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生活中的投资学:股市定位规律及参考

生活中的投资学:股市定位规律及参考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给股市整体做定位,还是有一些基本的规律可以追寻的。正因为它反映的市场的活跃程度,所暗合“低买高卖”之道,对我们给股市定位提供了参考。2015年,在类似的估值比较中,腾腾爸看到了香港恒生指数已经长期在历史估值底部徘徊,于是毫不犹豫地制定出了“抛A买H”的计划,逐渐卖掉手中估值还在高位的A股,买入相对估值还在低位的H股。想想我们在前边提到的投资基金的孔大姐,她决定买卖点的依据之一就是股市点位。

生活中的投资学:股市定位规律及参考

通过对股票估值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股票现实的估值低于预估的合理估值时,则意味着股票的投资价值体现,这种偏离度越大,说明投资价值越大,越值得买入;当股票现实的估值大于预估的合理估值时,则意味着股票的投资价值丧失,同样也是偏离度越大,投资价值的缺失度也就越大,则越应当予以卖出。

很多基本面热衷者认为,选出好股票,选出好的投资价值,这是投资者最应该干的事情。这种认识,当然是对的,但还远远不够。另一个基本事实是:当你认为现实估值已经非常低的时候,未来可能还会出现更低的估值,“地板之下有地下室,地下室之下还有十八层地狱”;当你认为现实估值已经非常高的时候,未来可能还会出现更高的估值,这也是市场上流行的“不卖强势股”的由来。所谓“顶上有顶,底下有底”。

俗话说:牛市不言顶,熊市不言底。这一点,讲的其实是市场大环境股票交易的影响。哪怕是欧美成熟市场,每过几年总会出现趋势性的上涨或趋势性的下跌,在这种趋势性行情中,市场中绝大多数的股票会与市场大势呈现出一种齐涨共跌的正向反馈关系。中国市场由于机制的不健全、散户市的特点,这种规律性的变化更加明显。基本上三五年就会经历一轮牛熊。

因此,在关注股票个体本身估值的同时,适时地为市场定下位,寻找整体性的投资机会或规避趋势性的投资陷阱,也是非常必要的——虽然逃避系统性风险非常困难,但对此心怀警惕,还是必须的。

股市整体做定位,还是有一些基本的规律可以追寻的。为了化繁为简,我喜欢从五个方面思考问题:一是证券化率,二是总体市盈率,三是历史前值,四是国家大政,五是股民心理。

简单地说,证券化率就是股票总市值和国家GDP的比率。它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证券市场的活跃度。越高,意味着活跃度越高。反之亦然。正因为它反映的市场的活跃程度,所暗合“低买高卖”之道,对我们给股市定位提供了参考。通常讲,成熟市场因为投资者以机构为主,操作更理性,往往波动较小。证券化率常在50%—120%间振荡。中国是新兴市场国家,市场主体以散户为主,有些机构也常以散户思维操作,所以投机的特征更明显,波动区间也更大。涨时涨过头,跌时跌过头。历史数据,通常在30%—150%间振荡。最疯的时候曾接近200%。基于上述认识和谨慎原则,我建议在证券化率60%—70%间即可入市,低于40%以后可以疯狂入市,然后在证券化率接近或达到100%时就应该考虑大幅退出,达到120%时坚决全部退出。

市盈率、市净率这两个概念自诞生之日起,就成为衡量大盘或者个股价格水平的两大主要指标。虽然也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作为宏观指标,绝对值得一提。沪市的整体市盈率常在10倍到60倍间波动,10与60都是极端估值,靠近都是最佳的买入或卖出时机。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单纯依靠总体估值来为个股投资做决策,是非常容易被误导的。比如在2014—2015年的那轮行情,市场热捧成长而忽视价值,造成了一种极端失衡的二元失衡结构:一方面中小创估值高达一百余倍,另一方面以银行、证券、保险为代表的大盘蓝筹股只有五六倍的估值。在沪市大盘5000点时,沪市的整体市盈率也没有超过30倍,与历史上历次牛市高峰期的同类数据相比,还有很大一段距离。正因为如此,这个估值数据欺骗了市场中的绝大多数人。所以在这种市场结构下,单纯依靠市场的整体估值作为自己的投资决策,尤其是个股的投资决策,是非常危险的。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这个指标就失去存在的意义了呢?回思过去,我们发现历史轨迹一再表明,投资者的疯狂最终还是受到股市整体估值的感性约束的。正如不需要预测股市未来走向,我们也不必预测未来股市的估值,但我们必须面对股市现在的估值,并从现在的整体估值中寻找投资决策的蛛丝马迹,尤其是一旦面对股市整体估值过大或过低的事实时,那就意味着我们投资可选择方案的倾向性。2015年,在类似的估值比较中,腾腾爸看到了香港恒生指数已经长期在历史估值底部徘徊,于是毫不犹豫地制定出了“抛A买H”的计划,逐渐卖掉手中估值还在高位的A股,买入相对估值还在低位的H股。这也为我安然度过此后的“后股灾”时代奠定了基础。在投资股票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始终牢记以前常说的一句话:低估是王道。当同一类标的在不同市场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估值表现时,往低处站,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正确的选择。(www.daowen.com)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形势从总体上看,还处在一种赶超阶段。这从根本上决定了股市螺旋式上升的态势。总结过去二十多年的大盘走势,每一轮行情底部都在抬高,顶部都有突破——2015年的股灾,沪市大盘最高点位定格在5100点,似乎并无突破,但不要忘记,这是一次结构严重失衡的牛市,主板虽然没有创出新高,创业板、次新股等相关指数都创下了新高。

股市的历史前值与证券化率和总体市盈率相比,更直观,也更粗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至少在我的分析体系中,它是一项辅助指标。根据我的个人经验,每轮大的行情,沪市从底部反弹达到或逼近100%,我们就应该有序退出了,从最高点下跌幅度超过30%—40%,就应该做好逐渐投入的准备。

很多投资老手可能会认为,看历史前值炒股,这种手段太OUT了,但当你把它科学地纳入到一个综合的体系中去,它就具有了独特的参考意义。想想我们在前边提到的投资基金的孔大姐,她决定买卖点的依据之一就是股市点位。没有什么好笑的,所有的指标,只有使用科学与否而没有好坏之分的问题。

时人常报怨中国股市是政策市,把暴涨暴跌的原因归咎于政府。首先,这种观点是错的。仔细想想,哪个国家的股市不是政策市呢?只是程度不同罢了。成熟市场,政府调控手法更柔和高明,中国政府对股市的基本看法、立场还存在一定的偏差,调控股市的经验还不丰富,应对暴涨暴跌时的手法有时有些拙劣,应该是能谅解的。其次,这种观点即便是对的,作为投资者来说,也应正视市场中存在的一切现实。哪怕中国股市就是政策市,我们也应认清、接受和适应这种现实,在现实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之前,它就值得我们尊重。所以,投资A股,判断股市大趋向,观察国家意志,必要而且重要!熊市末期,市场人气涣散,政府通常频频出台政策呵护股市。牛市末期,人性癫狂,政府又通常频频出台政策打压股市。个人无法左右国家能出台什么样的政策,但国家一旦出台相关重大政策,就应当仔细分析和研究。尤其在市场的极端环境下(大牛或大熊),国家的政策指向,是不难判断的。

股市作为股票交易市场,归根结底还是一个人的市场。正是千千万万的人的集合,才决定了股市的涨涨跌跌。决定股市长期涨跌的,是股市整体的基本面,包括估值、点位、资金、盈利等方方面面,但决定股市中短期趋势的,是人气。所谓的人气,就是指股民作为一个整体时的心理取向。大行情的发生,常常是基本面和股民心理发生共振的结果。

观察股民心理,有两个比较容易的方法:一是观察身边的人,二是观察一些必要的宏观数据。观察身边的人,即所谓股市风向标、参照系的问题,大家耳熟能详的“鞋童理论”就是典型的例子。第二种方法,即观察宏观数据法,我主要是选择股票开户或基金开户数据。这两个数据,在很多金融网站上都能找到,一般是按周或月进行定期公布的,普通投资者很容易找到。这两个数据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股市行情好的时候,入市的人就多,反之就少。理性的投资者,能从这两个数据的变化中,感受到市场的冷热。一般而言,每轮行情的数据高点之后不久——也许会有一两个月的滞后效应——大盘都会创新高或创新低,极有可能就是大盘的最高潮或最低谷。之所以开户数的高低点和行情的高低点会有一个迟滞效应,是因为从开户到资金转账到投资买入,这一系列过程需要一定的操作时间。

五项指标中,前两项即证券化率、整体市盈率,最接近科学,后三项则需要经验的判断,最接近艺术。总体上讲,使用其中任何一项指标对股市进行整体定位,都是不严谨的。它们本身就是一套系统,理应综合分析、综合运用,这样判断得出的结果,才最可能接近事实。比如,按照上述标准要求,我们发现市场的整体市盈率不高,证券化率也很低,股市的点位也处在历史低位,身边的人已经很少有谈股论市了,证券开户数也不景色,而国家又出台种种呵护股市的政策,那么我们不难得出股市已经走到底部区域的结论。反之,亦然。

注意两点:一是底部或者顶部,都是一个区域,不是一个具体的点位。到了底部区域并不意味着马上会升,到了顶部区域也并不意味着马上会降。但在底部区域敢于重仓、在顶部区域精于控仓,放长周期看,都是必要策略。二是底部和顶部可遇而不可求。股市在整体上处于高估区还是低估区,我们是能判断出来的,这是股市的现实,但这并不是赞成和鼓励投资者去臆测股市何时“赶顶”、何时“探底”。我们只依据股市表现出的事实采取相应的行动,而不靠臆测去操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