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探讨低估、高估等失衡的问题时,总会有朋友教导我们:“低估有低估的原因,高估有高估的道理。”然后再引用一下那句著名的哲语:“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因为深谙失衡之道,每闻此语,忍不住喷笑。此语首创者系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完整的译文应是: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通俗一点来解释就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合乎一定规律的,当合乎规律的事物出现,那么它就是合理的。反推之,既然已经出现的事物,那么必然也具有其内在规律性。黑老师的原意,是在逻辑上肯定了现实存在的事物——只要合乎逻辑的事物都会出现,只要出现的事物都合乎逻辑。但是,到此为止,人们在使用这句哲语时,渐渐地开始出现分化:黑格尔只是在逻辑上肯定已经出现的事物,但仅限于逻辑而已,并没有在道德、法律或其他是非方面对此进行认定。也就是说,某件事物的出现,总是有其内在逻辑性的,但已经出现的事物虽然符合逻辑、在道德法律等层面的是非上,却是不一定的。这话说起来有些拗口,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小例子来生动地诠释一下:某人失业,家贫,父母病重,急需救命钱,无奈之下上街抢劫——从失业,到抢劫,这件事情的发生有一连串的逻辑在支撑,所以它的发生是自然而然的,也就是在逻辑上看,抢劫这件事是“合理的”。说的通俗点,它产生了,又有产生的理由,当然是自然而然、合规合矩的。但是,他对吗?这种行为值得表扬吗?显然抢劫是一项重罪。他的这种行为,哪怕有一万种合理的理由,也无法改变他触犯刑律的行为性质。从这个角度看,此人大错特错。因此,逻辑上存在的合理性,与价值判断上的对错,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儿。
话题再回到投资上来——很多低估的东西之所以低估,的确有一些逻辑上的理由,所以低估产生的原因都有归属,其产生的过程都是内在逻辑自然演化的结果,但是正如上文所述,它产生的逻辑是没问题的,但在价值判断上,它一定是对的吗?低估或高估的演化逻辑都是合理的,但演化后的结果,在价值判断上未必是正确的。比如,每次牛市创造新高的过程,在逻辑上都是有支撑的,所以形成的过程,都是“合理”的,但最终的结果,事实证明却都是错的。熊市与之相反,在迭创新低的过程,也都有内在的逻辑支撑,其产生与存在是合理的,但最终的结果,同样也是错的,因为它跟牛市的高点一样,都偏离价值中枢太多。
那些拿“存在的即是合理”的观点来反驳失衡判断的人,是从根本上混淆了“逻辑合理”与“价值判断”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就像我说“不讲卫生容易生病”,而你却振振有词地反驳“我吃饱了,自然不饿”。这个例子,跟“存在的即是合理的”说法,在答非所问的本质上,有异曲同工之处。
所以以后当别人在探讨这事对或不对的时候,你千万不要再闹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样的笑话了。当然,一心狡辩的,可以另说。(www.daowen.com)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股市一直存在这样一种严重失衡的二元结构:虽有业绩支撑但成长性相对较差的大蓝筹股票无法获得市场的充分认可,被市场给以极低的估值打分,与之相反,虽无业绩支撑但有良好成长预期的中小创股票却颇得市场青睐,常常得到极高的估值打分。
我们常常因此而探讨失衡的问题。时间一久,听起来好像我们很爱“大”股票,而不爱“小”股票一样。事实上,我们不是因为股票“大”而喜爱它,而是因为它估值过低所以才喜爱它的。相同的道理,我们也不是因为股票“小”而就对中小创有偏见,而是因为它估值过高所以才开始对它敬而远之的。喜爱与否,不是大小,而是价值判断。
在网络上跟朋友交流时,常遭到“是大比小好,还是小比大好”的质疑,我总是耐心予以回答:我本质上并没有贬低小票的意思,只是因为它们过高的估值已经严重透支了未来的成长预期,所以才保持警惕。
我说它很贵,和你说它成长性很好,本质上也是一种答非所问的无厘头对话。说它很贵,指的是它的价格与价值的比率关系,意思是它没有多少投资的价值;而你说的成长性很好,是指它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价值与投资价值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儿。大与小本身并无问题,有问题的是价格与价值的比率,即投资价值会有不同。当价格远远高于价值之后,股票的投资价值就会很快消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