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one
这本书讲述的是东南地区一款茶的故事,也可说是白茶的一部文化传记,或者是白茶的一部生命史。这款茶被视为白茶的始祖,茶名很动人,唤作“绿雪芽”。而故事发生的地点,则位于中国东南滨海地区连绵起伏的群山之间,这里也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茶区之一。
在本书中,我试图从四个视角来考察茶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关系。第一是茶与地景的关系。在中国茶史上,一款名茶的产生,一般都与名山联系在一起。没有山川,也难有好茶。因此,茶的成名,往往离不开名山地景的塑造。茶与山水的关系,本质上呈现的是茶作为自然之物的属性,如果脱离洁净的山水的滋养,那么,茶也将无所依托。第二是茶名与知识精英的关系。中国名茶的得名,相当部分来源于知识阶层的创造,而这种创造,往往又与中国的人文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如果要了解茶,就离不开对长期支配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这一知识群体的理解。只有走进这个知识群体的内心世界,才能读懂茶。从某种意义上说,茶与知识精英之间,是一种发现与回报的关系。知识精英将茶从自然万物中拣选出来,作为一种求“道”的中介物,也借此将其发展成为寄托情感之物。知识精英在传统时代承担着看护国家与地方的责任,甚至还扮演着儒家道统的守护者与传播者,因此,很多时候这个群体都以政治性的面目出现,但只有在面对茶的时候,他们的内心无一不变得柔软起来。可以说,茶是一种放松之物,所有人在面对茶的时候,都会放下内心的负担,充分释放出人性。因此,我们可以从传统知识精英寄情茶道时特有的轻松与愉悦感,去触摸茶在理解人性上的特有物性,我想这应该是茶道的精髓所在。第三是茶的物性与人性的关系。茶作为一种植物饮品,本来只是长于自然之物,然而,与其他植物饮料不同,茶最早被中国人驯化之后,很快就超越了饮品的自然范畴,与伦理、宗教紧密相连,成为一种文化之物,而且通过人们的鉴赏与分享,被赋予各类想象与寄托,甚至成为一种冈仓天心[1]所说的“唯美的信仰”。第四是茶的谱系与书写关系。茶作为一种名物,同样发展出一套传承规则。任何一款茶,只有通过不同时代的书写,才表明其最终得以进入谱系,从而完成茶的生命延续。也只有那些被列入茶谱的茶,才最终完成了文化过程,成为可以被铭记的造物。而茶的这种谱系创造,除了与地方社会网络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之外,也与时代的转换紧密相关。通过文化传统再造,一种地方的茶,因缘际会,甚至会卷入世界体系,成为全球流动的传奇之物。
这四个视角,其实也是当代人认识茶的四个维度。对于中国人而言,茶是生活中的平常之物,东南地区流行的“茶哥米弟”民谚背后,揭示的是茶在百姓日用中的不可或缺角色,也引起了人们对其长期关注与研究。自其进入人类生活的那一刻起,茶的知识也不断被生产出来,涌现出了连篇累牍的茶典茶籍。然而,在广袤的“茶的世界”面前,我们对茶这一既寻常又特殊之物的认识与研究,还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我们很少认真思考过茶作为一种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很好地连接起来的植物,其在传统与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建构中的复杂意义。时至今日,我们对茶在中国的自然主义及其地方性中所演绎的不同角色,仍然缺乏应有的洞察。
人类学家伊戈尔 · 科比托夫在其关于《物的文化传记》一书中,已向我们强调了物的文化性。在经济学家眼中,物更多的是以商品的形式存在,人们生产出来并通过交换等方式,使得物得以在人类社会中流通。然而,从文化角度来看,物的生产其实也是一个文化认知过程。古代中国早已产生了一种以文化来审视人类造物的传统,从《名物志》到《长物志》,就是这种物的文化志的传统延续。而在阿帕杜莱[2]看来,物和人一样,拥有社会生命,他在将物带入到一个广阔的文化视野中的同时,也提示我们应该以一种更为动态的视角重新审视人与物的关系。人与自然万物,并非对立,而是一种共生的关系。工业文明以来,人类依赖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与此同时,人类的自信与傲慢也被过分放大,由此造成了人类对自然的步步进逼以及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但来自自然的这种退缩,终将以另一种方式回击到人类身上。我们很需要一种能帮助我们抵御诱惑,教育我们尊重生态系统的信使,而茶,或许就是那个能引起我们思考和共鸣的少数几种与人类最亲近的物之一。
因此,这本书采取为茶立传的方式,选择“绿雪芽”这一款产于东南山区的名茶为主角,试图将茶放在一个广阔的文化视角来考察其社会生命意义。不仅考察“绿雪芽”茶是如何被命名的,经过怎样的人文传统的积淀,也探讨圣山、知识精英与茶的建构关系。我亦希望能通过考察历代以来围绕着“绿雪芽”这一款茶的知识生产方式,来表述茶的文化过程,进而分析一种文化传统是如何在一定区域社会实现维系与传递。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茶是建构中国人国民性的一种饮品,我想是时候将茶重新放回到胡塞尔[3]的“生活世界”中了。通过这一本写茶的书,我也希望它能帮助读者洞悉茶与这个五彩斑斓的生活世界的丰富情感。
这本书讲述的是东南地区一款茶的故事,也可说是白茶的一部文化传记,或者是白茶的一部生命史。这款茶被视为白茶的始祖,茶名很动人,唤作“绿雪芽”。而故事发生的地点,则位于中国东南滨海地区连绵起伏的群山之间,这里也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茶区之一。
在本书中,我试图从四个视角来考察茶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关系。第一是茶与地景的关系。在中国茶史上,一款名茶的产生,一般都与名山联系在一起。没有山川,也难有好茶。因此,茶的成名,往往离不开名山地景的塑造。茶与山水的关系,本质上呈现的是茶作为自然之物的属性,如果脱离洁净的山水的滋养,那么,茶也将无所依托。第二是茶名与知识精英的关系。中国名茶的得名,相当部分来源于知识阶层的创造,而这种创造,往往又与中国的人文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如果要了解茶,就离不开对长期支配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这一知识群体的理解。只有走进这个知识群体的内心世界,才能读懂茶。从某种意义上说,茶与知识精英之间,是一种发现与回报的关系。知识精英将茶从自然万物中拣选出来,作为一种求“道”的中介物,也借此将其发展成为寄托情感之物。知识精英在传统时代承担着看护国家与地方的责任,甚至还扮演着儒家道统的守护者与传播者,因此,很多时候这个群体都以政治性的面目出现,但只有在面对茶的时候,他们的内心无一不变得柔软起来。可以说,茶是一种放松之物,所有人在面对茶的时候,都会放下内心的负担,充分释放出人性。因此,我们可以从传统知识精英寄情茶道时特有的轻松与愉悦感,去触摸茶在理解人性上的特有物性,我想这应该是茶道的精髓所在。第三是茶的物性与人性的关系。茶作为一种植物饮品,本来只是长于自然之物,然而,与其他植物饮料不同,茶最早被中国人驯化之后,很快就超越了饮品的自然范畴,与伦理、宗教紧密相连,成为一种文化之物,而且通过人们的鉴赏与分享,被赋予各类想象与寄托,甚至成为一种冈仓天心[1]所说的“唯美的信仰”。第四是茶的谱系与书写关系。茶作为一种名物,同样发展出一套传承规则。任何一款茶,只有通过不同时代的书写,才表明其最终得以进入谱系,从而完成茶的生命延续。也只有那些被列入茶谱的茶,才最终完成了文化过程,成为可以被铭记的造物。而茶的这种谱系创造,除了与地方社会网络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之外,也与时代的转换紧密相关。通过文化传统再造,一种地方的茶,因缘际会,甚至会卷入世界体系,成为全球流动的传奇之物。
这四个视角,其实也是当代人认识茶的四个维度。对于中国人而言,茶是生活中的平常之物,东南地区流行的“茶哥米弟”民谚背后,揭示的是茶在百姓日用中的不可或缺角色,也引起了人们对其长期关注与研究。自其进入人类生活的那一刻起,茶的知识也不断被生产出来,涌现出了连篇累牍的茶典茶籍。然而,在广袤的“茶的世界”面前,我们对茶这一既寻常又特殊之物的认识与研究,还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我们很少认真思考过茶作为一种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很好地连接起来的植物,其在传统与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建构中的复杂意义。时至今日,我们对茶在中国的自然主义及其地方性中所演绎的不同角色,仍然缺乏应有的洞察。
人类学家伊戈尔 · 科比托夫在其关于《物的文化传记》一书中,已向我们强调了物的文化性。在经济学家眼中,物更多的是以商品的形式存在,人们生产出来并通过交换等方式,使得物得以在人类社会中流通。然而,从文化角度来看,物的生产其实也是一个文化认知过程。古代中国早已产生了一种以文化来审视人类造物的传统,从《名物志》到《长物志》,就是这种物的文化志的传统延续。而在阿帕杜莱[2]看来,物和人一样,拥有社会生命,他在将物带入到一个广阔的文化视野中的同时,也提示我们应该以一种更为动态的视角重新审视人与物的关系。人与自然万物,并非对立,而是一种共生的关系。工业文明以来,人类依赖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与此同时,人类的自信与傲慢也被过分放大,由此造成了人类对自然的步步进逼以及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但来自自然的这种退缩,终将以另一种方式回击到人类身上。我们很需要一种能帮助我们抵御诱惑,教育我们尊重生态系统的信使,而茶,或许就是那个能引起我们思考和共鸣的少数几种与人类最亲近的物之一。
因此,这本书采取为茶立传的方式,选择“绿雪芽”这一款产于东南山区的名茶为主角,试图将茶放在一个广阔的文化视角来考察其社会生命意义。不仅考察“绿雪芽”茶是如何被命名的,经过怎样的人文传统的积淀,也探讨圣山、知识精英与茶的建构关系。我亦希望能通过考察历代以来围绕着“绿雪芽”这一款茶的知识生产方式,来表述茶的文化过程,进而分析一种文化传统是如何在一定区域社会实现维系与传递。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茶是建构中国人国民性的一种饮品,我想是时候将茶重新放回到胡塞尔[3]的“生活世界”中了。通过这一本写茶的书,我也希望它能帮助读者洞悉茶与这个五彩斑斓的生活世界的丰富情感。
这本书讲述的是东南地区一款茶的故事,也可说是白茶的一部文化传记,或者是白茶的一部生命史。这款茶被视为白茶的始祖,茶名很动人,唤作“绿雪芽”。而故事发生的地点,则位于中国东南滨海地区连绵起伏的群山之间,这里也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茶区之一。
在本书中,我试图从四个视角来考察茶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关系。第一是茶与地景的关系。在中国茶史上,一款名茶的产生,一般都与名山联系在一起。没有山川,也难有好茶。因此,茶的成名,往往离不开名山地景的塑造。茶与山水的关系,本质上呈现的是茶作为自然之物的属性,如果脱离洁净的山水的滋养,那么,茶也将无所依托。第二是茶名与知识精英的关系。中国名茶的得名,相当部分来源于知识阶层的创造,而这种创造,往往又与中国的人文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如果要了解茶,就离不开对长期支配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这一知识群体的理解。只有走进这个知识群体的内心世界,才能读懂茶。从某种意义上说,茶与知识精英之间,是一种发现与回报的关系。知识精英将茶从自然万物中拣选出来,作为一种求“道”的中介物,也借此将其发展成为寄托情感之物。知识精英在传统时代承担着看护国家与地方的责任,甚至还扮演着儒家道统的守护者与传播者,因此,很多时候这个群体都以政治性的面目出现,但只有在面对茶的时候,他们的内心无一不变得柔软起来。可以说,茶是一种放松之物,所有人在面对茶的时候,都会放下内心的负担,充分释放出人性。因此,我们可以从传统知识精英寄情茶道时特有的轻松与愉悦感,去触摸茶在理解人性上的特有物性,我想这应该是茶道的精髓所在。第三是茶的物性与人性的关系。茶作为一种植物饮品,本来只是长于自然之物,然而,与其他植物饮料不同,茶最早被中国人驯化之后,很快就超越了饮品的自然范畴,与伦理、宗教紧密相连,成为一种文化之物,而且通过人们的鉴赏与分享,被赋予各类想象与寄托,甚至成为一种冈仓天心[1]所说的“唯美的信仰”。第四是茶的谱系与书写关系。茶作为一种名物,同样发展出一套传承规则。任何一款茶,只有通过不同时代的书写,才表明其最终得以进入谱系,从而完成茶的生命延续。也只有那些被列入茶谱的茶,才最终完成了文化过程,成为可以被铭记的造物。而茶的这种谱系创造,除了与地方社会网络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之外,也与时代的转换紧密相关。通过文化传统再造,一种地方的茶,因缘际会,甚至会卷入世界体系,成为全球流动的传奇之物。
这四个视角,其实也是当代人认识茶的四个维度。对于中国人而言,茶是生活中的平常之物,东南地区流行的“茶哥米弟”民谚背后,揭示的是茶在百姓日用中的不可或缺角色,也引起了人们对其长期关注与研究。自其进入人类生活的那一刻起,茶的知识也不断被生产出来,涌现出了连篇累牍的茶典茶籍。然而,在广袤的“茶的世界”面前,我们对茶这一既寻常又特殊之物的认识与研究,还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我们很少认真思考过茶作为一种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很好地连接起来的植物,其在传统与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建构中的复杂意义。时至今日,我们对茶在中国的自然主义及其地方性中所演绎的不同角色,仍然缺乏应有的洞察。
人类学家伊戈尔 · 科比托夫在其关于《物的文化传记》一书中,已向我们强调了物的文化性。在经济学家眼中,物更多的是以商品的形式存在,人们生产出来并通过交换等方式,使得物得以在人类社会中流通。然而,从文化角度来看,物的生产其实也是一个文化认知过程。古代中国早已产生了一种以文化来审视人类造物的传统,从《名物志》到《长物志》,就是这种物的文化志的传统延续。而在阿帕杜莱[2]看来,物和人一样,拥有社会生命,他在将物带入到一个广阔的文化视野中的同时,也提示我们应该以一种更为动态的视角重新审视人与物的关系。人与自然万物,并非对立,而是一种共生的关系。工业文明以来,人类依赖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与此同时,人类的自信与傲慢也被过分放大,由此造成了人类对自然的步步进逼以及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但来自自然的这种退缩,终将以另一种方式回击到人类身上。我们很需要一种能帮助我们抵御诱惑,教育我们尊重生态系统的信使,而茶,或许就是那个能引起我们思考和共鸣的少数几种与人类最亲近的物之一。
因此,这本书采取为茶立传的方式,选择“绿雪芽”这一款产于东南山区的名茶为主角,试图将茶放在一个广阔的文化视角来考察其社会生命意义。不仅考察“绿雪芽”茶是如何被命名的,经过怎样的人文传统的积淀,也探讨圣山、知识精英与茶的建构关系。我亦希望能通过考察历代以来围绕着“绿雪芽”这一款茶的知识生产方式,来表述茶的文化过程,进而分析一种文化传统是如何在一定区域社会实现维系与传递。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茶是建构中国人国民性的一种饮品,我想是时候将茶重新放回到胡塞尔[3]的“生活世界”中了。通过这一本写茶的书,我也希望它能帮助读者洞悉茶与这个五彩斑斓的生活世界的丰富情感。
毕竟,没有白茶的午后,就像没有音乐的人生。所以,我想邀请你用文艺的方式,来品读一款茶。
毕竟,没有白茶的午后,就像没有音乐的人生。所以,我想邀请你用文艺的方式,来品读一款茶。(www.daowen.com)
毕竟,没有白茶的午后,就像没有音乐的人生。所以,我想邀请你用文艺的方式,来品读一款茶。
茶园图(1850年) 作者 E.Gilks 英国威尔科姆收藏馆藏
茶园图(1850年) 作者 E.Gilks 英国威尔科姆收藏馆藏
茶园图(1850年) 作者 E.Gilks 英国威尔科姆收藏馆藏
【注释】
[1]冈仓天心(1863—1913),日本明治时期美术先驱、美术活动家、教育家和思想家,日本近代文明启蒙期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2]阿帕杜莱(1949—),当代著名社会—文化人类学家,全球化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家。
[3]胡塞尔(1859—1938)德国哲学家,20世纪现象学学派创始人。
【注释】
[1]冈仓天心(1863—1913),日本明治时期美术先驱、美术活动家、教育家和思想家,日本近代文明启蒙期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2]阿帕杜莱(1949—),当代著名社会—文化人类学家,全球化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家。
[3]胡塞尔(1859—1938)德国哲学家,20世纪现象学学派创始人。
【注释】
[1]冈仓天心(1863—1913),日本明治时期美术先驱、美术活动家、教育家和思想家,日本近代文明启蒙期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2]阿帕杜莱(1949—),当代著名社会—文化人类学家,全球化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家。
[3]胡塞尔(1859—1938)德国哲学家,20世纪现象学学派创始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