓(1803—1876)工于诗词,就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绿雪馆”,并且也将自己的个人文集名为《绿雪馆诗钞》《绿雪馆词二集》。

从形容自然植物的美好,到用绿雪来命名亭、槛、馆、斋、轩,甚至整栋居所,唐宋以来的文人生活世界中,“绿雪”一词频繁出现。那么,为何传统时代知识阶层这么喜欢用“绿雪”一词呢?这是因为“绿雪”包含了东方文化中所有有关美好的事物,是一种文化传统的象征,人们对于这一词汇寄托了很多情感与意义。因此,在传统时代,无论是生活空间,还是事物,常常会以“绿雪”来命名。而茶,作为一种好物,自然也很容易被冠以“绿雪”的名称。

宋 范宽《溪山行旅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蜀台清戎之西,有亭曰“绿雪”。环亭有竹百余竿,日与此君相对,翛然有吏隐之适。因追忆见闻,窃有评论,随笔杂记,名之曰《绿雪亭杂言》。

这座给了敖英无数启迪的亭子,到了明代后期似乎倾塌了,也为蜀中景观留下了一段憾事。到了万历年间,江南人沈朝焕担任四川按察佥事。他也是一个懂风雅的人,在繁忙的军政事务之余,动工修复了这座名亭,还为之写下了一篇“复绿雪亭记”。

地近锦江,亭开绿雪。俨美人之在空谷,幸此君之傍西窗。宜对琴书,虚比郎官之笔。[15]

从沈朝焕的建亭记可知,这座绿雪亭位于锦江边上,与琴台和郎官巷毗邻。复建后的绿雪亭,不仅成就了一个遗产重建的佳话,也使得这个亭子逐渐成为明代成都城市文化生活中引人注目的一个地景符号。

除了绿雪亭之外,明清时期也有不少生活建筑以“绿雪”为名。明代是一个生活美学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热衷于追求雅致之美,因此,这一时期各地建造的生活空间都充满着一种自然与人文高度结合的美感,至于建筑物的名称也是极尽考究。寓意美好的“绿雪”一词,自然也被明代人经常使用。明代罗汝芳是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故乡江西南城丛姑山创办了著名的“丛姑山房”作为讲学活动的场所,接纳四方学子。罗汝芳在这里精心营造了他的讲学空间,“旧斋中为堂,扁曰见云。堂前为阁,曰朝阳。后为轩,曰潜光。轩中有台,曰洗心。台旁有槛,曰绿雪”[16]

世人都知道罗汝芳是大儒,但可能不知道他也是一位营造美学大师,从他给山房各个主要部分取名之雅,就可揣知罗氏非凡的美学造诣。堂为见云、阁作朝阳、轩则潜光,至于轩中的石台,称为洗心。罗汝芳特意在洗心台旁建了一座窗槛,名为“绿雪”。罗汝芳对于这座绿雪槛似乎颇为自得,专门描写了设计的巧妙:

绿雪槛,前轩腋以两垣,垣抵冲虗岩,壁左拊于石,独右方在印空中,石下槛虗可丈许,上则苍莾万结,霏纷几席间,因匾曰绿雪。诗曰:岩柯壁蔓宻逾封,光嵌虗棂影万重。客到漫谁题绿雪,东风回处更溶溶。

按照罗汝芳的说法,这个窗槛之所以取名“绿雪槛”,是因为槛与岩壁相接,壁上草木葱茏,茂盛无比,雨幕落下,纷白如雪,好似一幅绿雪图。绿雪槛连同丛姑山房的其他美学空间,置于丛姑山的奇秀之中,构成了一个无比雅致的文化景观,让人神往。

和槛这类构造一样,轩也是中国传统古代家居、园林空间营造中的一处重要处所。轩在传统中式建筑中,一般指的是带窗的长栏或小屋。轩以敞朗为重,所以在营造时,人们常临水为轩。轩在建筑风格上讲求形式美观,因此,对于轩的命名也要求颇高,而“绿雪”也常被用以命名轩。明代苏州府昆山人王伯稠是有名的神童,他曾经在友人家中见过一个名为“绿雪轩”的处所,回来后念念不忘,专门写了一首诗来表示赞誉:

绿雪轩(www.daowen.com)

君家北窗外,洒洒千琅玕。

色带清池碧,声含空籁残。

炎天忽疑雪,染翠欲生寒。

张廌宁逃客,王猷正耐看。[17]

罗汝芳只是将“绿雪”用在命名丛姑山房中的一个处所,而对于同时代的一些人来说,因为对绿雪的喜好,有时也会将“绿雪”直接用在命名整个建筑空间上。陶望龄(1562—1609)是明代大儒,虽然才华满腹,却性耽山水。他在一篇纪念隐士浙江义乌金守宪的墓志铭中,提到金守宪:

结屋山中,种竹绕舍,日咏酌林下,烧笋食之,名其居曰绿雪。又制艇命曰天游,尝棹舟载酒,避客于绣湖,歌白公放眼看青山,任头生白发之句,傲然自足,虽郡县以岁时延为宾介,不屑赴也。[18]

同样,康熙年间江苏宜兴人储大文厌倦科举,归乡隐居。当地有一座宝莲阁,阁东有一庵,名为绿雪庵,最早兴建于宋代。到康熙元年时重修,储大文应邀为这次重修写了一篇文字。通过这篇文字,我们得以知道这个绿雪庵的来龙去脉:

重修宝莲阁东绿雪庵记

抵焦山东南隅舍舟西行不十数武得宝莲阁。阁之址分而三,西曰香林庵,东曰绿雪庵。庵之前为门,覆以屋。……先是阁创于宋,至今天子康熙元年而阁重修。……而庵重修,凡用木以本计者百,用砖若瓦以计者百,他杂物称是。用匠以工者千,用银以铢二十四计者五百有奇。而僧韫石实职是役焉。又三年为三十有六年六月,蒇事落成,而僧行载题曰绿雪。又四年而邑前河南学使者张仕可以韫石之勤于乞言也,为“重修宝莲阁东绿雪庵记”。[19]

书斋在明代文人的生活世界中尤其重要。对于知识阶层来说,阅读就好比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书斋既是儒士文牍政务的延伸,也是家庭生活的一个部分。明代,读书与讲学活动十分兴盛,也带动了家居中书斋空间的兴起。有了书斋,自然会给书斋起一个名字,其用意或者表露持有者的心境,或者赋予个人的愿望。而书斋的命名,往往表现为一种文化活动。明代人黄汝亨(1558—1626)不仅文采好,而且也是当世有名的书法家。他交游很广,有一次去拜访无锡友人沈仲润,在沈氏的书斋中品茶交谈,沈氏的书斋名就是“绿雪斋”。他写了一首诗来纪念这次文人时相过从的情况:

新霁过绿雪斋同沈仲润年兄赋次韵

客身天地澹何求,才到香林事事幽。

语入清玄人比玉,坐来新爽室疑秋。

鸟声时共经声落,茶气还同雨气浮。

更艾琳琅青可摘,一枝聊尔托稽留。[20]

和“斋”一样,有时书斋也被称为馆,因此,也有一些书斋起名为“绿雪馆”。例如清代松江人张鸿卓(1803—1876)工于诗词,就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绿雪馆”,并且也将自己的个人文集名为《绿雪馆诗钞》《绿雪馆词二集》。

从形容自然植物的美好,到用绿雪来命名亭、槛、馆、斋、轩,甚至整栋居所,唐宋以来的文人生活世界中,“绿雪”一词频繁出现。那么,为何传统时代知识阶层这么喜欢用“绿雪”一词呢?这是因为“绿雪”包含了东方文化中所有有关美好的事物,是一种文化传统的象征,人们对于这一词汇寄托了很多情感与意义。因此,在传统时代,无论是生活空间,还是事物,常常会以“绿雪”来命名。而茶,作为一种好物,自然也很容易被冠以“绿雪”的名称。

宋 范宽《溪山行旅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蜀台清戎之西,有亭曰“绿雪”。环亭有竹百余竿,日与此君相对,翛然有吏隐之适。因追忆见闻,窃有评论,随笔杂记,名之曰《绿雪亭杂言》。

这座给了敖英无数启迪的亭子,到了明代后期似乎倾塌了,也为蜀中景观留下了一段憾事。到了万历年间,江南人沈朝焕担任四川按察佥事。他也是一个懂风雅的人,在繁忙的军政事务之余,动工修复了这座名亭,还为之写下了一篇“复绿雪亭记”。

地近锦江,亭开绿雪。俨美人之在空谷,幸此君之傍西窗。宜对琴书,虚比郎官之笔。[15]

从沈朝焕的建亭记可知,这座绿雪亭位于锦江边上,与琴台和郎官巷毗邻。复建后的绿雪亭,不仅成就了一个遗产重建的佳话,也使得这个亭子逐渐成为明代成都城市文化生活中引人注目的一个地景符号。

除了绿雪亭之外,明清时期也有不少生活建筑以“绿雪”为名。明代是一个生活美学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热衷于追求雅致之美,因此,这一时期各地建造的生活空间都充满着一种自然与人文高度结合的美感,至于建筑物的名称也是极尽考究。寓意美好的“绿雪”一词,自然也被明代人经常使用。明代罗汝芳是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故乡江西南城丛姑山创办了著名的“丛姑山房”作为讲学活动的场所,接纳四方学子。罗汝芳在这里精心营造了他的讲学空间,“旧斋中为堂,扁曰见云。堂前为阁,曰朝阳。后为轩,曰潜光。轩中有台,曰洗心。台旁有槛,曰绿雪”[16]

世人都知道罗汝芳是大儒,但可能不知道他也是一位营造美学大师,从他给山房各个主要部分取名之雅,就可揣知罗氏非凡的美学造诣。堂为见云、阁作朝阳、轩则潜光,至于轩中的石台,称为洗心。罗汝芳特意在洗心台旁建了一座窗槛,名为“绿雪”。罗汝芳对于这座绿雪槛似乎颇为自得,专门描写了设计的巧妙:

绿雪槛,前轩腋以两垣,垣抵冲虗岩,壁左拊于石,独右方在印空中,石下槛虗可丈许,上则苍莾万结,霏纷几席间,因匾曰绿雪。诗曰:岩柯壁蔓宻逾封,光嵌虗棂影万重。客到漫谁题绿雪,东风回处更溶溶。

按照罗汝芳的说法,这个窗槛之所以取名“绿雪槛”,是因为槛与岩壁相接,壁上草木葱茏,茂盛无比,雨幕落下,纷白如雪,好似一幅绿雪图。绿雪槛连同丛姑山房的其他美学空间,置于丛姑山的奇秀之中,构成了一个无比雅致的文化景观,让人神往。

和槛这类构造一样,轩也是中国传统古代家居、园林空间营造中的一处重要处所。轩在传统中式建筑中,一般指的是带窗的长栏或小屋。轩以敞朗为重,所以在营造时,人们常临水为轩。轩在建筑风格上讲求形式美观,因此,对于轩的命名也要求颇高,而“绿雪”也常被用以命名轩。明代苏州府昆山人王伯稠是有名的神童,他曾经在友人家中见过一个名为“绿雪轩”的处所,回来后念念不忘,专门写了一首诗来表示赞誉:

绿雪轩

君家北窗外,洒洒千琅玕。

色带清池碧,声含空籁残。

炎天忽疑雪,染翠欲生寒。

张廌宁逃客,王猷正耐看。[17]

罗汝芳只是将“绿雪”用在命名丛姑山房中的一个处所,而对于同时代的一些人来说,因为对绿雪的喜好,有时也会将“绿雪”直接用在命名整个建筑空间上。陶望龄(1562—1609)是明代大儒,虽然才华满腹,却性耽山水。他在一篇纪念隐士浙江义乌金守宪的墓志铭中,提到金守宪:

结屋山中,种竹绕舍,日咏酌林下,烧笋食之,名其居曰绿雪。又制艇命曰天游,尝棹舟载酒,避客于绣湖,歌白公放眼看青山,任头生白发之句,傲然自足,虽郡县以岁时延为宾介,不屑赴也。[18]

同样,康熙年间江苏宜兴人储大文厌倦科举,归乡隐居。当地有一座宝莲阁,阁东有一庵,名为绿雪庵,最早兴建于宋代。到康熙元年时重修,储大文应邀为这次重修写了一篇文字。通过这篇文字,我们得以知道这个绿雪庵的来龙去脉:

重修宝莲阁东绿雪庵记

抵焦山东南隅舍舟西行不十数武得宝莲阁。阁之址分而三,西曰香林庵,东曰绿雪庵。庵之前为门,覆以屋。……先是阁创于宋,至今天子康熙元年而阁重修。……而庵重修,凡用木以本计者百,用砖若瓦以计者百,他杂物称是。用匠以工者千,用银以铢二十四计者五百有奇。而僧韫石实职是役焉。又三年为三十有六年六月,蒇事落成,而僧行载题曰绿雪。又四年而邑前河南学使者张仕可以韫石之勤于乞言也,为“重修宝莲阁东绿雪庵记”。[19]

书斋在明代文人的生活世界中尤其重要。对于知识阶层来说,阅读就好比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书斋既是儒士文牍政务的延伸,也是家庭生活的一个部分。明代,读书与讲学活动十分兴盛,也带动了家居中书斋空间的兴起。有了书斋,自然会给书斋起一个名字,其用意或者表露持有者的心境,或者赋予个人的愿望。而书斋的命名,往往表现为一种文化活动。明代人黄汝亨(1558—1626)不仅文采好,而且也是当世有名的书法家。他交游很广,有一次去拜访无锡友人沈仲润,在沈氏的书斋中品茶交谈,沈氏的书斋名就是“绿雪斋”。他写了一首诗来纪念这次文人时相过从的情况:

新霁过绿雪斋同沈仲润年兄赋次韵

客身天地澹何求,才到香林事事幽。

语入清玄人比玉,坐来新爽室疑秋。

鸟声时共经声落,茶气还同雨气浮。

更艾琳琅青可摘,一枝聊尔托稽留。[20]

和“斋”一样,有时书斋也被称为馆,因此,也有一些书斋起名为“绿雪馆”。例如清代松江人张鸿卓(1803—1876)工于诗词,就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绿雪馆”,并且也将自己的个人文集名为《绿雪馆诗钞》《绿雪馆词二集》。

从形容自然植物的美好,到用绿雪来命名亭、槛、馆、斋、轩,甚至整栋居所,唐宋以来的文人生活世界中,“绿雪”一词频繁出现。那么,为何传统时代知识阶层这么喜欢用“绿雪”一词呢?这是因为“绿雪”包含了东方文化中所有有关美好的事物,是一种文化传统的象征,人们对于这一词汇寄托了很多情感与意义。因此,在传统时代,无论是生活空间,还是事物,常常会以“绿雪”来命名。而茶,作为一种好物,自然也很容易被冠以“绿雪”的名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