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太姥山的神圣化及一系列地景建构,为太姥山茶的出场创造了应有的灵秀资源。作为东南一座古老的山岳,随着帝国版图的扩展,太姥山被置于帝国山川祭祀等级中,成为国家祭祀的圣山。而随着太姥的灵异化,太姥山“海上仙山”的文化意境进一步得以塑造,从而使得这座山及其物产都渲染上了传奇色彩。唐宋以后,太姥山被收录于各种名山志中,并成为东南地区世所公认与武夷山并列的两座名山之一。当王象之与祝穆等人将太姥山编入所著国家地理导览图书时,也意味着太姥山完成了山水驯化与名胜化的过程,并随着宋明以后游历文学的兴盛而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代。
与此同时,随着地景的神圣化,围绕着太姥山的物产的认同情感也随之而来。人们习惯于接受一个具有情感的物,这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身体实践。人们依照与地景的关系,为各种物质创造不同的故事,其中也包括依照个体的人与地景的关系来创造人物传记。在太姥山的案例中,太姥的人生传记被创造出来,她被刻画为尧时代在山中修道的老母,在农历七月初七升天,而这一节日也被固定下来,成为当地的一个共同纪念的集体节日。太姥墓、舍利塔也被修建起来,一座高大的太姥像也得以在山中矗立,这一系列太姥符号的制造,也为太姥山物产的神圣化准备了特殊的文化场域。
这种圣山的地景塑造,是建构名物的必要前提。将茶与地景紧密联系在一起,是许多名茶的共同特点,所有的名茶都有一个特殊的生长环境。正如本章开头提到,宋徽宗所说的瓯闽之秀,其实就是塑造茶的一个重要地景元素。可以说,山川地景,是塑造名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汉代以来关于太姥山的一系列地景书写,不仅推进了关于太姥山的文化认同,而且也为太姥茶创造了必需的景观资源。
在太姥山茶与地景的关系中,除了茶与太姥这一上古文明的联系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元素就是岩峰,由此也提供了另一种关于山峰与好茶的地景联系。在茶的地景中,山川是一个重要的空间元素,山峰,无一例外是出产好茶的地势。陆羽《茶经》指出,茶生产的地方,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而太姥山这一岩石地貌,与传统上所公认好茶的产地品质非常贴切,从而使得太姥山出名茶,成为一种公认的事实。
总之,太姥山这个传统时代远离政治与经济中心的场域,作为人与地方互涵共生而形成的一个具有情感意义的空间符号,秦汉以来,人们围绕太姥的神圣化这一中心开展了一系列的地景建构过程,同时也在建构一种关于茶的认同与身份。茶作为其中重要的物,在这一地景塑造过程中,逐渐变得越来越醒目。没有太姥,山中就少了神圣;而没有茶,太姥山就失去了灵魂,地景也变得不完整。可以说,从宋徽宗笔下的瓯闽走出的灵秀太姥山,其千万年的天地精华,最终孕育出了南国中的一款名茶——绿雪芽。而茶的得名,却是另一段我们要说的故事。
【注释】
[3]殷之辂修、朱梅篡:《福宁州志》,明万历四十四年刻本。
[4]何乔远:《闽书》卷之三十,明崇祯刻本。
[5]何乔远:《闽书》卷之二十八,明崇祯刻本。
[6]周代最为隆重的祭典,原属于自然崇拜的一种,但至夏殷时,“天”已由自然属性的天,转而为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合一的“天”,天既是社会的“至上神”,又是周人王权的合法性的来源。
[7]崔世召:《太姥山志跋》,福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福鼎旧志集》(下册),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371页。
[8]陆廷灿:《续茶经》,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注释】
[1]梁克家:《三山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班固:《汉书》,清乾隆武英殿刻本。(www.daowen.com)
[3]殷之辂修、朱梅篡:《福宁州志》,明万历四十四年刻本。
[4]何乔远:《闽书》卷之三十,明崇祯刻本。
[5]何乔远:《闽书》卷之二十八,明崇祯刻本。
[6]周代最为隆重的祭典,原属于自然崇拜的一种,但至夏殷时,“天”已由自然属性的天,转而为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合一的“天”,天既是社会的“至上神”,又是周人王权的合法性的来源。
[7]崔世召:《太姥山志跋》,福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福鼎旧志集》(下册),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371页。
[8]陆廷灿:《续茶经》,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注释】
[1]梁克家:《三山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班固:《汉书》,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3]殷之辂修、朱梅篡:《福宁州志》,明万历四十四年刻本。
[4]何乔远:《闽书》卷之三十,明崇祯刻本。
[5]何乔远:《闽书》卷之二十八,明崇祯刻本。
[6]周代最为隆重的祭典,原属于自然崇拜的一种,但至夏殷时,“天”已由自然属性的天,转而为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合一的“天”,天既是社会的“至上神”,又是周人王权的合法性的来源。
[7]崔世召:《太姥山志跋》,福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福鼎旧志集》(下册),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371页。
[8]陆廷灿:《续茶经》,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