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剔除掉牛熊的因素,我们还能从哪些角度或者说维度上去寻找失衡带来的投资机会呢?
同一板块间的不同股票间,常常会发生失衡,从而为投资带来机会。比如这几年间的国投电力和川投能源,二者的核心资产都是雅砻江水电,甚至在核心资产的占有比例上,国投还略优于川投。川投的主要资产就是雅砻江股份,而国投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火电资产。从总体上看,国投与川投在盈利能力、分红水平、股息水平上都不相上下,甚至国投还略胜于川投。2016年年初,两投的2015年度财报公告后,我通过几个核心数据分析发现因为市场对火电的偏见,反而造成国投的股价大幅低于川投——大约25%的差价。发现这种失衡状态后,我就毫不犹豫地减少川投、加大国投的持仓。目前这种失衡状态还持续地存在,但这丝毫动摇不了我的持股信心。不合理的东西也许会持续存在,但早晚有一天会被市场所纠正。也许有朋友会说,要是市场一直纠正不了呢?那也没什么,我以更低的价格,获得了更优于川投的股息回报,本身已经赚了。缺少的那一段资本利得,不过是一种锦上添花的预期,实现当然美妙,不实现,又有何悲?类似的同一板块间的不同标的间的失衡,经常性地存在。一段时间,银粉(喜欢投资银行的朋友的绰号)间流传着一种“搬砖”游戏,其行为逻辑就是这种标的间的失衡状态。
很长一段时间,市场最著名的板块间失衡的例子,莫过于“金三胖”和创业板的失衡。“金三胖”可能的确存在很多问题,但绝不至于惨到亏损、破产、清算的地步,但现在的市场估值可能已经包含了这样最悲观的情形。创业板上的股票也的确会有很多代表新经济的好标的,但再好的标的,当估值过高,已经包含了未来5年、10年甚至几十年的预期时,它的股价对当前也就意味着泡沫。彼此往合理的估值中枢上跑,是早晚必然进行的事儿。因为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类似的关于板块的分析和衡量将会持续进行下去。由此我们也可以断定,每隔一段时间,这种板块间的失衡就会规律性地出现。在失衡到最严重的时候找到它,并采取选择低估的策略应对,这是一个永远不会过时的主意。
2015年,人们对于新能源的喜爱和对于传统化石能源的偏见,都达到了顶峰的程度。中国股市中借助于一轮牛市行情,把新能源概念的股票价格炒到了一个惊人的高度,很多股票市盈率达到几百倍甚至上千倍,市净率几十倍、上百倍,但人们依然疯狂看好。而以煤炭、石油为代表的传统能源企业,却遭到了格外的冷遇。加之经济下滑带来的利润下滑冲击,很多这类被称为“夕阳产业”的企业,股价下滑九成以上者比比皆是。但是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新能源行业虽然方兴未艾,但在可见的未来——至少在十年以内——还很难完全代替化石能源。因此,假以时日,经济一旦好转,能源价格反弹是大概率事件。正因为如此,我重仓了两只股价下杀严重的能源类股:兖州煤业的H股以及中国石化的H股。2016年能源价格遭到了报复性反弹。国际石油期价从20余美元迅速反弹到40美元以上。与之相对应的,相关企业的股价也得到了报复性反弹。我在股价翻倍后沽出大部,落袋为安。事实再次证明我以前打过的那个粗俗的比喻:哪怕狗屎,只要价格足够便宜,一样赚钱。
同样一家企业,相同的市场,相同的管理层,相同的盈利,相同的分红,放在不同的市场,却给以完全不同的估值与股价,这种现象难道不滑稽可笑吗?在2015年,这恰恰是A股与H股活生生的现实。当时关于香港边缘化、港股边缘化的论调甚嚣尘上。这里面当然包含着深刻的政经背景,但因此对同一家企业给以冰火两重天的待遇,无论如何都无法自圆其说。相同的资金体量,用以购买同一家企业的股权,两种渠道给出的报价相差甚巨,你会选择哪个渠道呢?理性的选择当然是,花尽量少的钱,买尽量多的股票。
AH间的失衡经常发生,AH股的溢价比率在历史上从来没有稳定在1上,经常在低于1与大于1间轮番上演。根据常识推测,由于未来两地股市融合工作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加大,连通器效应会更准确、更灵敏地在市场间得到反映,未来两地股市的估值比率会越来越相近与稳定,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总是此消彼长、差距巨大。但一定要记住,只要二者间发生失衡,就是投资机会。
写到这里,忍不住提醒一句:更有宏观视野的投资者,可以把寻找失衡的眼光放诸全球。全球不同的市场广度和深度更大,因为失衡带来的投资机会一定会更多。但需要同时提醒的是:要做好这件事,我们必须是真的而不是假的——熟悉和了解世界其他市场。当年某位欧洲股神到中国来投资最后铩羽而归的例子在网上广为流传。我建议有头脑发热症状的朋友在做出“留洋”的举措前,最好搜索出来看看再做决定。(www.daowen.com)
对于普通投资者,我还是建议在AH间寻找失衡,已经完全足够。
股市投资者需要关注的投资标的当然首先在股市、股票,但要想成为成功的投资者,眼光肯定不能仅限于此。美林投资时钟也告诉我们,投资机遇总是在不同的投资品类间转动。其实在美林时钟之前,格雷厄姆先生更早地发现了这种品类间失衡所创造的投资机会,因此,他给我们提出了著名的“股债平衡”建议,就是在股票和债券二者间寻找失衡、追求平衡、最终实现保值增值的目的。应该看到,在金融工具更为丰富的今天,这种不同品类间的失衡概率远胜从前,这也就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可操作的空间。2015年股灾初期,我看到黄金白银等贵金融品种已经跌到生产成本价附近,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分散投资的机遇。所以将从股票市场间通过仓位控制撤出的一部分资金,买入了部分纸黄金、纸白银——2016年后,随着大宗商品期货价格的大幅反弹,贵金属价格也获得了超过20%的涨幅。这部分资金,不仅完美地回避了股灾,反而获得了比较满意的增值。后来在所谓的“股灾3.0”末期,我沽出部分纸白银头寸,转向增援股市,也为我带来了不错的收益。
当然,我在不同投资品类间的分散策略最终目的还显了配合股市上的投资。原因很简单:与其他品类相比,我还是更熟悉股市与股票。“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投资最好还是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标的。
寻找失衡的最大意义就是让你在极端条件下找到避险或盈利的工具,别无其他。
投资是一门关于平衡的艺术。为了追求到这种平衡的艺术,认真探讨如何寻找失衡才有意义。我曾经总结出股市平衡策略的十六字口诀是:“欲想平衡,先寻失衡;找到失衡,再求平衡。”平衡的核心策略是:往低估处打子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