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太姥山:家国情怀的海内名山

太姥山:家国情怀的海内名山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明代时期,经过历代文人墨客的塑造,太姥山已经在社会上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其景致逐渐为人所知,并成为一个海内名山。熊明遇似乎十分偏爱太姥山。太姥山虽然给了他短暂的宁静,却消除不了他心中家国情怀的忧思。精气凝成无毁灭,与君分疏如何说。

当我们抛开熊明遇的政治活动,走进他的生活世界,就好像看到了另一个活泼的人生。如同明代绝大多数士大夫一样,熊明遇对山水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感,甚至可以说是那种骨子里的爱好。在这一点上,他和明代文人追求自然的生活方式颇相吻合。明代莆田人姚旅品题同时代的人物,说有一次冯开之(指冯梦祯,1548—1605)和他说,真正喜欢山水的人不多,一般人大多是因为担心被人讥讽没品位,而勉强登临游览,做附庸风雅之状。而姚旅认为,他所见过的真正痴爱山水的人,只有曹学佺和熊明遇。[1]冯开之是明代特别有趣的人,他一生喜欢茶。张大复在所撰《梅花草堂笔谈》中记载了一个关于冯开之的故事,说冯生性痴茶,每次取泉、烧水、洗杯、涤壶、捡茶等一整套琐事,都不让旁人插手。友人问他为何要亲力亲为,他回答说:“此事如美人,如古法书名画,岂宜落他人手。”闻者无不叹羡。

冯梦祯像

在姚旅看来,尽管按照冯开之的标准,真正懂得山水之好的人不多,但熊明遇可算是其中一位。由此也可看出熊明遇乐游,在同时代人中是众所皆知的事。当热衷山水之游的熊明遇抛开辽东紧迫的形势,来到东南一隅时,寄情山水,成为让他暂时放下心头国事的一种选择。他在龙首山福宁衙署建了一座阁楼,命名曰逍遥阁。他这样记载建阁的经过:清闲放衙之后,鲜所事事,爰就署中隙地构木为阁,阁高二丈,广半于高,糜白金十五两,颜其门曰逍遥。[2]

熊明遇将阁楼命名为逍遥阁,既是一种构景巧思,也隐含着他内心的一种心境。既然在国事上不被重用,那么何妨暂且抛开烦扰做逍遥游,饱览佳山水,一消万古愁呢?带着这样的心境,这位豫章才子自然而然地将目光转向了闽中名胜。

地理空间而论,距离福宁州衙最近的一座名山,就是太姥山。在明代时期,经过历代文人墨客的塑造,太姥山已经在社会上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其景致逐渐为人所知,并成为一个海内名山。对于乐山爱水的熊明遇来说,他自然不会放过登太姥山览胜这样一件快事。

熊明遇似乎十分偏爱太姥山。他在福宁做官的时候,只要有机会就登临太姥山。万历四十八年(1620)的3月与5月间就曾两度登太姥山,分别题刻“鸿雪洞”与“云标”两块摩崖石刻。在他的诗文集中,记载了多次登临太姥山的情况。如他在《登泰姥宿玉湖庵》这首诗文中,记载了他登太姥山时留宿在玉湖庵,以及次晨登摩霄峰的行迹:

冯梦祯像

在姚旅看来,尽管按照冯开之的标准,真正懂得山水之好的人不多,但熊明遇可算是其中一位。由此也可看出熊明遇乐游,在同时代人中是众所皆知的事。当热衷山水之游的熊明遇抛开辽东紧迫的形势,来到东南一隅时,寄情山水,成为让他暂时放下心头国事的一种选择。他在龙首山福宁衙署建了一座阁楼,命名曰逍遥阁。他这样记载建阁的经过:清闲放衙之后,鲜所事事,爰就署中隙地构木为阁,阁高二丈,广半于高,糜白金十五两,颜其门曰逍遥。[2]

熊明遇将阁楼命名为逍遥阁,既是一种构景巧思,也隐含着他内心的一种心境。既然在国事上不被重用,那么何妨暂且抛开烦扰做逍遥游,饱览佳山水,一消万古愁呢?带着这样的心境,这位豫章才子自然而然地将目光转向了闽中名胜。

从地理空间而论,距离福宁州衙最近的一座名山,就是太姥山。在明代时期,经过历代文人墨客的塑造,太姥山已经在社会上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其景致逐渐为人所知,并成为一个海内名山。对于乐山爱水的熊明遇来说,他自然不会放过登太姥山览胜这样一件快事。

熊明遇似乎十分偏爱太姥山。他在福宁做官的时候,只要有机会就登临太姥山。万历四十八年(1620)的3月与5月间就曾两度登太姥山,分别题刻“鸿雪洞”与“云标”两块摩崖石刻。在他的诗文集中,记载了多次登临太姥山的情况。如他在《登泰姥宿玉湖庵》这首诗文中,记载了他登太姥山时留宿在玉湖庵,以及次晨登摩霄峰的行迹:

冯梦祯像

在姚旅看来,尽管按照冯开之的标准,真正懂得山水之好的人不多,但熊明遇可算是其中一位。由此也可看出熊明遇乐游,在同时代人中是众所皆知的事。当热衷山水之游的熊明遇抛开辽东紧迫的形势,来到东南一隅时,寄情山水,成为让他暂时放下心头国事的一种选择。他在龙首山福宁衙署建了一座阁楼,命名曰逍遥阁。他这样记载建阁的经过:清闲放衙之后,鲜所事事,爰就署中隙地构木为阁,阁高二丈,广半于高,糜白金十五两,颜其门曰逍遥。[2]

熊明遇将阁楼命名为逍遥阁,既是一种构景巧思,也隐含着他内心的一种心境。既然在国事上不被重用,那么何妨暂且抛开烦扰做逍遥游,饱览佳山水,一消万古愁呢?带着这样的心境,这位豫章才子自然而然地将目光转向了闽中名胜。

从地理空间而论,距离福宁州衙最近的一座名山,就是太姥山。在明代时期,经过历代文人墨客的塑造,太姥山已经在社会上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其景致逐渐为人所知,并成为一个海内名山。对于乐山爱水的熊明遇来说,他自然不会放过登太姥山览胜这样一件快事。

熊明遇似乎十分偏爱太姥山。他在福宁做官的时候,只要有机会就登临太姥山。万历四十八年(1620)的3月与5月间就曾两度登太姥山,分别题刻“鸿雪洞”与“云标”两块摩崖石刻。在他的诗文集中,记载了多次登临太姥山的情况。如他在《登泰姥宿玉湖庵》这首诗文中,记载了他登太姥山时留宿在玉湖庵,以及次晨登摩霄峰的行迹:

鸿雪洞 熊明遇题刻

为访桃花到碧山,洞门流水浪潺潺。

阇黎寂寞昏钟冷,佛相荒凉古殿间。

颇有细萝留夜色,宁无大药驻春颜。

今宵稳作游仙咏,天姥明登尺五间。[3]

在熊明遇留下的几首太姥山诗中,他不仅描绘了太姥山一带山海大观景致,也在诗中抒发了北望中原,忧心国事的情感。太姥山虽然给了他短暂的宁静,却消除不了他心中家国情怀的忧思。他只能在这样的山水中,表达对天下苍生的挂念。为此他还写了一首气势磅礴的太姥歌,既歌颂太姥山的雄伟与壮阔,也坦承自己喜爱太姥山,很享受登山的乐趣:

我爱此山难屡至,犹如雪上印飞鸿。且为署题鸿雪馆,武陵春水学仙踪。

呜乎!闽海无鸿亦少雪,太姥万古高嶻嵲。精气凝成无毁灭,与君分疏如何说。但将空色无分别,须弥打碎作丘垤,翻干海水捞明月。[4]

就像诗中所说的,为了实现自己亲近太姥山的心愿,万历四十八年三月,熊明遇甚至在太姥山兴建了一座馆舍,命名为鸿雪馆,并题诗纪念。

既然“闽海无鸿亦少雪”,为什么还要将馆起名“鸿雪”呢?也许为了解答人们的疑问,熊明遇还专门写了一篇“鸿雪馆记”,解释自己在太姥山建馆的经过及取名的用意:

鸿雪馆,熊子采薇之定居也。……既居之矣,因署其馆曰鸿雪。客有问其义者,曰是在苏子。客问曰汉苏子啮雪而系书鸿足,宋苏子亦有飞鸿印雪之咏,子必居一于此。曰皆是也。汉苏子以节显者而鹿鸣、野草、晨月、秋兰诸什,为十九首古诗之祖,开建安黄初所未有,作词人五言祭酒,节而文者也。宋苏子夫人而知其文矣,留藻轲于儋耳,千古之下颂文忠不衰,文而何尝不节哉。[5](www.daowen.com)

按照熊明遇自己的解释,“鸿雪”用的是汉代与宋代两位苏子的典故。汉代苏武牧羊,渴了饮雪,以大雁为书信,誓不屈节;宋代的苏东坡贬处海南,却推广文教于当地,讲学明道,两者都是文、节突出的代表。熊明遇借用这个典故,表示即使在宁静的太姥山,自己也仍然不能忘记北国烽火。除了登临太姥山并构筑馆舍,熊明遇也写下长文描绘太姥山的景致,从而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太姥山景观记录。熊明遇在太姥山的这一系列文化活动,不仅将17世纪太姥山的人文景观推向一个高潮,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此时的太姥山,是他的灵魂栖居之所。正是在这里,他得以找到安顿那颗忧国忧民心灵的空间,并得以短暂回归到一个文人的恬静生活,同时也有了充分的闲暇时间投入到名物的创制中。也许就是这个时候,他的人生和“绿雪芽”这一太姥山名茶有了奇妙的交集。

鸿雪洞 熊明遇题刻

为访桃花到碧山,洞门流水浪潺潺。

阇黎寂寞昏钟冷,佛相荒凉古殿间。

颇有细萝留夜色,宁无大药驻春颜。

今宵稳作游仙咏,天姥明登尺五间。[3]

在熊明遇留下的几首太姥山诗中,他不仅描绘了太姥山一带山海大观景致,也在诗中抒发了北望中原,忧心国事的情感。太姥山虽然给了他短暂的宁静,却消除不了他心中家国情怀的忧思。他只能在这样的山水中,表达对天下苍生的挂念。为此他还写了一首气势磅礴的太姥歌,既歌颂太姥山的雄伟与壮阔,也坦承自己喜爱太姥山,很享受登山的乐趣:

我爱此山难屡至,犹如雪上印飞鸿。且为署题鸿雪馆,武陵春水学仙踪。

呜乎!闽海无鸿亦少雪,太姥万古高嶻嵲。精气凝成无毁灭,与君分疏如何说。但将空色无分别,须弥打碎作丘垤,翻干海水捞明月。[4]

就像诗中所说的,为了实现自己亲近太姥山的心愿,万历四十八年三月,熊明遇甚至在太姥山兴建了一座馆舍,命名为鸿雪馆,并题诗纪念。

既然“闽海无鸿亦少雪”,为什么还要将馆起名“鸿雪”呢?也许为了解答人们的疑问,熊明遇还专门写了一篇“鸿雪馆记”,解释自己在太姥山建馆的经过及取名的用意:

鸿雪馆,熊子采薇之定居也。……既居之矣,因署其馆曰鸿雪。客有问其义者,曰是在苏子。客问曰汉苏子啮雪而系书鸿足,宋苏子亦有飞鸿印雪之咏,子必居一于此。曰皆是也。汉苏子以节显者而鹿鸣、野草、晨月、秋兰诸什,为十九首古诗之祖,开建安黄初所未有,作词人五言祭酒,节而文者也。宋苏子夫人而知其文矣,留藻轲于儋耳,千古之下颂文忠不衰,文而何尝不节哉。[5]

按照熊明遇自己的解释,“鸿雪”用的是汉代与宋代两位苏子的典故。汉代苏武牧羊,渴了饮雪,以大雁为书信,誓不屈节;宋代的苏东坡贬处海南,却推广文教于当地,讲学明道,两者都是文、节突出的代表。熊明遇借用这个典故,表示即使在宁静的太姥山,自己也仍然不能忘记北国烽火。除了登临太姥山并构筑馆舍,熊明遇也写下长文描绘太姥山的景致,从而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太姥山景观记录。熊明遇在太姥山的这一系列文化活动,不仅将17世纪太姥山的人文景观推向一个高潮,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此时的太姥山,是他的灵魂栖居之所。正是在这里,他得以找到安顿那颗忧国忧民心灵的空间,并得以短暂回归到一个文人的恬静生活,同时也有了充分的闲暇时间投入到名物的创制中。也许就是这个时候,他的人生和“绿雪芽”这一太姥山名茶有了奇妙的交集。

鸿雪洞 熊明遇题刻

为访桃花到碧山,洞门流水浪潺潺。

阇黎寂寞昏钟冷,佛相荒凉古殿间。

颇有细萝留夜色,宁无大药驻春颜。

今宵稳作游仙咏,天姥明登尺五间。[3]

在熊明遇留下的几首太姥山诗中,他不仅描绘了太姥山一带山海大观景致,也在诗中抒发了北望中原,忧心国事的情感。太姥山虽然给了他短暂的宁静,却消除不了他心中家国情怀的忧思。他只能在这样的山水中,表达对天下苍生的挂念。为此他还写了一首气势磅礴的太姥歌,既歌颂太姥山的雄伟与壮阔,也坦承自己喜爱太姥山,很享受登山的乐趣:

我爱此山难屡至,犹如雪上印飞鸿。且为署题鸿雪馆,武陵春水学仙踪。

呜乎!闽海无鸿亦少雪,太姥万古高嶻嵲。精气凝成无毁灭,与君分疏如何说。但将空色无分别,须弥打碎作丘垤,翻干海水捞明月。[4]

就像诗中所说的,为了实现自己亲近太姥山的心愿,万历四十八年三月,熊明遇甚至在太姥山兴建了一座馆舍,命名为鸿雪馆,并题诗纪念。

既然“闽海无鸿亦少雪”,为什么还要将馆起名“鸿雪”呢?也许为了解答人们的疑问,熊明遇还专门写了一篇“鸿雪馆记”,解释自己在太姥山建馆的经过及取名的用意:

鸿雪馆,熊子采薇之定居也。……既居之矣,因署其馆曰鸿雪。客有问其义者,曰是在苏子。客问曰汉苏子啮雪而系书鸿足,宋苏子亦有飞鸿印雪之咏,子必居一于此。曰皆是也。汉苏子以节显者而鹿鸣、野草、晨月、秋兰诸什,为十九首古诗之祖,开建安黄初所未有,作词人五言祭酒,节而文者也。宋苏子夫人而知其文矣,留藻轲于儋耳,千古之下颂文忠不衰,文而何尝不节哉。[5]

按照熊明遇自己的解释,“鸿雪”用的是汉代与宋代两位苏子的典故。汉代苏武牧羊,渴了饮雪,以大雁为书信,誓不屈节;宋代的苏东坡贬处海南,却推广文教于当地,讲学明道,两者都是文、节突出的代表。熊明遇借用这个典故,表示即使在宁静的太姥山,自己也仍然不能忘记北国烽火。除了登临太姥山并构筑馆舍,熊明遇也写下长文描绘太姥山的景致,从而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太姥山景观记录。熊明遇在太姥山的这一系列文化活动,不仅将17世纪太姥山的人文景观推向一个高潮,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此时的太姥山,是他的灵魂栖居之所。正是在这里,他得以找到安顿那颗忧国忧民心灵的空间,并得以短暂回归到一个文人的恬静生活,同时也有了充分的闲暇时间投入到名物的创制中。也许就是这个时候,他的人生和“绿雪芽”这一太姥山名茶有了奇妙的交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